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云南师范大学 王茂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城市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部署要求,把城市民族工作下沉到社区,牢牢把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回应社区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
2021 年1 月施行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五级联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为有效推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云南各州市积极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各级主管部门专门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村)”指导组,并颁布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的具体要求。
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各族群众对社区生活的切身感受开启,民生为第一要务,云南省通过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调动各族群众充分参与各项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参与社区自我管理,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帮助中,使各族群众结成相邻相伴、相亲相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社区大家庭,增强“我是社区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形成自觉牢固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通过对昆明市等6 州(市)所辖的19 个城市社区进行了重点调研,目前云南省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已取得了如下经验。
云南省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强化主体责任,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举措。各州(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州(市)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州(市)综合考评和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述职等重要内容,纳入州(市)委党建工作重点和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州(市)纪委监委执纪监督工作重点。昆明市早在2010 年就开展了“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工作,近几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编制工作规划,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云南省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建设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构建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营造浓厚氛围。二是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线上宣传教育抓住新媒体、新技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到新媒体上,注重发挥受众广泛的媒介平台功能,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大众化、立体化”的线上宣传格局。线下七大类教育载体内容丰富、载体全面、亮点频现。三是精准化、分众化宣传,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受众需求和接受程度,开发相应的宣传教育载体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式滴灌”宣传。
社区成立区域化“大党委”,吸纳驻区公共单位领导作为党委委员,汇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合力。探索构建“党建共同体”“服务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及“文化共同体”等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结对帮扶救助活动等,为广大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提供保障。
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培育互帮互助的社区睦邻文化、“家”文化,融入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文化,铸造团结奋斗、创新发展、崇德向上的价值内核。在社区建设凝聚共识、归聚人心、昂扬向上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牢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心灵纽带。
社区积极与爱心企业合作,筹集社会资金开办社区“爱心食堂”“幸福食堂”“邻里小灶”等平价食堂,小组长、楼栋长带领志愿者帮忙,对老人、低保困难户、“三无”人员实行减免。以爱心超市、爱心农贸市场为依托,帮扶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慰问困难居民、困难学生、老党员、优秀楼栋长等。
昆明市在全省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试点,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公共单位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少数民族代表5 个方面的代表力量纳入五级治理员。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通过对辖区机关、企业、小区临街商铺生成唯一的二维码身份认证,建立社区二维码“身份证”公众服务微信平台,第一时间了解社区的最新动态,实现社区与居民、公共单位与居民、居民与居民沟通互动“零距离”。
在社区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同居住、同管理、同服务,共荣共进,让各族群众在城市留得下、在得住、融得进、能发展。大理州万花社区坚持以柔性管理方式为主,实行精准化服务管理,社区采取“市场、小区一线普查+专干二线走访+多部门三线联核”的模式对各族流动人员信息摸底清查,实现“定人、定位、定岗”的精准服务和规范化管理,运用各种平台载体,组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学习新的政策、新的技能,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自信和本领。
自2021 年以来,昆明市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基础上,将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纳入其中。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昆明走出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吸纳多方力量参加基层治理,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驱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格局,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昆明市于2010年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区联盟,成立了由金星社区牵头,桃源社区、陡坡社区、春晖社区、盛高大城社区、关上中心区社区、新村社区、翠湖社区8 个社区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区联盟。截至目前,已建成34 个社区共建共享的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跨区域大联盟,不断探索社区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城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整体示范效应。
目前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社区”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但面对新时代社区治理和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无法照抄照搬过去的模式,怎样实现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政策机制之间的有机融合,由“创建模式”向“示范模式”转变,形成可持续的“示范效应”,都给当下的社区民族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云南省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搭建已经呈现多元化状态,也积累了较好的宣传经验、营造了非常好的宣传氛围,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依然存在短板,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厚度的宣传方式和研究成果仍然不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城市社区呈现老旧社区、住房市场化带来的现代社区、“村改居”社区、易地搬迁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并存的状态,不同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中所具备的软硬基础条件差异过大,如何因地制宜结合社区资源条件,深入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群众是社区民族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实施者和协作者,部分相关人员面对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认不清”“理不清”“讲不明”“干不来”等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不到位。在理论研究上对“五个认同”没有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论认知,不同程度存在多年形成的民族工作传统思维与方式。
社区民族工作是社区群众全员参与的过程,目前社区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差异较大,老年群体是主要参与者,中青年群体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双报到双服务”志愿服务只涉及党员,更多的中青年群体没有参与到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
社区治理是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公共利益而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自治工作,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区治理紧密关联,社区治理是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区治理提供人心凝聚、治理动力和方向保障,只有把二者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目前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还不足。
社区工作内容事无巨细,居民生活无小事,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社区工作人员配备数量严重不足,从能力上来看,有些社区工作人员对上级政策的理解和消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对示范创建的指标体系理解操作和动态管理能力不足,把上级政策转化为具体有效的工作方法难度就更大,各工作领域的专业能力急需提升。
在高位上要围绕国务院《“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居民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精心编制云南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规划要让各具体实施部门切实可操作,让顶层设计既能“顶天”,也能“立地”。同时,压实街道工委责任,全面健全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协同开展社区服务的体制机制。
一是统筹安排宣传教育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宣传教育主体责任,健全宣传实施机制,街道要做好具体落实工作,跟踪和督促各项宣传任务落实,结合社区实际研究制定合适的宣传教育规划或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推进规划落实。二是社区宣传教育要生活化,让宣传载体成为社区居民衣、食、住、用、行的组成部分,继续探索构建“全方位、各层次、多类型、分众化、生活化、全过程化”的宣传教育平台,让“现实生活”成为宣传载体。三是让社区群众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的坚强“后盾”,社区群众教育要以轻松、活泼、实用的教育方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丰厚“土壤”。
对于老旧社区,要着重在基础设施、社区规范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村改居”社区,主要任务是要切实提升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尤其是要打造青年一代的市民化基础。对于易地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应该与转换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融为一体。
对于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方面有差异,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应该着重对相关部门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宣传教育,重点要知晓“五个明确”,即明确民族工作主线、明确社区民族工作具体内容、明确社区民族工作目标、明确社区民族工作的原则、明确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
针对目前社区各类群体参与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要科学合理规划任务清单。按照以下步骤:居民专业特长摸底→精准调研,精准确定服务主题和时间安排→公示社区年度服务清单,为全体社区居民进行“菜单式”服务,这样就能保证全体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全体居民既是社区服务者,又是社区服务对象,只有在全员式的参与中,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大家庭意识和家园情怀。
社区治理重心在于一个“共”字,“共建”强调资源整合、合力合资,这是治理的前提;“共治”强调协商合作,核心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强调共益共赢,是治理成果的共享。创新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治理实践中,通过拉近各族群众的实践互动距离最终拉近各族群众的心理距离,继续深化“为民”“便民”“安民”服务。
首先是政策保障上要确保顶层制度设计和规划既要具备引领性,也要具备易于理解、易于分解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二是尽快补齐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短板,精简整合办公空间,增加居民活动区域面积。三是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实效,增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利益关联度”。四是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培育和管理机制,每个社区应根据住户数量配备“两委”常务干部和社区专职网格员。要建立系统全面的培训机制和社区工作者职业成长链条。深化减负增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明确各项责任清单,为社区工作降压减负。适当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制定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和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引不进、育不强、管不好、留不住”等老大难问题,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岗位吸引力和职业获得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