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

时间:2024-04-24

郭彩霞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社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论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

郭彩霞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社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民粹主义是一种过度强调人民群众地位,从而把人民大众和精英对立起来的社会思潮。它常常通过抢占道德制高点,以“底层人民代言人”自居来激发民众情绪,因此很容易得到民众的理解和认同。近年来,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影响日渐扩大,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通过网络段子、网络评论、网络文章、网络恶搞等方式对抗精英、解构权威、批评体制、夸大社会对立情绪,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因此,应认真研究民粹主义,理性对待民粹主义,把民粹主义引导到积极向上的健康方向上。

新媒体;公共领域;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现象和关于民粹主义的讨论由来已久,它曾经在整合弱势群体力量,增加弱势群体筹码,从而制衡某些强势群体,以维持社会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民粹主义开始在新媒体公共领域呈泛滥态势,它以辛辣的冷嘲热讽、机智幽默的段子调侃专家、丑化官员、渲染仇富心理、批判社会体制、消解政策规章[1],宣泄鼓励非理性主义,易于引发公共事件,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政府决策。本文就是试图对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倾向做理性的研究,以求教方家。

一、基本概念厘定

基本概念的清晰界定是研究得以深入的前提,否则就会引发理解上的歧义和争论。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新媒体公共领域和民粹主义。

公共领域概念的升温导源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在我国学界的翻译、传播和研究。哈贝马斯在该书中探讨了代表型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以及文学公共领域等类型的公共领域,但综合起来说,公共领域就是一个舆论得以形成的领域,依据哈贝马斯的理解,公共领域有如下特征:第一,公共领域由理性的私人构成,公共领域首先是由人构成的公众的领域,但是参与这一领域的人是理性的主体,是理智成熟的人,而非孩童或者理智不健全的人。第二,公共领域具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公共领域是一个公共空间,它或者依托于沙龙、杂志,或者依托于虚拟的网络,总之要有一定的物质依托。第三,公共领域具有开放性。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对,私人领域是少数私人的空间,或者是隐私的领域,它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公共领域则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的空间。第四,公共领域是公共舆论形成的领域。公共领域中的“公众”经过理性讨论形成一定的公共舆论。第五,公共领域具有批判性。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批判假恶丑等负面价值,张扬真善美等公共善,并以此引导社会的思想文化。新媒体公共领域就是以新媒体为依托的公共领域形式。所谓新媒体主要是针对以报纸、报刊、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包括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依托的各种媒体,比如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连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以及其他各种互联网客户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广泛性等特征。新媒体不一定都是公共领域,如果仅仅把互联网作为私人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手段,那就不是公共领域。新媒体公共领域就是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而形成的讨论公共话题的空间,包括门户网站、BBS、博客、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跟贴等其它形式的网络公共空间。这些空间有着广泛的参与性,讨论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并形成公共舆论。

民粹主义对应的英文是Populism,也可以译作平民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为民粹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塔格特在《民粹主义》一书中指出:“民粹主义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概念上的尴尬的不确定性。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的认为它极具价值,有的则视之为毫无意义、空洞无比。精英人物认为它是极富魅力而又令人厌恶、危险的现象。”[2]总体上讲,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强调民众价值的,泛道德、泛情感的,甚至是反理智的、极易煽动民众情绪的,立场多变的社会思潮。自由主义、老“左”等思潮常常被民粹主义当作理论立场和工具,民粹主义常常表现为如下几种倾向:

