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蒙自洞经音乐:儒家礼乐艺术的“活化石”

时间:2024-04-24

□ 文·图 / 吴琼



蒙自洞经音乐:儒家礼乐艺术的“活化石”

□ 文·图 / 吴琼

“大祭”仪式中,主祭在圣案前上香

编者按:洞经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在云南很多地方至今都有流传。本文是一篇十分写实的田野报告,为我们勾勒洞经音乐比较完整的礼仪过程。看到文章标题,有人可能会疑惑。洞经音乐,是儒家音乐吗?本文这个说法,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据洞经音乐的权威学者吴学源先生介绍,洞经音乐的确应归入儒家,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道家。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洞经音乐研究,与吴学源先生持有一致观点。关于洞经音乐的归属,这里不展开介绍,有兴趣探究的人,可以关注吴学源先生的有关论文。

洞经音乐最初以谈演《太上玉清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是一种祭拜文昌神的儒家礼仪音乐,是集经卷、礼仪、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文昌神的信仰,跟科举考试有关,儒生们祭拜文昌神据说可以得到庇佑,所以随着科考制度在云南的推行,洞经音乐这种祭典礼仪形式开始在云南迅速传播发展。云南洞经音乐的历史,从明代中后期萌发于大理算起,距今已有450多年,其间经历了兴起、定型、传播、大普及等发展阶段。

蒙自洞经音乐,大约于雍正至乾隆早期传入蒙自,至今已有近280年的历史,是云南比较有代表性的洞经音乐,现已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民族音乐学家吴学源先生的推荐下,我有幸参加了蒙自市东村仁寿寺洞经会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全程做了记录,下面按仪式过程把所见所闻整理出来。

这是蒙自市东村仁寿寺谈演洞经的“阶下排班”,中间是香炉,也就是焚烧表文的地方,后面就是大殿,即谈演的主场

经坛的布置从谈经前一天开始

谈演洞经音乐一般都在文昌宫、文庙等庙宇里面进行,庙宇的庄重氛围为洞经谈演活动增加了一份庄严与神秘。蒙自洞经音乐谈演活动前要对经坛做一番布置,包括经坛外的悬幡与进行谈经仪式过程所必备的器物。

蒙自仁寿寺洞经会的经坛布置非常讲究。按照传下来的规矩,在谈经前一天,洞经会要在大殿的左、右侧屋檐下悬挂“礼节”“乐和”等悬幡。经坛布置从内及外分别为大殿内的“圣案”、大殿门口的“纠仪案”、大殿外的“天地案”、天井前的“雷神案”,这四个案呈一纵线排列。

圣案上供有该次做会的主神牌位,若谈演的是《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就供有文昌帝君的牌位。圣案前面两侧各有两张经桌,呈外八字形摆放,为经生谈经所在位置,桌上摆放有经生的经卷与乐器。

纠仪案上置有两个签架,其中一个签架上插有《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根签;另一个签架则插有康熙的“圣谕十六条”。纠仪案两侧亦放置有两张桌子,名“职签桌”,上面分别放置执事人员职责分工的两个签架。天地案上则供有“配神”牌位,每一位主神都有两位配神,文昌帝君的配神为大魁夫子(魁星)与兴文土地(护法)。

谈经时的供品由香灯生在谈经当日早上准备,分别为檀香、红烛、茶、水果、馔饭(小碗糯米饭)等,如果当日要进行礼请或大祭仪式,则需要准备两份大盆的馔饭、盥洗所(摆置于大殿外供祭祀人员洗手的器皿)。

完成一场洞经音乐会谈演需要20多人

洞经音乐的与会人员根据其职务的不同,可分为礼生、经生、乐生、文案生四类,在谈经全程,所有与会人员都必须身着儒家礼服,平时为青布长衫,庙会时为锦缎长衫、马褂,头戴礼帽。

礼生:即参与礼仪程序人员的统称,其中包括有主坛(1人)、主祭(1人)、陪祭(2人或多人)、通赞(1人)、引赞(1人)、香灯生(1人或多人)、读疏生(1人)。过去还设有讲经(1人)、监经(1人)。

洞经谈演时“通赞”在喊礼,乐生起立行礼。左侧为“通赞”,是百岁老艺人王达夫先生

经生在唱奏经曲,左侧为“首座”。乐器有鼓、铓锣、梆子、木鱼、大钹,铛锣 、 碰铃

经生:是洞经音乐谈演活动中唱(念)诵经卷的人员,一共有8人,又称为“上八座”,其中左案4人,右案4人,每人都要兼打击乐器,是乐队的歌唱与打击乐声部。

乐生:为谈演洞经音乐中演奏旋律乐器的人员统称,主要有三个声部,即拉弦乐声部(小滇胡、二胡、中胡、大低胡等)、吹管乐声部(唢呐、笛子)、弹拨乐声部(古筝、扬琴、大小三弦、琵琶、中阮等)。

文案生:负责庙会中的章、表、牒、文、状等文书的书写。

蒙自洞经会谈演人员并不固定,通常都为20人左右。洞经会成员并不像宗教组织成员一样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和门(宗)派观念,洞经会的成员组织相对比较松散,一个人可以身处好几个洞经会,哪个洞经会比较忙,就去哪一家帮忙的情况很常见。经过采访得知,洞经会人员成分也颇为丰富,有中小学教师、工人、农民、事业单位及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等,乐生大多因喜爱洞经音乐悠扬动听的曲调而进入洞经会,对经卷和仪式并无太大兴趣,经生则需要受多年熏陶,须对打击乐器、经卷等非常熟悉才能胜任此职。

