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家长该怎么办?

时间:2024-05-13

彭小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民走入城市,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父母的长期缺位、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随着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也成为当前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

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由于儿童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很容易因为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哪些不良情绪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长期的亲情欠缺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缺乏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缺乏安全感,造成儿童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社交焦虑。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导致学习成绩差。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表现出行为上不受约束,因疏于管理他们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与哪些因素有关

父母情感陪伴缺位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父母的长期缺位和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情感上缺失健全的关爱环节,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同时大多数祖辈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以致农村大部分祖孙辈留守家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贫瘠,如个性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品行道德和认知观念等出现偏差。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缺乏关注。亲情的抚慰具有不可代替性。学校和社会给不了亲情关爱。父母的情感忽视和生活缺席加之进城务工的社会现实状况交织,造成了留守创伤的内隐记忆和消极的情感体验。父母的缺席使家庭情感支持不足,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焦虑、自卑、被边缘化等情感枯竭状态以及消极情感的代际传递现象。

学校和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难,也是目前学校教育的关键。很多教师对留守儿童及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关注不多,使儿童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家长与学校的重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找出问题症结,通过家校共育,及时发现并矫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家长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应对不良情绪

儿童照料是指旨在满足个体需求的活动。大多数提供儿童照料的活动发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关爱儿童的典型活动包括准备食物、洗衣服、护送儿童上下学以及提供指导和教育。然而重要的是,“关心”不仅指这些活动,还指人们对参与这些活动的情感关注。

虽然理想的照料需要情感投资,但照顾者也需要物质资源来满足他们所关心的人的感情。情感和物质资源都是养育的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接受父母在经济方面的供给,以此表达父母的关爱。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想象的状态,都源于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具体来说,我遇到的孩子强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陪伴和关爱;同时他们也希望父母努力支持他们的受教育情况,以便他们能够追求更好的学业和生活水平。

以往研究发现,父母的陪伴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是要唤醒家长,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养育陪伴孩子的责任,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及替代扶养人应提升对儿童的积极情感回应,适时弥补留守记忆,同时对隔代抚养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倡导全社会形成重视情感社会化的氛围。

在关爱未成年人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潜能发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断完善应对策略,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心理韧性,因为它是促进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积极成长的“保护因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地应对困境并获得良好发展。应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逆境认知;增加与留守儿童联系的频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促进家校联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避免其陷入心理危机,产生极端后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