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牛梦溪
当前,精神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而发挥疗效并排出体外。那么,药物进入体内后要经历怎样的旅程?
精神科常见的口服药有片剂、胶囊剂和口服溶液。片剂及胶囊剂是非常便于患者随身携带的剂型,有时为了矫正药物本身不大好的气味和口感,会给药物外面加一层包衣;有时为了让药物在体内以缓慢的速度释放,也会把药品做成缓释制剂。
口服溶液则便于分剂量、灵活调整,且适合小孩或老年人等可能存在吞咽问题、服药不愿配合的患者。这些药物经口服后,会在消化道内逐渐崩解或分散开。首先药物到达胃部,停留大约6个小时,之后随着胃内容物到达小肠。肠道内壁有很多细小的绒毛,吸收食物中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物质。药物经过肠道时就会被这些小绒毛抓住,直接进入血液。
血液是一个强大的循环系统,将营养成分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再将代谢的废弃产物带走。而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枢部位,它会把血液泵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包括我们的大脑。
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首先要经过肝脏代谢。人们常说肝脏是解毒器官,药物随血液经过肝脏时,会有一部分被代谢失去药理活性。这种代谢能力个体差异较大,服用同一片药时,肝脏代谢能力强的患者,体内留下的有效药物就相对来说少一些;而代谢能力弱的患者,体内留下的有效药物就相对多一点。
然而,代谢能力的强弱并不意味着体质强弱,它是我们身体的固有属性,与我们平时锻炼身体是无关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患者代谢能力强,药是不是就全部失效了。其实不需要特别担心,我们通常服用的药物都考虑了肝脏的代谢过程,不管代谢能力的强弱都能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实际情况中会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患者,他们的代谢能力会比一般人群特别强或特别弱,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监测血藥浓度来调整到最合适的给药剂量,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
精神科药物与其他科药物很大的不同在于,精神科药物作用部位是我们的大脑。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屏障,叫作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并不是一道墙挡住了墙里墙外物质的交换,而是由无数脑血管和神经细胞交织组成的钢筋一样的网状结构。除了水、葡萄糖、氧电解质这些营养物质,大部分都被挡在屏障外来保护我们的大脑。
药物因为是外源性的物质,也会被血脑屏障选择性地挡在外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通过。由于这样一道屏障的存在,使得药物从进入体内,再到达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们的大脑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分泌特定的神经调控递质,来管理我们的情绪、认知功能、运动能力等。每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一个神经元受到激活后会进而影响跟它相连的其他神经元,所以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是一个多人协同工作的团体。
在正常人群中,这些神经元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让整个大脑处于一个收支平衡的状态。但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个平衡是被部分打破的,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多巴胺的平衡被打破,而抑郁症患者发病可能与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的分泌异常有关。所以,我们需要药物的介入来作用于这些神经元,调节神经元的功能,使原来异常分泌的递质逐渐趋于正常水平。
当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就开始影响某一神经元分泌递质水平使之发生变化,但之前已经分泌出的递质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水解掉。因此,从开始药物治疗到出现治疗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基于个体差异、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的共同作用,每位患者的起效时间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初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等待药物起效。
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如之前所说的,心脏把药物泵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除了对脑内神经元产生作用,还可能对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一些我们不期望的副作用。而大部分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服药的前1~2周,随着药物开始起效会逐渐缓解并消失。因此医生用药通常以小剂量起始逐渐加至足量,在等待疗效的同时也减弱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
药物发挥效果后,并不会一直蓄积在体内,因为我们还有个强大的排泄器官—肾脏。被血液带到身体各处的药物也会重新入血,最终流向肾脏。肾脏具有很强的过滤功能,和血脑屏障的功能相反,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会留在血液里面,而其他的物质,如药物和身体代谢的一些有害物质,则会进入尿液并排出体外。至此,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整个旅程就结束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