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昆明北京路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4-24

文/詹霖

北京路,昆明最繁华和最具人气的街道之一。白天,人潮涌动,购物休闲,热闹非凡;入夜,霓虹闪烁,光鲜亮丽,气象万千。作为昆明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北京路在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一直是连接城区南北的主动脉,从昆明火车站到沣源路,全长近16 公里,承载着重要的交通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

一条北京路,半部昆明史。北京路的沧桑,折射着昆明城市的发展。笔者从孩童到老年,无数次走过这条老街。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商业气息在北京路身上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由于历史积淀较深、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较大,北京路已经成为全市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

北京路的前世

从前,昆明城区很小,北京路的前身环城东路只是一小段其貌不扬的土路。清代,这条南北走向的老街虽有“城市干道”的雏形,但分为多段,或相连相通,或独自分段。民国初年,各路段逐渐连通,但也只是今天北京路的一小段,且各有名称,由南向北,分别叫做塘子巷、太和街、咸和铺、福德街、穿心鼓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城市建设开始加快发展,太和街被扩建延伸成为纵贯昆明主城区南北的第一交通主干道,既是连接东西南北四方的通道,也是昆明人公共生活的舞台。至20 世纪60 年代初,一条南北走向城市建设轴线的雏形已现端倪。

为改变云贵高原崇山峻岭阻隔、交通不便的现状,人民政府决定筑建“贵昆铁路”。经过8 年的施工,1966 年贵昆铁路通车。这是云南历史上的大事,因为“贵昆线”可转“湘黔线”,可到达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可以到达祖国的心脏——北京。云南省拥有了第一条通往祖国内地的火车线路,终结了“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为了表达各族人民拥护党中央,心向首都北京的美好愿望,环城东路从此有了一个响亮名字——北京路。贵昆铁路通车那天,整条北京路红旗招展,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北京的金山上》。“北京路”的路牌第一次悬挂在昆明城。

北京路给各族群众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比如,它是市区新修的宽敞大道,是昆明的脸面,讲究干净整洁。于是,昆明最早的洒水车出现在这里,花洒喷水口向上,形成两道弧形水幕,刚好覆盖到两旁的人行道边,并由此形成一道风景:“阳光下彩虹夹道”,给大街带来清爽,给孩童带来乐趣。笔者童年时,曾和许多孩童一样,喜欢追逐在洒水车身后,哪怕衣裳湿了也不停脚步。应该说,洒水车洒的不是水,而是童年的快乐!

新时代的辉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北京路走进新时代,再次旧貌换新颜。街道不断拓宽,路两旁高楼大厦相继拔地而起,四周新老居民不断增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热闹,平均每天公交运输量约为30 万人次,南来北往的各族群众在城市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共同为昆明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孩童到老人,数十年来,笔者曾在北京路上步行、骑行,开车穿行,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过去,它尘土飞扬,仅容双车对向行使;如今它笔直宽阔、鲜花满街、车流不息、商厦林立,在灯光亮化、行道树美化、文化墙打造、智慧平台建设等加持下,北京路已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高品质“城市会客厅”,每当翻看老照片,笔者都对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到无比震撼。

70 多年来,北京路长期是省内外各族群众进出云南的必经之路,省内各族群众经由北京路踏上北上的列车,前往全国各地;省外的游客乘火车抵达昆明,首先迈上的也是北京路,这条路极大促进了省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是当之无愧的团结之路、奋进之路。而北京路从一条窄窄土路,到双向八车道、高架桥环绕、公交地铁并行的主城区第一干道的变迁,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边疆建设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就。

鉴于北京路人流量大、商圈密集、连通主城区南北等特点,昆明市充分发挥城市主干道在宣传教育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在北京路沿线主要窗口单位、公交地铁站、银行、医院、商街、公园、宾馆等人流密集处以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熙来攘往的各族群众心间。

特别是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庆日的夜间,北京路沿线的高大楼宇幕墙会打出“我爱你,中国”“祖国万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五星红旗等巨型灯光荧幕,为夜间的北京路增添了别样的风情,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围观并争相拍照留念,“有形有感”地引发线上线下广泛心理共鸣,得到新华社、中新社、云南网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点,同时也使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主旋律不断唱响春城上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