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叶慎花
坐在我诊室里的小枫,看起来柔柔弱弱,文雅大方,说起话来轻轻软软的。
她说:老师,我以前关门的时候总是不放心,要检查好多次,但并不影响我去上课。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好像严重了,而且每次检查完门锁到了教室,脑子里还是反复想门锁了没有,总是这样想,上课也想,下课也想,脑子太累了!
我:哦,变严重了,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小枫:我读的是师范学校,大专三年级的时候可以申请“专升本”,我特别想报名;但是,最近省里有个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老师想让我参加。
我:老师让你去参加有什么特别原因吗?
小枫:因为这几年我都是学年第一名,基本功还挺扎实的,可是我还想专升本,这两个事儿有点冲突了,让我觉得压力好大。
我:还有别的原因吗?
小枫:前几天室友晚上回到宿舍后,睡前忘记锁门了。好吓人啊!还有另一个室友出门的时候忘了把钥匙拔下来。虽然我也知道这些事儿都是偶然的,可是让我更紧张了,检查门锁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总觉得有事儿要发生。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您能帮帮我吗?总是这样真是太痛苦了!
根据小枫提出的问题,我们更仔细地沟通后将其典型的问题行为归纳如下:
内心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适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行为循规蹈矩,对自己要求严格,拘泥细节,不会变通,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如果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和程序,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或要重新做。
犹豫不决,常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小枫的控制欲和支配欲较强,常常不合理地要求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她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
此外,小枫平时与人交往很关注细节,总觉得身边同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己很难与他们深入交往下去。因此,小枫在校园里基本是独来独往的状态,缺乏亲密的朋友关系。
首先 小枫要做的是学会放松,不苛求自己。
我给小枫的建议是要学会给自己的生活留白,不把生活程序化、刻板化。在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时,不要把时间排得太满,每天给自己留有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每天晚上睡前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或者学习累了去操场上跑跑步。使一直紧张刻板的生活有一个弹性的空间,以保持心理上的放松。
其次 采用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创建的顺其自然的心理疗法,让小枫认识和了解强迫症的表现及产生机制,在觉察和了解强迫症的基础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坦然接纳自己的强迫行为。
当检查的想法出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关注或评价它的对错。如小枫担心门窗没有关好,锁完门后就不再回去检查,并暗示自己没检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会带来什么灾难性的后果,自己只要把专注力放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就行了。一开始这样做有点难,惯性思维可能会不断地把人拉入检查与不检查的冲突中,从而带来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强迫行为会慢慢减少或消失。
最后 对于小枫的强迫检查症状,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让她确信自己行为的真实性,通过多次的反复验证,使得小枫慢慢放下焦虑的念头,确立足够的自信。
真实情境的再现可以通过“拍照”或找“证人”等方式进行。我建议小枫以后在检查门锁或检查其他一些重要事情的时侯,可以即时用手机拍照以留作证据,或者找个要好的朋友做自己的目击证人。在遇到一些不确定事情时候,可以找身边的好朋友求证一下,以验证行为的真实性,减轻内心的焦虑。
个体的强迫行为往往源自早期长期累积在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某种强迫行为只是偶发的摆脱焦虑的行为方式,而小枫的强迫行为也不例外。小楓告诉我,她早年被寄养在亲戚家,家庭教育方式也很严苛,这样的经历使得她内心深处极度缺乏安全感,经常产生恐惧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人格培养和塑造,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需要小枫和父母的共同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小枫发现随着年岁增长和生活条件的好转,近几年来,父母对她的态度比以前更温和细腻,对她生活上的关注程度也比以前高,经常会给她买些水果或牛奶送过来,也不再朝她发脾气了。小枫对父母的亲近感逐渐增强,以前小枫甚至想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现在因为与父母关系较亲近,感觉家庭很温暖,所以喜欢回家,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吃饭、聊天,跟以前要逃离家庭的感觉完全不同。这些对小枫内心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她内心深处培养对人际的信任和关爱能力,从而缓解强迫行为。
后来,在进行回访时,小枫高兴地说自己的强迫检查行为减少了许多,而且心情也比以前放松了许多。即使会出现强迫行为,自己的心情也没有以前那么担忧和害怕了。当然,要想完全改变小枫的人格特质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小枫早期的童年经历、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一些现实因素共同造成了她目前的人格特征,其改变也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