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穹顶之下》看网民心态

时间:2024-05-13

王分分 祝卓宏

2015年2月28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爆炸性影响,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起先是如约而至的一片赞美声,紧随其后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担忧。为什么一部环保纪录片会有如此争议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舆论空前繁荣,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中来。在网络公共领域,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自主选择群体,所以,群体成员往往具有较自觉的群体意识。同时,网络群体传播的即时互动性以及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群体成员的意见表达便捷、自由而高效。

总的来说,网络言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附和比反駁更容易。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时,发现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她认为,人们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优势意见一致,就会积极地将它表达出来;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人的劣势意见时,就会保持沉默,以免被孤立甚至受到来自群体的舆论压力。其结果是,劣势意见的沉默使优势意见显得愈加强大,迫使更多的少数意见转向沉默或者采取从众,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方的意见愈来愈强势,而另一方愈来愈沉默的“螺旋”式舆情传播过程。当然,大多数人的优势意见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少数劣势意见持有者可能会暂时屈从于优势意见的压力,或者沉默,或者表面上与群体舆论保持一致,但实际上,他们可能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2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群体成员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现场讨论和交流,加上网上信息更新和交流的频繁,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去深入思考,便根据舆论领袖或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策。如果此时意见领袖或群体多数人有偏激的意见,群体成员往往出于法不责众的考虑,加上群体力量的支持,极易受到暗示、感染和同化,使原来的偏激意见进一步得到强化,直至出现极端化倾向。在这种偏激舆情非理性传播的情况下,群体成员往往会比个人进行决策时更容易走向冒险或者保守。不过,舆论的群体化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促进群体取得一致意见,增强群体凝聚力,统一群体行为,对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疏导民间舆论具有积极意义。

3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以道德或情感审判的方式对某一事件、现象发表过激意见,导致大量参与者和围观者聚集而形成具有煽动性、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强大的舆论风暴。这种网络群体行为,往往通过激烈的言辞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或情感的攻击,有时甚至把这种攻击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人肉搜索、恶搞和炒作等方式,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个人生活空间,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伤害。

《穹顶之下》引起了全民对环保、对雾霾的关注和讨论。这种讨论是否理性,要看它是否与雾霾本身有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