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西有喜——走进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沅县古城镇河西村

时间:2024-04-24

文 / 张琳

村容村貌 张琳 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诗词里的乡村自然淳朴;“鸟语花香满园芬芳,健身广场音乐奏响,小溪清清流下山岗”,歌词里乡村美丽漂亮;“千山相隔系古城、万水之遥帮哈尼”,墙绘上的乡村幸福安详。走进普洱市镇沅县古城镇、走进河西大丙洲、走进哈尼卡多人家,就走进了一幅山水田园画卷,美丽乡村的帷幕正徐徐拉开……

大丙洲十月年节场景 刀永麒麟 摄

古城藏韵喜不自胜

“镇沅”最早见于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是由傣语“正也”之音演变而来:“正”为“城”意,“也”为“粮仓”,合二为一就是“粮仓之城”,有“温饱”的富裕美意,汉语译为“镇沅”,也有意为“土居沅上”之说。古城镇,以驻地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 年)始建城堡一座,故名“古城”。地处县城东南部,无量山东南麓、把边江中游的新抚江两岸,有镇沅“南大门”之称。

古城,因古城堡而来,距今200 多年的历史,城墙基石为鹅卵石,墙体多用土坯夯实砌筑,城堡基址呈多边形,按照东南西北地理方位设四道大门,东西两道为百姓出入,南北大门较为宽敞,设有门楼,也是南来北往马帮、客商的必经之地。

“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源于普洱,通向八方,穿过苍茫的哀牢山、无量山,一路向北可达北京,另一路跨越澜沧江、怒江,可直达西藏拉萨。古城堡位于哀牢山、无量山中段。站在城堡东门外,远望哀牢山,远山连绵起伏不断;近看把边江,滚滚南流涛声翻连。马锅头带着马帮翻山越岭,蹚过一条条溪水,连起一个个坝子,带去茶叶,带来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镇沅这片红色热土上,有温暖、有感动、也有足够的信仰和力量。

1944 年初春,刚告别冬季,一架美国援华“飞虎队”飞机坠落在古城乡古城村南的沙坝地上,坠机为侦察机,机上仅有一名美军飞行员,飞行员自行脱困后爬出机舱,时任古城保长左元寿等人现场急救,飞行员意外生还,后护送到昆明“飞虎队”总部,在当时传为佳话。

1950 年2 月初,国民党第八军残部向镇沅方向逃窜,妄图取道滇西南逃亡国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的两个营和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九支队四十一团昼夜兼程,轻装疾进,穷追猛打,在镇沅县古城区南京街追上逃敌。在地方武工队、民兵、群众的全力配合支援下,全歼逃敌,取得了追歼战的重大胜利。南京街之战,历经一昼夜战斗,毙敌100 多人,俘敌300 余人,18 名官兵长眠在这片热土之下。站在南京村小团山顶高2.7 米、3 层纪念塔前,“南京街追歼战烈士纪念塔”11个金色大字的正上方,一颗耀眼的红五星熠熠发光,照亮着前方的道路。纪念塔的下方镌刻着18名烈士的英名,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正如他们心中所愿。

美好河西喜来山海

古城镇辖区居住有汉族、哈尼族、彝族等16 个民族,哈尼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45%。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河西村因资源转型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2021 年上海市对口帮扶河西村以来,对河西村大丙洲移民搬迁安置点及周边区域,进行人居环境、旅游服务、发展后劲等整体提升改造,先后投资580 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样,让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和哈尼文化的风土人情成为大丙洲的靓丽名片。

大丙洲,因傣语译意及村子大小得名。“炳周”即河边被水淹过的地方,后转音为“丙洲”。因村子在的地方被水淹过,村子比较大,而得名大丙洲。2017 年,开展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民村船口小组通过整合上海宝武定点帮扶、美丽宜居乡村及其他脱贫攻坚项目资金,使船口小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市级文明村组。

2021 年除河西村功能提升建设项目外,还帮助古城镇建设了镇沅县首个自然能提水项目,保障古城镇14个小组314 户1181 人用水。2021 年11 月18 日,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党委领导率考察团深入镇沅古城镇实地考察结对帮扶项目,再次开启了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与镇沅古城镇结对帮扶的新征程。

