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冯秋瑜
“岁月流逝,在珠江潮起潮落之间,这座古老的码头,竟把老年活成了少年。”74岁的卢绮萍在她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太古仓》里这样说。而这段形容广州太古仓码头的话,正是卢绮萍自己的写照。
“我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对戏剧、摄影、电影、音乐、美术都有浓厚的兴趣。”卢绮萍说。学生时代,卢绮萍一直沉醉于各种文艺活动,但工作后她在一家企业当文员,与文艺之路渐行渐远。后来她改做广告设计和美术编辑工作,总算是与文艺沾了点儿边。
2006年,当时60岁的卢绮萍看到朋友用“会声会影”软件剪辑了一部旅行短片,感到很兴奋:“原来借助软件,外行也能掌握简单的拍摄剪辑技术,圆我从小以来的电影梦。”
2013年5月,卢绮萍把自己在蘿岗旅游时拍摄的《冬之恋》投给了“致敬广州”微纪录片大赛。“这是第一次不知深浅的尝试。”回忆起7年前自己的纪录片第一次参赛,卢阿姨的神态看起来像个孩子。
2015年,70岁的卢绮萍产生了拍摄关于太古仓的主题纪录片的想法,从此一头扎进了学习与拍摄中。为了拍好《太古仓》,卢绮萍查询了很多资料,案头工作做得非常认真充分。“我没什么基础,当时一方面去广州图书馆借书,一方面找老师学习。”卢绮萍说。当时,她借阅了60多本有关纪录片的书籍,并来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置身一群“90后”中,旁听了两个学期的“纪录片研究”研究生班公开课。“听课挺艰苦的,都是晚上上课,回到家都11点多了,有时候天气很冷。但一件事只要你想做,总会有办法。”
与此同时,卢绮萍密切关注金红棉影展,参加了很多看片、观影后交流等活动。2018年7—8月,卢绮萍还参加了用手机拍纪录片的微课。
卢绮萍拍纪录片几近痴迷。只要天气晴朗,她总要外出拍摄。几年过去,卢绮萍的努力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可。2015年冬天,广州电视台的韩海英导演在电影《罪爱》里使用了卢绮萍拍摄的一分多钟镜头,让卢绮萍“觉得很有成就感”。
拍《太古仓》时,为了拍出一个理想的珠江全景镜头,从黄沙码头到白蚬壳码头,卢绮萍来回坐了三遍水巴。“台风‘山竹登陆的那一年,为了拍到好看的浪,我在‘山竹登陆那晚的白天去拍了珠江的浪—因为要起浪一定要有风,风越大越好。那天的风真的很大,把我的三脚架吹倒了,水平仪也摔坏了。雨还没来,风先来,好像千军万马从珠江口涌过来。”
卢绮萍的儿子和老伴对她的爱好一直非常支持。买电脑、摄像器材,安装软硬件,儿子总是行动迅速。已经80多岁的老伴一直是卢绮萍最好的拍摄搭档,经常帮她扛器材。“我体力不好,爱人就帮我扛机器。”拍摄制作纪录片《大老倌》期间,卢绮萍因为前期过于劳累导致腰椎病发作。“那时候走不了路,连医院都去不了。但工作还是要做的,就慢慢挪到电脑前继续剪辑。”
2019年7月,卢绮萍参加了广州图书馆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的“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史工作坊,敲定以广州的粤剧大师钟康祺先生为拍摄对象。卢绮萍到钟康祺家中拍了一整天。“回家路上要两个半小时,到家都晚上10点多了。”回到家,卢绮萍立刻打开电脑整理素材、剪辑。这是她工作的常态。“有时做到一两点,有时半夜三四点醒了,起来继续做。”
在卢绮萍老伴的眼中,她一生都“爱学习,努力上进,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在卢绮萍的儿子看来,母亲的痴迷虽然让他有点担心,但他打心眼里觉得妈妈幸福。“人老了,不光需要在熟悉的人群中生活,如果在社会中、在陌生人中自我价值能得到确认,是件很幸福的事。”卢绮萍在一部纪录片的片尾写下了这样的注脚:“爱好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它与赚钱、成名无关。它在坎坷的路上支撑着你,使平淡的生命变得色彩斑斓。爱过,学过,做过,此生便无憾了。”
(摘自《广州日报》2020年1月10日,江山美如画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