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猴浓缩百态人生

时间:2024-05-13

王鑫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对起源于晚清的民间手工艺品“毛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如是介绍。玉兰花花蕾(辛夷)做毛猴的躯干,知了猴壳(蝉蜕)做它的四肢和脑袋,剪剪贴贴间,一个两三厘米高、活灵活现的猴子就出现了。它们或于桌前下象棋,或围炉吃瓜,或娶亲、喝茶、吃火锅……像人一样出现在各色场景中,浓缩百态人生。

据说世间第一个毛猴出自北京一个药铺伙计之手,后来毛猴流传于京城的街头巷尾,成为北京民俗手工艺品。而济南有位“毛猴杨”,制作毛猴30年,其作品不逊于京城毛猴。他手下的毛猴皆是地道的“老济南”:只见“芙蓉街”上,有剃头的,有拉车的,有锔碗的,还有抢菜刀的、卖炭的……土生土长的济南人见了都竖起大拇指。

54岁的“毛猴杨”名叫杨凤岩。6岁那年,奶奶给了他一只亲手制作的毛猴,他爱不释手。毛猴带给他的美好记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16岁那年,“毛猴杨”摘下玉兰树上几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寻来知了猴的壳,依照记忆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件作品—毛猴求婚。只见两只雄毛猴都在向一只雌毛猴求婚,其中一只雄毛猴手持鲜花面露喜色,另一只则垂头丧气地躲在角落。作品一完成立刻被同事抢走,后来还在同事的婚礼上亮了相。大家的认可让他从此走上了毛猴制作之路。

“三分毛猴,七分道具。”制作毛猴的材料很简单:蝉蜕的鼻子用白乳胶粘在辛夷上做猴脸,蝉蜕的前爪做猴腿,后爪做上肢,触须当猴耳,蝉蜕上的毛弄湿后当猴毛。毛猴形态各异,全靠四肢与辛夷黏合的位置差异来展现;要让毛猴具有“市井气”,则靠丰富的道具加持。两三厘米高的毛猴,拿的球拍、坐的板凳、拉的二胡可想而知有多精细。为了能做到精妙还原,“毛猴杨”专门学习了微缩景观制作和传统美术、剪纸、面塑等技艺,还学会了变废为宝:用别人扔掉的雪糕棍做板凳,小鸟掉落的羽毛当猴帽的花翎,把老伴的白发做成二胡的弦……

不足15平方米的地下室是“毛猴杨”的工作间。墙上“毛猴杨”的牌匾格外醒目,宽大的桌子上摆放着两盏台灯和镊子、剪刀、牙签等常用的工具,腊月里采摘的辛夷和收集的蝉蜕安静地躺在箱子里。作品都整齐地摆放在陈列橱里,小的有肥皂盒大小,大的有七八十厘米高;少的两个毛猴,多的有30個毛猴;快的3天完工,慢的则需两月有余。从这些毛猴作品中,可以品味到地道的老济南生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