首先,民粹主义极端强调民众的价值,崇尚、信仰“人民”,并将民众和精英对立起来。强调人民群众的价值没有错,民粹主义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把民众的价值强调到了极点,这也就把精英摆在了民众的对立面,“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面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3]10-11实际上民粹主义所崇尚的“人民”也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们处处打着抽象“人民”的幌子抢占道德制高点,以“底层民众”代言人的身份自居,对各种权威、精英甚至体制指手划脚。民粹主义在西方更多地强调全民公决权、全民创制权等内容,比如英国脱欧事件就有着浓厚的民粹主义因素潜藏其中。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问题解决趋势,“散步”“游行”“围堵政府大门”等事件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有民粹主义的因素,尤其是当他们成功之后,目的的实现倒过来强化了他们的民粹情绪,刺激了民粹主义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民粹主义具有泛道德倾向,在很多问题上它往往以道德制高点自居,并以此煽动民众的非理性情绪,利用民众的情感掀起排山倒海式的轩然大波。在“大多数人是正确的,大多数人是合理的”理念支配下,民粹主义非理性地反对精英、反对权威。比如“杨佳袭警案”之后,很多网民声援杨佳,甚至称其为“义士”,要求法院无罪释放,或者轻判,虽然杨佳袭警事出有因,但毕竟杀害6名无辜警察,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件事,而民粹主义则情绪化、非理性地表达其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左右法院的审判工作。

再次,民粹主义常常借助于某种公共事件,在对公共事件的分析中把情绪宣泄在对权威的批评上。在我国,民粹主义常常隐藏在对群众路线、群众史观的片面理解中,打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口号,大兴民粹主义之实。民粹主义和群众史观虽然都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民粹主义把群众强调到了极端,并把群众和精英对立起来;而群众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并不否定历史人物(精英)的作用,并认为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是辩证统一的,历史人物来源于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只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才能够成功,而且唯物史观也毫不讳言民众的弊端,非理性的乌合之众是不可能创造人类历史的。应该说,民粹主义有其合理因素,它肯定了人们群众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在当代,民粹主义整合了弱势群体的力量而制衡了日益强大的资本、权力的力量,在保持社会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它激发了民众的非理性情绪,影响了社会秩序,干扰了政府的正常决策,等等。

二、新媒体公共领域中民粹主义的表现及其特点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手段落后,民粹主义的影响不会太大,尤其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轩然大波。新媒体的出现掀起了一场传播革命,传播手段的革命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提高了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和传播力度,这种传播手段为民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民粹主义的影响。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表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网络段子中的民粹主义。在手机微信等新媒体中,各种幽默风趣而又极具辛辣的讽刺意味的段子十分流行,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批判权威。面对新闻中权威人士所做的解释,网络段子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戏谑地称其为“砖家”“砖渣”;面对官员,段子则极力讽刺、丑化;扩大公共事件中的富人身份,大力渲染仇富心理,甚至批判体制,解构政策规章的权威;等等。比如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某地政府公布三公经费,畜牧局以最低开支被评为先进,其他单位前来取经。畜牧局长摆席宴请,酒过三巡吐露真经:只不过是将领导吃喝招待费列入饲料费了!”网络段子中的官员形象几乎都是被丑化了的,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某些类似段子所讽刺的现象,但我们的领导干部总体上是好的,这些段子人为夸大了个别官员的腐败现象。网络段子多出自民间“高人”,他们了解现实,对现实问题具有犀利的眼光和辛辣的叙事方式,反映现实,针对性强,能够博得受众会心一笑,而且还会让受众认为这些段子思想深刻,进而较为信服段子所宣扬的观点。虽然这些段子对批判现实,唤起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段子的嬉笑怒骂及其批判面的扩大化降低了社会认同和社会整合度,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批评性文章中的民粹主义。批评性的文章多见于论坛、微信群、QQ群等公共空间,文章多是对社会问题,或者对某个事件所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其叙事方式以批判为主。在互联网上影响比较大的论坛有强国论坛、中华网、天涯社区、凯迪社区、乌有之乡等,这些论坛每天都会发表大量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很广泛,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甚至养生等几乎无所不包,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比例。这类文章多与自由主义、老“左”派等社会思潮相结合,以这些思潮所持有的立场批判我国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收入差距过大、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环境污染、官员腐败等问题发表批评的文章,并以此批评我们的改革开放。自由主义批评我们的改革私有化不够彻底,保留了太多的公有制、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则是收入差距过大、腐败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老“左”派(比如乌有之乡网站)则批评我们的改革开放走向了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改革方向的错误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要消除这些社会问题就应该回到改革开放前。这些思潮都试图批评我们的体制,甚至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应该说,老“左”派的力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而自由主义的影响则有日渐走强的趋势,他们的批评抓住了现实问题,但其分析的立场、方法及其结论则是错误的,是不利于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健康发展的。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很多批判性文章都是以某种社会思潮为分析工具批评体制、解构权威,他们的批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是有问题的,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宣泄,为了“仇富”“仇官”,而不是理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三,公共事件评论中的民粹主义。近年来,各类群体性的公共事件呈现增多趋势,尤其是新媒体的参与使得很多公共事件变得异常复杂。在新媒体上,曝光了的公共事件后面会有大量的评论性跟帖,这些跟帖在一定程度上也渗透着诸多民粹主义因素。学者陈龙指出,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的评论中存在着如下几类民粹主义倾向:(1)夸大事实,“往往选择数量、规模、程度等具轰动效应的内容来加以渲染。”(2)猜测、演绎,“当一起事件发生尚未有结论时,往往会有人充当‘意见领袖’,来演绎事件的过程、原因、结论,而这种演绎,又常常是朝着能调动舆论的方向演绎。”(3)内幕解读,“以知情人身份,将某些百姓不熟悉的领域、盲区加以貌似专家般解读,表述往往将网民所熟知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逻辑上的‘证据链’,从而引发广泛的认同,激发民众的情绪。”(4)移花接木,“往往以讴歌社会底层来达到批判权贵的目的”,典型的例子比如“最美乡村女教师”“最美的哥”“最美民工”等。[3]145-146在相当程度上,这些评论是具有合理性的,所以这些言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新媒体公共空间的言论浩如烟海,不合理的、胡搅蛮缠的言论也不可能被人们认同,但这些言论过度夸大了某些方面,强化了阶层界线、对立心理和敌视某些群体的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

