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山区: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升级

时间:2024-04-24

文·图 / 西山区民族宗教局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主城西部,国土面积881.3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123个社区、419 个居民小组,是云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等省级机关驻地,是联通滇西八个州市、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全市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汉、彝、白、回、苗等49 个民族,常住人口96.07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4.34 万人),流动人口40 余万人,是全市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流动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县)之一,做好民族工作对维护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为目标,以“融荣与共·和美西山”为主题,以“10 进+N”活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凝心聚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推动民族工作由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作出示范,向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示范升级,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山新篇章,在滇池沿岸不断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聂耳墓

南侨机工纪念碑

一、牢记殷殷嘱托,聚焦工作主线,以“四引领”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升级

坚决扛实云南政治中心服务承载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开展的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扩面、创新升级。

(一)思想引领。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扩面、创新升级作为牢记“国之大者”、检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正确航向乘风破浪,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开展。

(二)组织引领。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属40 家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专班,抽调5 人专门负责日常联络协调。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12 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组织培训和异地观摩学习5 次,不断强化“一盘棋”意识;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抓创建机制,压实“三级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

(三)政策引领。制定《西山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方案》《西山区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工作方案》《西山区关于巩固和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压实、措施有力;把创建目标任务纳入全区各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部门年度评优和干部晋升重要依据。2019 至2020 年区级财政累计安排民族专项资金1978 万元,2022 年区级财政安排4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示范引领。成立由区级相关部门为牵头单位的“10 进+N”活动指导督导组,下发持续深入开展“10进+N”提质扩面工作相关指导文件,按照“重点突破、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思路,全面开展“10 进+N”创建活动,将创建阵地从“十进”基础上拓展到进商超、进集贸市场、进街道市场监管所,积极探索民主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创建的有效路径,以跨区域、跨行业、跨阶层联创共建推进创建全面升级。目前,成功创建全国和省、市、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4 个,和谐寺观教堂27 个。全区创建工作呈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辐射周边”良好局面,涌现出复兴社区“五心共建”凝聚民族团结合力,望江路社区“一引领、两建立、四联动”画大民族团结同心圆,西山区人民医院“四抓五有”示范医院建设显成效,棕树营小学“四融四化”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极大地推动了创建向着全域、全业、全员发展。相关经验做法通过互观互检、学习交流、媒体报道等方式向全省、全国推广,形成“创建一处、带动一片、示范全局”良好效果,起到了省会城市主城核心区应有的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深化教育引导,汇聚奋进合力,以“五着力”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健全覆盖线上线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着力抓实党员干部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相结合,在机关以“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传统”为主题,全面开展唱红歌、看红剧、诵读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举办红色运动会等活动,推动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学习培训40 余期,实现了党员干部全覆盖。通过强化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法律法规学习,把广大党员干部锻造成为民族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民族团结进步的忠诚捍卫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践行者。结合社区“两委”换届,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全区10 个街道123 个社区1044 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培训的“必修课程”与“必考科目”,全面提升基层工作者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抓实国民教育。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宣传教育,树牢各族青少年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创建20 所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推普工作网络。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爱我中华”金种子在各族师生心间生根发芽。鼓励城区与涉农地区学校之间展开交朋友、做亲戚、结对子等交往联谊活动,通过互动走访、教学观摩、共度佳节等方式,加强各族师生交往融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徐霞客纪念馆内部

(三)着力抓实“分众宣传”。在金马碧鸡坊、昆华医院、西部客运站等人流较为密集的商圈、广场、医院、景区、车站等处设立以“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为主题的宣传栏、景观小品、LED 电子显示屏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民族心间。以西山龙门、红石榴、滇池、聂耳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设计“融荣与共·和美西山”创建LOGO 和主题宣传海报,在线上线下进行投放,不断提高各民族对创建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引导各族群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成为共同遵循。结合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建党百年持续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凝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共识。深入挖掘历史上的民族团结故事,编印《霞印西山》《湖畔西山》《抗战西山》等系列宣传教育读本,通过讲好徐霞客、杨慎与云南的故事、聂耳与国歌的故事、南洋华侨机工的故事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牢全区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云南网、《今日民族》杂志、《云南日报》等各类媒体发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成效、典型事例、模范人物等宣传报道1000 余篇;通过“西山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开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定期推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动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全覆盖,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持续提高参与创建活动、维护创建成果意识。

(四)着力抓实“深化内涵”。以环滇池党建长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西山景区历史人文古迹、海口“红色”老工业基地、滇池沿岸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资源,建成滇池博物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基地、示范街区、现场教学点50 余个,规划“红色”“绿色”旅游线路10 条,形成集民族团结进步、共有精神家园、社会和谐、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为一体的环滇池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带,使党的声音飞入城市街头巷尾、飞入乡村田间地头、飞入各行业各领域,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依托云南民族博物馆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教育实践中心,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知识读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应知应会手册》,拍摄创建宣传片,不断推动创建成果向理论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创建的影响力、覆盖面。

