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宋红燕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被诊断为焦虑障碍的患者,之前焦虑恋爱和结婚的问题,随着时间流逝,我的焦虑慢慢自愈了。但自从有了孩子,当妈妈之后我就变得患得患失,最近这几年焦虑又重新回来了,尤其近一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只要孩子不在我身边,我就会浮想联翩,感觉孩子要出大事,担心她会出车祸,会被拐卖等,越想越焦虑。这种紧张的感覺很强烈,让我无法安心做事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必须要立马见到孩子才行。
这件事情困扰我很久了,并且过分紧张的表现会把孩子吓一跳,周围的家人都无法理解我这种“不正常”的行为。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想解决这个问题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特别想得到您的指点。
一位不知所措的人
A这位朋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信任,遇到困难能够及时求助。看的出来,这种焦虑情绪让您非常痛苦,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您的生活和亲子关系,所以,我特别能理解您想急切解决问题的心情。
从您叙述的焦虑发展过程来看,焦虑情绪呈现间断病程,有过明显的自愈过程,也出现了无法自控的紧张不安,这种变化特点也符合临床上对焦虑情绪/焦虑状态/焦虑障碍的描述。
一般来讲,我们会采用情绪的连续谱来区分情绪的严重程度,进而指导临床。比如我们都知道,焦虑情绪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适度的紧张反而是我们生存和适应生活的产物,起到灯塔上的“信号灯”的作用。所以如果您的焦虑情绪是积极的且有动力的,会推动生活和工作,那这属于焦虑情绪,就像您之前在婚姻和恋爱这件事情上焦虑是一样的,这种情绪可以自我进行调整。
如果焦虑情绪一旦变得无法自我调整,且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体验,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话,它就滑入了连续谱的另一端:焦虑状态或者焦虑障碍,显然您现在已经属于焦虑状态了。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病理性的焦虑情绪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俗语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做了什么让焦虑情绪变得严重的时候,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对付焦虑情绪的方法了。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认为,当人焦虑不安时是非常痛苦的,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都会选择各种方式来回避。比如您在想到孩子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会尽可能地联系到孩子,只要见到孩子好好的,这种担心就会消失。看似在当时是很好的解决焦虑的方法,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不去耐受焦虑、回避痛苦就成为我们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不但没有办法彻底缓解焦虑,反而会加重焦虑带给我们的痛苦体验,这就是为什么焦虑越来越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您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采用回避行为模式暂时缓解焦虑时,您会产生一些想法,诸如“幸亏我去看了孩子,要不肯定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种想法会在回避行为下一点一点地强化,所以您才会发现,焦虑情绪已经越来越不受自己控制了。
焦虑情绪在本质上就像我们的天气变化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特点,一般来讲,焦虑情绪从开始出现到最后结束就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在您开始感受到焦虑的时候,您只需要顺应它自己的规律就可以了,不要试图改变它或者在它没有完全发展出来的时候马上阻断它,这样会破坏它原来的规律。
对待焦虑情绪,要去接纳,接纳它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不去关注,也不去忽视,让它一直待在您身边,您可以带着它做您该做的事情,互不打扰,相敬如宾。
我们很多时候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尤其是在面对恐惧感的时候,那种恐惧感会在感受的渲染下变得非常难以克服,慢慢地,我们形成了畏难心理,并且倾向于屈服它,成为情绪的“奴隶”。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回避问题,并不见得问题有多么难以解决,而是在一次一次的逃避中,彻底被内心的恐惧感给打败了。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拥抱恐惧感,直面焦虑。
.
当您按照第二条的建议开始在行为中缓解焦虑情绪的时候,相信您会慢慢重新正确地管理情绪,在积极的改变中,您会发现想法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检验想法最好的黄金标准其实是现实生活,当您积极地拥抱生活,参与到现实中时,您会发现之前那种灾难化的想法是很难发生的,我们会构建出更加现实和理性的认知,在这种想法下,我们才会更好地拥抱焦虑,去体验生活的美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