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刘昭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来做心理咨询时,咨询师不会在最开始就去评估和判定他是哪种类型的人格,因为评估一个人不是简单的事,它甚至会贯穿在十几次到几十次的整个咨询过程中。但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人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某种人格特质,让我们有所感知、有所体会。如果能在此时接住来访者传递出来的信息,就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进而去理解摆在他眼前的困境对这个人来说的独特意义。
小清(化名)是一个设计公司的职员,工作自由、随性。他年近三十,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而目前唯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刚刚相处一年的女友想要结婚,这让他非常抗拒。
小清的困境,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他与女友是在网上认识的,虽然感情发展得很好,但实际上两个人一直相隔两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和对方相处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他能够控制的,所以非常舒服。但如今,当女友说要结婚,这就意味着一切都将发生巨变,他们需要在一起生活下去了,而这让他猝不及防。
他对我说,自从她提出结婚,自己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之前还是深深地依恋着对方的,但如今却在这种依恋中,掺杂了一种说不出的恐惧。这种恐惧就好像一个怪兽,它长着巨大的口,仿佛会一口就吃掉他。而这样的感觉不单单是在他的想象里,甚至做梦也梦见了好几回。
于是小清害怕了,他开始躲着她。因为他既无法向对方解释这种害怕,更不能跟她说出自己的恐惧,甚至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他开始有一种想提出分手的冲动,好像为了避免被吞噬,他只能选择远离。
小清的反应,让我留意到了他的特别,这种特别就在于他对亲密的感受。一方面他是深深地依恋着对方的,但这种依恋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才会让他感到舒服且安心。另一方面,如果让他和对方真正、长久地在一起,那是很恐怖的,甚至恐怖到他会被“吞掉”,整个人会湮没在这段关系里。于是他宁可跑掉、离开、重新回到孤身一人的境地,也不能让自己再继续下去。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Guntrip(1952)描绘过分裂样人格如此的心境:他们不愿意冒险失去客体(爱人),也不愿失去自我。因此,无法与人交往,却也不能忍受孤寂。他将这样的困境形容为:进退維谷。(引自南希:精神分析诊断)
小清的心境,似乎正是如此。
提到分裂,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精神分裂症。那是一种严重的、极端的精神病性障碍。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精神分裂症谱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相对功能正常的、小众的群体,他们就是分裂样人格。
分裂样人格,也被称为分裂样人格障碍,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中对这种人格障碍有着如下的特征表述:他们多为男性,有着奇特的观念、行为及外貌装束。他们容易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世界里,不愿意和外界接触,有时甚至会将幻想当作现实。而在亲密关系上,他们无疑是孤独的,身边除了亲人常常并无朋友。即便发展出关系,这对他们而言也非常艰难。
如果从概念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群体的特别:
他们特立独行,与外界习惯性地脱离。看起来他们很享受只有自我的世界,并且也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可如何去看待一个人的人格,单单从概念的视角出发显然是生硬和简单的。因为分裂样人格在表层的“孤独、疏离”之下,还有着对情感与关系那无比复杂的心境。
当我对小清有了这个最初的评估之后,我就理解到这件事对于小清来说的含义了:亲密既是美好的、令他渴求的,却也是一种侵入。这种侵入就如同一个怪兽,它无情地占据了原本小清可以独自享有的空间,甚至可能会以“控制”的方式让他不能拥有自我。这种感觉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宁可放弃,也不愿意继续亲密了。
当小清听到我对他这样的解释,他沉默了,许久都没有说话。等到他再次开口时,他就艰难地说起了一些早年的往事:
小清有一个特别爱他的母亲,这种爱要怎么形容呢,是那种全方位、无微不至的照顾。好像自从他出生后,母亲就全天候地陪在他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以至于他时常会忽略掉家里还有其他人,比如父亲、爷爷和奶奶。
如果说许多人是出于缺爱才导致的心理问题,那么小清似乎不符合这样的规律。因为在他的感觉里,自己就是一个孩子,不需要长大的孩子,一切有母亲就好,有她就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护着自己的全部周全。
但是,这种感觉让小清一直都不好受。他总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只有离开母亲的短暂瞬间才能让自己舒服些。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自己时常都会偷着跑出去,“逃离”是一个经常的状态。虽然这种举动总会引起母亲的过度反应,比如她很焦虑、烦躁甚至会失控、发火,但一旦有机会,小清还是会想办法离开。
而相对于母亲,父亲这个人在他的感觉里却是陌生且疏远的。好像他就是一个雕像,时刻都带着冷漠、不变的表情。这让小清并不敢靠近他,因为他觉得就算自己靠近,也不会得到任何情感上的回应。
小清对自己早年的叙述,让他的困境有了追溯。因为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亲密就是一个复杂的状态:它既是深深的爱和无时无刻的陪伴,却又意味着一种密不透风、无孔不入的侵入感。仿佛母亲这个人就是和他长在一起的,无法分离。不是他需要母亲,而是母亲需要他。但当她的爱越了界,不断地占据原本属于孩子的发展空间时,小清就被慢慢吞噬了。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吞没,那么父亲展现出的是关系的另一种存在:虚无。一方面,在小清看来的“雕像感”正说明了他空荡荡的存在。另一方面,一个被孩子时常都会忽略掉的人,这也意味着他是无法在母亲和孩子之间占据任何有意义的位置的。
于是,爱要么就是吞没,要么就是虚无。这样的爱就会给小清一种为难:到底要不要爱呢?要这样的爱还有意义么?是否我继续下去就会重蹈覆辙,无法回头了呢?
而这,才是小清内心里真正的困境。
当我们探索到这里,其实已经走了一半的路。因为在咨询中,能去搞清楚来访者发生了什么、他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困境,这种探索本身就已经具有治疗意义,至少对于小清来说,他已经放下了一半的焦虑。因为他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他目前要怎么选择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理面对亲密关系,这种困境其实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了他的心里。而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正是他未来人生中一个不小的课题。
但危机也是时机,相信他会抓住这次机会,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