仁寿寺洞经会的会友有近30人,其中王达夫先生,是一位百岁老人,2015年已过百岁生日,精于三弦演奏,现主要担任礼生,对礼仪非常熟悉,时至今日,仍然逢会必到,其精神令人钦佩,是州级洞经音乐传承人;还有盲艺人张应祥先生,8 7岁,是省级洞经音乐传承人,精于笛子与小胡琴演奏;他们二位从艺都有70至80余年了。其他的主要骨干有七八人,年龄在60岁至75岁之间,是1982年蒙自洞经音乐复苏以后开始学习洞经音乐的第二代传人,他(她)们大多已有30年以上的艺龄,有的本身就出生于洞经音乐世家,现在对洞经音乐的经卷、仪式、音乐等方面非常熟稔,一人可身兼多职。

蒙自洞经会保留了珍贵的音乐与经卷

蒙自洞经会的音乐可分为两类:声乐与器乐。声乐部分为经生演唱之经曲部分,主要是演唱经文中的诗赞,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可分为“大乐经曲”与“细乐经曲”。大乐经曲主要用于洞经谈演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细乐经曲是蒙自洞经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曲牌类型,其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有组曲“五支半”,即由《龙钟震》《赏宫花》《一笛箫》《鹤舞园》《天人乐》,加半支《美女图》曲牌组成。

蒙自洞经音乐中器乐部分由“器乐曲牌”与“锣鼓经曲牌”组成。器乐曲牌又依乐器不同分为大乐曲与细乐曲两种,大乐曲通常为唢呐吹奏,加入大件打击乐伴奏;细乐曲则为丝竹类乐器演奏,加入小件打击乐器伴奏;“锣鼓经”是完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曲牌。

经卷是洞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经音乐谈演活动的基础,没有经卷,谈演活动就无从谈起了。蒙自洞经音乐谈演的经卷(谈演本),文昌经有“老洞经”和“新洞经”之分,“老洞经”即蒙自在洞经传入之时所谈的《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在清代道光年间,清廷内阁大学士、蒙自文人尹壮图将昆明文人司昭所纂的《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引入蒙自,开启了蒙自谈演“新洞经”之风,延续至今。阐微,意为阐明精深微妙之理。洞经所用的经书多数曾经由文人之手改编,蒙自的诸多“阐微本”,是文人将原本儒家、道教、佛教的部分经典改编成适用于洞经谈演的经卷,如:《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关圣帝经觉世真经阐微》《玉皇本行集经阐微》《观音度人圣经阐微》《玉枢经阐微》等,构成了蒙自洞经音乐“阐微本”的系列经卷。

仪式贯穿于洞经音乐的整个过程

乐生在演奏“大乐”,乐器有大鼓、唢呐

作为“儒家礼乐”的洞经音乐,本就在谈经礼仪、用乐规范上有严格的规定。而蒙自洞经音乐经过尹壮图等文人的修订后,其规范更是严苛。无论是在与会人员的着装、言行,还是谈经所用音乐及其风格等方面,都有考究,其中尤以礼仪之规范而闻名。蒙自洞经音乐谈演过程中的仪式类别有很多,谈演一部经书通常有“礼请”“开坛”“上座”“谈演经卷”“大祭”“下座”“送圣”等。中间有时还要穿插“十供养”仪式,以及上各种“表文”的仪式。

洞经音乐的做会仪式由通赞、引赞主持,通赞主要是高声呼喊仪式过程,指挥所有人员按规定的礼仪程序进行活动,引赞的主要职责是配合通赞引导和执行仪式过程。洞经音乐的仪式过程是繁复且有序的,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所有与会人员神情肃穆、一丝不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有着严格的程式化规定,即使没有善信在场,任何人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仪式贯穿于洞经音乐的整个谈演过程,洞经仪式的特点在于,整个仪式过程是清雅庄严的。它不像其他民俗仪式那般热闹、喧哗,庄严、恭敬是洞经仪式的主要基调。由经生唱(念)诵、乐生演奏、礼生行礼,构成一个庞大的表演阵容,让整个谈演活动显示出独特的“洞经风格”。无怪乎,洞经音乐早期作为儒生们学礼习乐的课堂,更为文人雅士们所喜爱。

洞经音乐是儒家的礼仪音乐

洞经音乐有很强的仪式性,这种仪式性不仅表现为经坛布置的有序性、与会人员分工的秩序性、音乐应用的程式性、经卷系统的严谨性、更体现在谈经过程的仪式性等方面。而这样的具有“仪式”化的洞经音乐又处处体现着“礼”的痕迹,“儒”的特征,如:经坛布置上有“礼节乐和”四字悬幡,纠仪案上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圣谕十六条”的签架;与会人员所身着的传统服饰,会友之间的“生”的称谓;音乐应用上文人音乐所用的乐器及曲牌;儒家礼仪更体现在做会仪式中贯穿其中的“三献”礼及“作揖”礼。可以说,此番田野调查下来,“仪式性”是对蒙自洞经音乐最直观的感受,而“儒家特征”则是通过对蒙自洞经谈演各要素观察、整理、研究后的结论。

音乐、经卷、仪式是洞经音乐的主体三要素,真正的洞经音乐,表演时必须三者齐备。蒙自洞经音乐在音乐、经卷、仪式上较为完整且保留了古代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儒家礼乐艺术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 刘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