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养生当先健脾胃

时间:2024-05-13

唐智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健康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现代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但是对于养生知识缺乏了解,往往不得其法,对身体状况难以取得显著的改善效果。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各种营养和能量,而这些都是通过日常饮食获取,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后,才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所以,养生当先健脾胃,只有保证脾胃功能健康良好,才能更好的吸收消化食物,满足人体营养所需。

一、中医上的脾胃指什么

中医上所说的“脾胃”,和现代医学中的“脾”、“胃”的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中医上的脾胃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整个消化系统。中医的“脾”和现代医学的“脾脏”有一定的差异,中医将“脾”归入五脏的范畴,认为其功能包括运行水液、输布精微、运化水谷等,而现代医学的“脾脏”则属于网状内皮系统。脾在胎儿时期属于造血器官之一,在出生之后也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和血库,能够发挥产生淋巴细胞、调节血量、清除衰老红细胞等作用。中医的“胃”和现代医学的“胃”差异并不大,中医将“胃”归入六腑的范畴,认为其功能使受纳和腐熟水谷的作用,西医也认为胃的功能使貯藏和消化食物,二者比较相似。人体的气血和津液等成分,都是从水谷精微等食物营养化生所得,因此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人在养生的过程中,健脾养胃,保证合理平衡的饮食营养摄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脾胃不好会有哪些表现

脾胃健康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脾胃不好,将会引起一些疾病或症状表现。在中医上认为脾胃致病是千古难治之病,脾胃不好容易引起食欲不振、饮食不思,进食后不容易消化,多纳饱胀,有未消化的残渣菜叶,闻到食物的味道可能恶心呕吐。同时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胃纳欠佳、肌瘦不容、面色黄白少华等。脾胃病除了伤害脾胃,还会影响气血、心肺、肝肾等,进而引发全身性的表现。脾胃功能失调将会引起升降功能失调,造成运化能力下降,食物在体内堆积,机体无法对营养充分吸收,代谢废物也难以及时排出体外。脾胃疾病初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差、恶心、腹泻、便秘、困倦、头晕灯光症状,时间长了还可能出现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代谢疾病。脾胃功能失调将引起运化水湿失调,水湿排泄受到阻碍,体内蕴结湿热,阻碍脏腑经络运行。发病初期可出现湿疹、水肿、五心烦热、四肢沉重、便溏、尿黄而短、舌体齿痕、口苦口臭等。如果脏腑失调,血行迟缓不畅,还可引起血瘀,进而导致身体疼痛、面色晦暗、舌质青紫,甚至脏器下垂,引发疾病。脾胃差还可能造成统血功能失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体虚衰弱,表现为须发早白、脉弱、舌淡苔白、少气懒言、腹胀、食少等表现。气血亏虚、固摄无力,容易发生出血症状,如月经过多、尿血、便血等表现,还可存在纳呆便溏、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常感倦怠等。

三、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健脾胃

保养脾胃应当多吃素食,坚持合理的荤素搭配,不可贪图一时爽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荤食具有低纤维、高热量、高蛋白、高胆固醇、高脂肪等特点,多吃容易造成脾胃失和、运化不利。因此,日常应多吃素食,补充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植物油、植物蛋白、淀粉等。同时也要合理搭配瘦猪肉、牛奶、兔肉、鸭肉、肌肉、鱼肉等健康荤食,保证荤素搭配合理,科学配比,营养均衡,以健脾胃。心情的好坏对脾胃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中医认为如果七情过激,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思伤脾,过度思虑或忧心,容易引发气机郁滞,对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头晕目眩、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增加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所以,应当随时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情,有意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胸豁达、情绪稳定,减少过度悲伤、抑郁、恼怒、忧愁、思虑,从而促进健脾胃。

饮食节制,对健脾胃也有很大的作用。中医上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或过度增加胃容量,导致胃的负担加重,蠕动困难。胃腺分泌不足、消化功能紊乱,还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胃穿孔、急性胃扩张等严重疾病,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日常饮食一定要节制,决不可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保持每日合理、适量的进餐。尤其是在晚餐时,由于餐后活动较少,不易消化,因此吃七八分饱即可。健脾胃还应当多运动,例如游泳、跳舞、打球、太极、做操、散步、上下楼梯、扫地下厨等体育运动或日常劳动。适量的运动加上长久的坚持,能够促进食欲增加,帮助脾胃运化,使脾胃的消化功能得到改善。同时,运动还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关节疏通、阴阳调和,进而预防疾病,保健身体。但是在运动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饭后立即运动,也不要过度运动感到疲惫劳累,应当做到适时适量、劳逸结合。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中医上更是将“脾胃”作为整个消化系统。脾胃主要发挥着受纳、消化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的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如果要养生,就应当先健脾胃,保证脾胃健康良好,确保营养供应充足稳定,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