采访中了解到,正是通过沪滇帮扶,才使得古城“卡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有了底气。接下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古城镇将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特色田园乡村,在产业发展、群众素质提升、美丽乡村打造上,对产业进行转型,用第一、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即用传统畜牧业及发展冬农蔬菜辣椒产业、咖啡、坚果等热区经济作物带动旅游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切实打造好镇沅南大门这张靓丽名片。

“作为镇沅县与宁洱县交界的第一村,河西村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村落,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热情。过去曾是辉煌的煤矿富裕村,人们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运输业,煤矿整改关停后,河西村不等不靠,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实际发展咖啡、坚果、蚕桑、木耳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从2016 年开始,河西村依托独特的哈尼族民族文化和资源,发展服务业,举办哈尼十月年节、卡多音乐节,发展庭院经济,生产生活充满了生机,这一切都体现了哈尼群众的勤劳与智慧。”曾在河西村当了两年大学生村官的者金霖说,“一天河西人、一生河西情,虽然离开河西几年了,我早已把自己当作河西人,为家乡今天的发展自豪感满满。”

这一天,镇沅古城等了很久,河西人也等了很久。

哈尼长街宴 刀永麒麟 摄

乡村音乐节 谢玉兰 摄

幸福卡多喜上眉梢

“带你渡过李仙江,我们就是一家人,红红火火过日子……”当江面上响起喜庆的唢呐,娶亲队伍划着竹筏、载着厚礼迎面驶来,对岸新娘的母亲用“哭”“唱”交织的方式对新娘进行感恩传孝、婚前教育,表达不舍与祝福……哈尼群众“哭嫁”婚俗一直延续至今,也是哈尼族与各民族血脉相融的历史见证。

卡多为哈尼族许多种自称中的一种,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古城镇以民族团结之情为纽带,深入挖掘“哭嫁”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哈尼广场、卡多文化馆、村史馆等设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文化,守得住乡愁。

进入河西村口,“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主题彩绘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还滋润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土壤。“和画里一样,哈尼族和各民族一家亲,才能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地哈尼族群众李应伦由衷地说。

“以前,行人、牲口、物品都只能靠竹筏运到对岸。1986 年建成建民老桥实现‘渡改桥’,由于桥的承载力小,得把货下了,靠人背过桥,再装另一辆车。”建民村党总支书记那知春说,虽然交通“大动脉”文团公路就在对岸,穿河西村而过,但受制于过桥运输条件,建民村的发展一度缓慢。

“河西与建民村本就是一家人,幸福奔小康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民族兄弟掉队。”古城镇依托良好的民族团结基础,组织党员干部、各族群众、乡贤能人群策群力筹集资金200 万元,修建了新桥,取名“连心桥”。新桥建成,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坦途。建民、河西两村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开始实施民族团结特色村、示范村项目,新建民族活动广场、民族科技文化室等设施,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化工程;整合投入浦发基金、宝武集团定点帮扶、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等资金,突出哈尼元素,新建建民村船口村民小组民房、农村戏台等;投入上海市对口帮扶河西村农村功能综合提升工程帮扶资金,修建河西村观光栈道、建设农特产品展示平台……

架设连心桥 田正永 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地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哈尼“十月年节”和“哭嫁”民俗文化,从2016 年开始在李仙江畔的河西村、建民村举办卡多乡村音乐节和哈尼“十月年节”,推出“哭嫁”婚俗实景展演、长街宴、陀螺比赛、拳王争霸赛以及沙地车、漂流等一批民俗风情浓郁、游客参与度较强的旅游项目,有效带动客流,促进各民族融合交流和经济发展。

“我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村子这几年发展变化太大了,在以前想也不敢想。”说起“连心桥”和家里的生活变化,村民罗超莲说有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共产党,离不开民族团结和上海人的真情帮扶。我想河西村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原因也在此吧。

离开河西,已是华灯璀璨,天上繁星闪烁,广场上少数民族打歌声依然此起彼伏。

一灯除去千年暗,一灯照亮不夜天。河西有喜,喜在河西人的心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