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本刊记者 刘瑜澍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和云南突出特点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在参加云南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指出,云南“要扎实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 年12 月,省委书记王宁在省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大事要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一手抓民族团结巩固,一手抓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创造云南经验”。2023 年2 月15 日,全省民族宗教委主任会议提出了我省民族宗教工作“3815”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主渠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4 月26日,云南大学与省民族宗教委学习贯彻***总书记贺信精神座谈会指出,希望各高校在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作出示范。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要求,云南充分发挥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不断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全省已有8 所学校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0 所学校创建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云南各高校在创建中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载体方式,深化创建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我们遴选其中典型,以观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云南实践。
创建工作中,云南各高校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长效机制。
云南民族大学获得许多荣誉
云南民族大学先后4 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称号。2016 年、2023 年先后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为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调配合,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并整合创建工作力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投入,确保机制正常运行。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实创建考核制度,把创建规划任务实施完成情况纳入对学院、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处级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的内容。落实督促检查制度,学校每年对规划任务落实和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落实年度总结评价制度,以学院部门为单位,每年进行一次示范校建设的自我评价,形成书面总结。
云南大学作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结合学校实际,发挥特色优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学校成立由党委、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学院、研究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云南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计划》《云南大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和《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计划》,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责任单位、保障措施,做到组织有保障、工作有举措、责任有落实。学校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健全了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问题的工作机制,有力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创建工作所需经费,出台实施《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实施方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表彰办法(试行)》等文件,研究制定民族宗教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
云南师范大学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体系,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法治教育”两个主题,抓好“适应性教育、常规教育、特殊时期教育”三个环节,实施民族沟通、融合四个举措,增强“五个认同”,确保做到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管理服务于各民族大学生。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深入开展,云南各高校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创建方式,打造活动品牌,着力提升创建活动的影响力。
云南民族大学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突出辐射效应,打造了开学第一课、国旗下演讲、“爱我中华”朗诵比赛、风情文化周、文化艺术节、“歌颂伟大祖国、歌唱民族团结”等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体项目等精品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乡村振兴联系点等开展活动,形成了校内校外共建联创的创建工作良好格局,系统推动创建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同时,学校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APP、校园网等各种媒介,努力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该校还定期开展评选表彰,让典型引领示范化。坚持每年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遴选了创建示范单位,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经验;邀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优秀校友到校作先进事迹报告。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大理白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云南大学按照“学科+馆库”的思路,建立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占地4154 平方米,布置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和茶马古道文化展,集中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先后接待参观访问者5万余人次。建成影视人类学综合数据库,组织师生拍摄民族文化影片1600 余部,积累影视素材4000 余小时,其中有8 部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15 部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增强学校师生的“五个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云南大学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理解中国”“三下乡”和“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寨。“理解中国”成为学校育人品牌,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3 项、云南省思政类工作奖项5 项、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奖项1 项,生动谱写学校“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创新和开拓。组建独龙江乡研究生支教团,连续五年赴独龙江乡开展扶贫支教活动,直接服务650 余名独龙族学生,2018 年,被团中央、光明日报评为“最美支教团”,获“云南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云南大学还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会,2023 年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书目导读》教辅材料1 部,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诵”流传》系列短视频,向社会共享阅读成果。
昆明理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授牌
云南师范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以***总书记指示精神为指导,以传承“西南联大”精神为己任,形成了许多特色。学校深入挖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中国共产党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专题展等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系列主题活动,“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系云南省唯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一二·一运动四烈士》短视频入选全国50 个“网络人气优秀作品”,组织拍摄的西南联大主题纪录片《薪火》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学校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的相关成果先后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同时,学校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增设“民族团结进步奖”,组织承办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书活动,以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培育家国情怀为目标,分享优秀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心得,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志向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团委十年来连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该活动与少数民族文化展演、少数民族协会联谊、共青团思想政治讲座形成“四轴联动”的工作模式,引导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自2017 年11 月起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了“石榴籽学堂”。学堂在新生中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聘请了8 名不同学科专业的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锤炼作风品格、优化能力结构,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中的骨干分子,以点带面发挥骨干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进班级进宿舍,实现各民族一家亲和共同进步。
昆明理工大学利用“红色主题阅读空间”“云岭大讲堂暨昆工讲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阵地,营造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浓厚氛围。结合云南民族特色,打造“中华经典诵写讲”、主题篝火晚会、少数民族题材优秀电影展播等10 余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围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学生“返家乡”、硕博宣讲团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族学生赴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普法宣传、文化传承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结合。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已连续6 年深入勐腊等直过民族地区,构建推广普通话的长效机制;民航与航空学院在大理巍山等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地,联合当地长期开展理论研究和文化宣传等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理宾川建立理论宣讲基地,形成党的理论知识进边疆品牌,有效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了解党的历史、国家发展战略,将党的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学校层面打造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凝心聚力心连心”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云南各高校扎根边疆,勇担使命,培养了大批各民族优秀人才,并结合学校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全面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云南民族大学在70 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长期坚持民族性、边疆性和教育国际性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民族专门人才。学校开展“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与丽江、迪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州市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懂得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专业技术的适用性人才。依托云南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各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的培训。云民大还建立了全国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等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造就了一批面向基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基层人才。云民大的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已为华北电力大学等41所高校培养了20000 余名合格本科预备生。他们不仅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还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和做法延伸播撒到相关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承担了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大决定、文件、广播、书籍、影视作品11 个民族12 种民族语言的翻译推广工作;“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每年都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云民大还为云南省10 余个州市编制“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为多个州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导。云民大创办的中印瑜伽学院、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成为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样板”。云南民族大学建校70 余年来,为国家,特别是为云南培养了20 多万名专业人才和党政干部,为云南70 多年来实现边疆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建校百年来,云南大学先后培养了30 余万名各类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云南大学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8 个,一流专业占比达82%。在学科建设方面,坚持特色发展,发挥云南资源和地缘特点,统筹建设了一批一流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完成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参与滇池、抚仙湖、程海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根结线虫生防技术产业化并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多年生稻技术入选《科学》“2022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以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为载体,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抓手,依托民族与边疆学部,发挥民族学一流学科优势,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推进中华民族认识的深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主动融入云南省“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创新“输入管理+培养师资+共享资源”教育精准帮扶模式,主动服务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或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以教育扶贫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和办学质量提升遍及全省9 个州(市)、16 个县(市、区)、2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学校承办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努力培训一批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助力全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实施面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累计培养279 名学生,输送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助脱贫”的优秀师资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立足云南,融入云南,培养了大批各族人才。每年在二本批次招生普通少数民族预科生140人。从2021 年起在一本批次招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本科班,每年招生计划65 人,包含白族、布朗族、布依族等16 个民族。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本科班学生生活费资助管理办法》、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资助培养计划等,不断健全完善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体系。作为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搭建服务实践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成立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乡村振兴学院和云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发挥昆明理工大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传统居民与聚落保护乡村特色旅游、农村危房评估与抗震改造、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农业产业链、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强化理论研究与智库服务,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实施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2020 年至2022 年,学校依托云南工业干部培训基地,通过“送教下乡”的方式,已为我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30 余个县市区累计培训基层一线干部11196名。学校不断在民族地区建设校外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截至2022 年,昆明理工大学已先后在民族地区设立校外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64 个,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为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