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要让你们看到我

时间:2024-05-13

阮莉雯

孩子回到家,和我聊起班里一位新转学来的同学。

“课堂上他总是要出风头,回答问题却又答不到点子上。”

“课后无论教室的哪个角落有聊天,他都会凑上去,也不管别人想不想让他听。”

“走在楼梯上,他会和每个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打招呼,连食堂阿姨也因为他的主动搭讪而迅速记住了他。”

孩子表示无法理解他拼命刷存在感的行为,老师和同学们也都不太喜欢他这样。

渴望让身边的每个老师和同学注意到自己,在他人的眼中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是这位同学的行为出发点。成年人也许行为上不会这么幼稚,但那种渴望被别人看到的心理需求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类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交往与爱的需求,并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被肯定和被尊重—即人际关系中的存在感。

下面,我们就人际关系中的存在感进行解读,

希望读者会有所获益。

高存在感,体现着一个人在自我价值上的心理需求和对自己生存意义的思考

我的朋友小赵毕业后到一所重点中学当英语老师,一年后却选择了离开。面对我的询问,她说,自己在那里找不到存在感。日复一日的早读、备课、批作业、答疑,让她觉得自己像一台机器。她更渴望一种能舒展自我又舒展学生的工作方式。随后她来到了一家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在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互动游戏和快乐学习中,她感觉自己既开心又有价值。

寻找存在感,本质上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它表明我们开始在思索自己与世界、自己与他人的联结方式和强度了。因此,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刷存在感的表现时,首先不必惊慌,更不必匆忙做道德评价,而是先去追问自己,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進而找到了解深层次自我的窗口。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当我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思考时,我们会更觉察自我的价值所在,我们也更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当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存在触犯到了他人的边界和安全感时,会引起人际不满或冲突

虽然一个人对自我存在感的探索会对成长产生积极意义,但在人际交往中若是处理得不当,则会引来人际困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位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希望自己能被别人看到,但出格的言行打破了人际中该有的边界,招来了周围人对他的不理解和不接纳。

依据周围人的反馈去调整自己的言行,这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但如果这种意识的获得非得要通过他人的疏远、冷落或批评指责来实现的话,无疑会让自己置于人际交往的被动局面中。

尊重他人的心理需求、清楚自己与不同交往对象的边界在哪里,然后再去刷存在感,才不至于让自己因为自我价值的满足而影响到人际关系。

我们在大胆表现自己,刷出自我存在感时,如何能避免陷入招人厌烦的困境呢?

 明白群体更喜欢怎样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经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调查,他将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列在一张表上,让大学生们从中选择所喜欢的品质。结果显示,受喜爱程度最高的人格品质是真诚;最不喜欢的是说谎、弄虚作假。

我国学者接下来也做了相关的研究,结论是:尊重、关心他人的人,人缘更好;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则反之。

对照上述这些人格特质,你是不是已经有了转变的目标和方向呢?

巧用“犯错误效应”

一个能力非凡的人有时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人们通常不会真正的接纳和喜欢。

因此,对于那些才华出众的人,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让人们从心底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犯错误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存在感很高的人,就不要再想着过于“包装”自己了,相反,适度地暴露些小“瑕疵”反而会缩小与他人间的心理距离,既保护了他人的自尊,也让自己赢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希望被别人看到,又害怕被别人看到的一类人

在咨询中,我还碰到过一些人,他们既希望自己被别人关注到,又害怕被别人瞩目,常常处于心理冲突中。

希望自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为何这类人却会担心被别人看到呢?

这需要从他们自幼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来看。

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小时候,如果养育者能够适时地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关注,就会形成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往往敢于表现和表达自己,会大方自然地去接受来自他人的关注与爱。

如果养育者常常拒绝孩子的正当需求,则会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在被关注时会怀疑或否定。

如果养育者对待孩子喜怒无常、标准不一,就会形成矛盾型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得到关注时也会惴惴不安,他们更担心这种关注会不会突然消失,所以他们更会在被人关注到时迅速抽身而退,以免自己被伤害到。

理清了我们的依恋关系,会更便于理解我们在被关注时的心理,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觉得存在感的提高反倒令你痛苦,那么就不用非去强迫自己,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是话题的中心。尝试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