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图/王明富
文山州壮族侬支系的著尾鸟衣,这是最为传统的侬支系服饰,由短上衣和可以著禽尾的百褶裙组成,侬人的老年妇女,通常都要有一套传统鸟衣用于寿终陪葬。1989年摄于西畴县古鱼村。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分侬、沙、土等三个大的支系,大支系下又分11个小分支。因为支系众多,分布广泛,文山壮族的服饰文化十分丰富。从这期开始,我们将用两期的篇幅介绍文山壮族的服饰文化。
从不同支系看文山壮族服饰(上)
云南省有壮族120余万人,文山州约有104万人。具体到各个支系,据调查统计,人口最多的是侬支系,其次是沙支系,再就是土支系。这是大略的划分,因为有些地方,族群边界很模糊,而且有很多村子,不同支系都有,已互相融合。
侬支系的分布,大体范围如下:
01 著尾鸟衣是侬支系的不同分支都共有的服饰,过去在日常劳作、婚丧、节庆和祭祀等场合都穿着。但现在已逐步退出日常生活。2009年摄于文山市德厚村。
03 侬傣支系的现代版著尾鸟衣。其穿戴上的改变是,在传统的百褶裙下加穿裤子,而著尾的方式,也不是模仿鸟的尾巴,把尾著在腰臀部,而是简单地折在腰间。2008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法早村。
02 传统著尾鸟衣在现代有很多变化。图中是侬仰支系现代版的“鸟衣”,与传统束胸的鸟衣不同,仿制的鸟衣上衣部分改良后,不用束胸也能穿。2010年摄于西畴县鸡街乡。
侬仰,主要分布在文山、西畴、麻栗坡、砚山等县市;侬道,主要分布在广南;侬傣,主要分布在广南的者兔乡一带;侬督,主要分布在马关县、越南的老街省;侬鸠,主要分布在麻栗坡的中越边境、越南的合江省等地。
侬人的服饰大同小异,颜色上,以蓝靛染色的青色为主,配有蓝色、红色、紫色等装饰色;衣服有对襟、斜襟,穿裙子,裙子有著名的著尾鸟衣。著尾鸟衣,据研究源自壮族先民的鸟崇拜。就是在衣服的形式上,模仿鸟(天鹅),不仅装饰有鸟的图案,而且要在腰臀部装饰有鸟一样的“尾巴”,也就是著尾。此外,为模仿鸟的身体,还把上衣做得特别窄,女性需长年束胸才能穿这样的上衣。
01 百褶裙是著尾鸟衣的基础。传统百褶裙,穿时可著尾,也可不著尾,但现代版的裙子,因为材料和款式的改变,很多都不能著尾了,但其头饰还传承有高峰牛角装饰。从可否著尾这点,也可以衡量侬人现代服饰变异的程度。 2002年摄于广南县贵马村。
02 这也是侬人(侬督)的中老年女性便装。2007年摄于马关县阿峨村。
03 侬仰支系的葬礼,其服饰也属于受其他民族影响下的便装。但葬礼的仪式是传统,这个仪式的来源,与西汉时的句町古国的传说有关。传说句町国王被人害死,下葬时要解除他身上的刑具。这个传统葬礼就要诵找回他的经文,模拟解除刑具的仪式。1988年摄于西畴县高家寨村。
著尾鸟衣今天有很多改进,但整体上,传承已比较困难。传统束胸的著尾鸟衣,在40岁以下这一辈更是失传。
01 侬人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更偏向于简便。图为广南的侬傣支系祭祀北宋年间部族王侬智高的仪式,祭祀时间按早期侬军部队经过村境的时间举行。这个仪式上的男性穿的传统服饰,都是青色系,繁复程度与女性便装接近。2011年摄于广南县法早村。
02 侬人男子的服饰,也有例外。图为广南县侬道支系的男性舞蹈者的服饰,系腰带,腰带坠饰上绣有各式各样的鸟,充满仪式感,据研究这与侬人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有关。2006年摄于广南县莲城镇。
03 文山侬人的仪式和生活中,男女性别区分明显,但在服饰上,特定场合需有对换。图为广南县侬傣支系祭祀九龙山(侬人的圣山)的仪式,仪式由男性举行,但男性祭司需更换女装,传说早期是女祭司主持仪式,到父系氏族社会,男祭司不换女服怕神不认可。2006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的神圣”乪濮崽“(男人山)。
著尾鸟衣,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侬人的服饰文化。这种古老的服饰,壮语叫“师侬”,“师”,有书本、文字、服饰等三重含义,“侬”指鸟。所以,“鸟衣”由此得名。但从壮语音译的“师”这个词的含义看,这种服饰,不仅仅是遮体的服饰,也具有更形而上的意义和功能。某种程度上,它是侬人文化的一种载体。
侬人的服饰,偏素雅,银饰等装饰并不繁复。银的使用,主要在银项圈、银项链和银纽扣等方面。当然,随着时代改变,今天的很多“银饰”,显然也只是用了“银”的形,而不具备银的质。
02 侬鸠支系的头帕具备侬仰的特点,但长度没有侬仰的长。图为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街,中越两国的“鸠人”,自古就在此街赶集交流通商。2007年摄于麻栗坡县八布街。
03 广南的侬道和侬傣头饰基本一样,都是模仿黄牛角。图为侬傣头饰。2008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法早村。
01 侬人又分5个小的分支,最明显的区分就是头饰。侬仰和侬鸠的头帕的装扮主要是模仿水牛角。图为侬仰头饰。2006年摄于西畴县上果村。
04 侬道的头饰除了有传统的“黄牛角”的样式,也有其他样式。比如图上就是直接用毛巾盖头。这个方式,据说是清代满族官员带家眷到广南地区上任时,这些满族妇女教侬道女性缠满族头饰,但学得不好,满族走后不会缠,就用毛巾盖头,于是传承至今。2007年摄于广南县莲城镇。
侬人内部的区分,最明显的是头饰,大体上,侬仰、侬鸠的头饰造型模仿的是水牛角,侬道、侬傣(都在广南县)的则模仿黄牛角,而侬督则是经改良的“水牛角”。
01 侬督的头饰比较特别,是变异的“水牛角”,保留了一点水牛角的特征,但又与侬仰、侬鸠的“水牛角”不同。图为马关县侬督的少女头饰,还保留两只牛角特征。2008年摄于马关县城的三月节。
02 侬人各支系、各地区的服饰,发展到今,有融合的趋势。图为马关县侬督女性的头饰,具有侬仰和侬督特点,又有侬鸠的特征。这是侬人的新服饰。2009年摄于马关县马洒村。
03 壮族的服饰,银饰的运用比较克制。图为侬鸠妇女佩戴的银饰。2008年摄于麻栗坡县三月节。
04 侬傣发髻上的银饰。2008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法早村。
05 图为侬督的银领、银扣。随着时代改变,银质材料逐步被其他材料替代,但依旧有体现银饰的传统。2009年摄于马关县马洒村。
06 侬仰的“水牛角”头帕、鸟衣和银饰,这大体上就是侬人传统服饰的“标配”,尽管其中也有不少的变迁和差异。2010年摄于西畴县上新民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