(五)着力抓实文化建设。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农家书屋、体育场地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全覆盖全达标,加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累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6 项、命名传承人53 人;建立文创中心(基地)1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 个、传习馆6 个,融荣与共实践中心1 个;开展各级各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展演展出活动近千场次,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五推动”团结带领全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新形势,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实施“4×3”产业组合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3 项行动”,中烟、绿色能源技改等24 个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达26 幢(9幢为亿元以上楼宇),营业额总量居全市前列,“以楼聚产、以产兴城”优势明显;建成“八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领跑全市,布局实施“四园”(都市菜园、都市果园、都市花园、都市乐园)、“二业”(生态养殖业、生物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5 家,年产值突破100 亿元;成功注册“西山团结乡苹果”地理标志,中茶茶叶、英武山银花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品牌”。“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提质扩面,旅游总收入达290 亿元,观音山社区获评云南省旅游名村,西山区获评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云安会都、云隐西山、N.E.W MALL 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创园区(基地)。坚持创新驱动,累计建成省市院士工作站27 个、专家工作站41 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3 家,荣获云南省专利奖7 项,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云纺科技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云南光谷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78.75 亿元,荣获“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进位县”“云南省民营经济综合10 强县”等荣誉称号,荣登赛迪中国百强区第89 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经济和技术基础。

(二)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步伐。始终牢记“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全区534户相对贫困户于2018 年全面脱困,锁奔多14 户苗族群众搬入生态环保新居,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对寻甸、东川、维西3 县(区)的对口帮扶力度,安排财政资金500 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2 个,提供就业岗位1.82 万个,助力帮扶县(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成145 项精准帮扶工程建设,建成59 个美丽宜居乡村;落实好云南省 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3 个精品示范村,猫猫箐等4 个社区获评省、市级美丽村庄。整合碧鸡、海口、团结3 个涉农街道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9 个区级部门党组织,创新成立“环滇池党建长廊暨乡村振兴片区党建联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乡村振兴步伐,城乡融合全面加速。2021 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3916 元、26072 元,增长10%、10.5%,两项收入均实现连年增长,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完成25 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274 户农村危房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和道路硬化率、乡镇自来水覆盖率等多项指标均达100%,在全市率先完成自然村进村道路全部硬化;涉农地区集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以上;成功创建全市“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区,启动主城至团结城市干道连接工程,“城乡一体化”全面加速。深入推进市容环境提升“四治”“四化”行动,完成25 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23 条城市道路整治提升、3 个重要节点景观亮化工程;新建、提升22 个城市公园,打造广福路等10 个“最美大街、最美小巷、最美游园”;设置立体花坛20 组,长效摆花300 余万盆,“春城花都”城市品牌魅力彰显。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覆盖率达90%以上,全省首个全智能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落户西山。实现光纤和4G 网络全覆盖,主城区实现5G 网络全覆盖。市容环境和城乡人居品质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生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昆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推动民生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坚持将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各族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防贫监测帮扶服务对象由建档立卡贫困户拓展为所有涉农群众;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民生兜底保障网织得更牢。家庭医生签约实现贫困、特殊对象全覆盖,“4+X”家庭医生签约、数字影像“云胶片”等创新项目成为全省优秀范本;建成“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覆盖率达100%,前卫、团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群众满意卫生院”;积极应对疫情影响,2020 年在全市较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坚持常态化防控不松懈,安全有序有力推动疫苗接种工作,严格落实重点人员、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构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强防线。在全市率先完成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编制,新建、改扩建学校27 所,配合市级部门做好优质高中民族班、阿诗玛班招生工作,为各族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深入实施“三名”工程,28 所学校获评省、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园),一级一等高完中实现零的突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认定,获评“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区”;“1+N”互动课堂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启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2021 年新增文体活动广场1 个,健身路径6 条,“15 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城市活力不断彰显。

云南民族村民族大联欢 杨峥 摄

盛高大城社区于2021 年5 月8 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系列活动——感恩母亲节,给妈妈们献上最真挚的爱

(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牢固树立“两山”理念,驰而不息打好“三大保卫战”,圆满完成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和“十三五”规划项目;河(湖)长制全面落实,网格化清水入滇微改造等49 个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全面完成,河道水质全面达标,船房河、大观河被评定为市级“美丽河道”。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建立大气扬尘污染防治“红黑榜”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区(县)级数字环保系统平台。新增营造林面积近2 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88%;累计新增城市绿地159 公顷,新建湿地3716 亩,城市绿地率达38.7%,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获评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区),不断绘浓“绿水青山”最亮底色。

四、深化共建共治共享,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以“六创新”推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融合

始终坚持“同住一座城,就是一家人”理念,认真统筹城市工作与民族工作两个大局,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形成有利于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社会条件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从“空间嵌入”向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互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一)创新基层治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治理模式,加快基层党建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比如,永昌街道盛高大城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融入“三有一化”党建责任网格,开创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物业服务公司、社区警务室和业主代表为依托的“五位一体”新型治理模式,社区党支部以每月定期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推进“五方”共治,变传统“包办式”直接管理为“引领式”融入治理,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的良好局面,成为“党建+民族工作”品牌在全市进行推广。

