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李清莲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预防腹部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前后VAS评分、QOL评分,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VAS、QOL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更低,QOL评分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处疼痛,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腹部切口感染;护理干预
手术是当前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身体康复。但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在手术治疗期间受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多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在以往治疗中,医师主要针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抗感染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其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随着抗生药物滥用,导致多种细菌耐药性增强,因此,提高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药物使用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加强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隔离、手术是内规范等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采取加强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详见下文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6.2±2.4)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6.3±2.2)岁。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感染时定期更换患处敷料,对切口部位进行清洗,遵医嘱对患者采取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加强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方式为:①手术前护理:在患者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术前沐浴,并对手术所需的切口部位进行清洗,对由于病情不能进行沐浴的患者,应在手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擦拭清洁;腹部手术时如手术部位的毛发并不影响手术治疗可不对其进行剔除,或可将手术部位安排在毛发稀疏的部位,避免备皮时皮肤损伤;手术前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并积极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需将患者血糖控制在5.6~11.2mmol/L时才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身体营养状态,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补充营养;手术前解除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现象、低蛋白血症等情况;对于进行消化道大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手术前做好胃肠道准备,手术前使用杀菌剂以减少感染发生率。②手术室内干预:手术室内注意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以及非限制區,避免交叉感染,手术治疗时严禁患者佩戴食品,所有患者均需更衣戴帽,换车后进入,推车需每天进行消毒处理;手术室内的被单需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控制手术室内参观的人数;手术前护理人员需将相关手术准备齐全,并检查手术器械的消毒情况,对消毒不完全器械进行更换或再次消毒处理;手术室准备完全后严格控制手术室内进出人员以及进出次数,避免外来污染源进入;每天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特别对于拖布、出水地漏等潮湿阴冷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减少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厌氧杆菌生长率。③手术切口保护性隔离:在手术部位消毒完成后使用无菌薄膜贴在切口周围皮肤上,以减少皮肤毛囊内存留细菌进入切口率;对腹腔感染患者需提前准备好吸引器,保证吸引流畅;腹部空腔脏器切开后需使用盐水巾保护,减少周围组织污染率。④加强手术内的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手术室进出人员的手术服、手套等穿戴,手术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护士长需每日检查医护人员穿戴情况,每月定期对医护人员手部、所用物品、手术室内空气等采样培养,严格控制医院内菌落数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总分值在0~100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值在80-100分为满意,分值在60~79分为较满意,分值在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为满意以及较满意总和。
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总分为10分,分数越低疼痛越小。
QOL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QOL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VAS、QOL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更低,QOL评分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有学者研究认为,手术室腹部切口感染主要是由于消毒隔离不严格、手术室内环境污染、患者自身以及其他等因素引起。
3.1消毒隔离不严格
一直以来,手术室内空气细菌对手术切口感染一直受到业界关注,一般情况下,手术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医师、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做携带的随身物品所致,此外,推车、医疗文件等也可导致空气污染,而当手术室内人员行走时也可导致气流变化,从而降低手术室的洁净度。
3.2消毒隔离不严格
手术器械以及手术相关使用物品灭菌不完全是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如患者在手术前并未按照护理人员嘱咐严格清洗手术部位,而手术相关人员手卫生消毒不彻底、消毒合理制度执行度低时也可引起患者出现腹部感染。有文献研究可见,腹部切口感染处的病原菌均主要来自外界、皮肤以及肠道内的内脏器官或原有的感染病灶。
3.3患者自身
在患者手术治疗后,老年患者及幼儿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患有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症者腹部切口感染患病率越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类患者普遍体质低下,且手术中患者脏器、组织等需要长时间暴露,因此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另外,肥胖也是患者手术治疗后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长时间吸烟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损,在手术治疗后也存在着腹部切口感染的风险,且吸烟患者可能出现长时间咳嗽症状,可能引起切口反复张弛,从而影响切口愈合。
3.4其他因素
据有关文献统计可见,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手术前皮肤损伤、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导致菌群失调等均可导致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此外,手术中出血量大小也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这主要是由于手术中出血量主要是是由麻醉最后低温、疼痛等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局部氧分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因此容易引发感染,且由于出血量多,组织的血液灌溉不足以满足患者身体需求,手术切口部位缺氧后抗感染能力下降,因此增加了腹部切口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在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处疼痛,降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關系和谐发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