(二)创新网格化管理。整合民宗、司法、公安、消防、城管、综治、应急等多家职能部门的业务网格,优化形成“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四级网格治理体系,实现“一网服务全民,一网管理到底”。同时,按照“1+9+X”模式配备社区网格员队伍,即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由社区“两委”班子和党员担任“九大员”(党建指导员、社区工作人员、案件巡查监督员、城管执法人员、片区警务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环卫工作人员、出租房和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纪律作风督查员),发动多元社会力量入网进格,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前端、多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将工作触角延伸至楼栋、覆盖到住户,实现服务管理不漏一户、不掉一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网格主导、共建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2020年,全区423 个网格长、2000 余名“九大员”全部上岗到位,迄今共计解决各族居民反映强烈的各类问题13748件(次),涌现出棕树营街道六合社区“一网六合”、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党建+融合共治”等一批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受到市级领导高度肯定和全区各族群众广泛好评。

(三)创新“吹哨+报到”模式。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引导社区与辖区、周边各级党组织组成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大党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锻造“党群+综治+政务+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的一体化运行高效平台,在全省创新启动“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社区网格员按照各族群众所反映的供需服务信息,对照“大党委”共建单位在技术、资源、人力等方面优势精准派发任务清单,第一时间上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民生小实事,画出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

(四)创新精细化服务。紧扣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方向,在所有社区成立“一家亲”工作站,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提供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全程代办等服务;同时,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进一步优化扩大服务内容,将“菜单式”精细化服务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中梗阻现象”。比如,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党总支与辖区26 家单位签订共驻共建服务协议,引入社会资本与服务力量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爱心食堂等便民设施,为各族残疾、低保、特困群众和老人提供三餐、养老服务,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以各类组织为“半径”,不断扩大联系服务群众“功能圈”,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引导各民族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五方接待日

(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协助市民族宗教委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与省内外10 个州市建立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长效协作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工作格局。在全市率先开展流动人口信息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推动流动人口管理由传统入户管理向“智慧化、动态化、精细化、精准化”逐步转变。依托“区、职能部门、街道、社区、楼栋长(十户长)”五级网格,构建起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工作格局,引导各民族合理有序流入城市,在创业就业、就医就学、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与户籍居民享受同政策、同待遇,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三个不适应”,不断增强各族流动人口对城市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六)创新交往融合途径。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服务管理融合推进,广泛开展示范社区、文明楼院、道德家庭、模范个人等评选活动,通过营造“学有标杆、赶有榜样、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扩大邻里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良好城市社会生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全区215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广泛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先后打造了睡美人艺术节、“三月三”耍西山、双哨社区秧佬鼓、聂耳音乐节等一批城市文化品牌,引导各族居民通过同歌共舞、互帮互助深化了解、加强认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社会共识。以社区市民学校为阵地,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各族居民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互嵌”发展,使城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平台。随着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在西山区的深入实施,以及常态化、多领域开展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呈现出各民族互融共享“来到西山就是一家人”的美好景象。

五、保障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风险,以“四坚持”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始终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能力。

(一)坚持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区分、依法处置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确保辖区内各族公民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各项事务。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制止民族歧视行为,做到各行业领域执法活动、公共服务中对各族群众一视同仁、一断于法,多年来没有民族歧视或变相歧视情况发生。

(二)坚持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以弘扬法治精神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适应昆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强化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律实践。比如,健全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力打造覆盖全区的“窗口化、超市化、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区法律援助中心开通68100148 法律服务热线,做好热线接听、信息咨询、法律咨询和窗口来访接待工作;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实现所有街道和社区全覆盖,通过不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和把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引导各民族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切实提高法治素养、法治信仰。又如,借力“互联网+”不断拓宽公共法律服务空间,“西山区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终端机”实现街道、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全覆盖;开发“西山区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卡微信小程序”,在西山普法法律机器人手机端增添“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专栏”,做到“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通过用好用活云南省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建设成果,引导当事人网上咨询、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网上开庭、网上调解,以“数据多跑路”换来“当事人少跑腿”,极大解决了各族群众咨询难、立案难、诉讼成本高等问题,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进程全面提速。

(三)坚持探索完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大区-街道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网格化监督指挥中心“四中心”融合力度,加强公安、司法、检察、民宗等部门衔接协作;整合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民族宗教工作专干、社区工作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等力量不断充实调解人才队伍,积极开展诉前委派调解,通过强化前端化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四)坚持依法维护团结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更加有力。全面推进警务网格与四级网格“双网”融合,组织开展“三官一律”进社区进网格办实事活动。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案事件,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2020 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称号。

书写新时代西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西山区将继续以***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呈现新气象、民族工作取得新进展,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西山大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