第四,网络恶搞中的民粹主义。在新媒体公共领域,有很多恶搞的图片、视频让人们捧腹大笑,但这些恶搞在博得人们一笑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解构了崇高、消解了伟大。比如网上曾经流行过恶搞诗人杜甫的图片,小学课本上曾经有诗人杜甫的画像,但有些人在画像上添了一些涂鸦,从而产生了很多个版本的杜甫画像。图片原本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但恶搞后的图片,有的是诗人骑着摩托车,有的是诗人戴着墨镜,有的是嘴里叼着烟卷,甚至还有一个是骑着自行车,后边载着一位性感美女……,本来,杜甫的诗歌很有教育意义,是对现实的真切关怀,但图片这么一恶搞,崇高、伟大几乎消解殆尽。再比如改编、恶搞歌曲,网络上流行过一首根据郑智化的《星星点灯》旋律改编而来的《歪批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现象:拼爹时代》,改编演唱署名:声琴相拥,出品人署名:歪歌公社。歌词为:“抬头的一片天是拼爹的一片天?富二代官二代有多少嚣张的少年。欺实马有多高,李刚门有多远,总发现在我们的周围不时会出现。富二代喜欢飙车,官二代喜欢飙官,那穷二代只能够飙泪暗自翻白眼,偷偷地跨省去举报想着能够公平点,谁知道换来跨省的追捕走进虎牢关。拼爹时代,谁能拼出未来?感情拼富二代,事业拼官二代,拼爹时代,还没出发就栽,你再有才,也有人把你埋……”歌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歌词以“歪歌”“恶搞”的方式过度渲染、扩大社会问题,诱发并强化了仇富仇官心理。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民粹主义如虎添翼,学者邹诗鹏说:“网络时代无疑加剧了民粹主义,甚至于与网络的结盟,已经出现了所谓网络民粹主义思潮。”[4]其影响借助于新媒体得到充分扩展。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有如下特征:

第一,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5]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为民粹主义的影响扩大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比如手机微信就是一个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公共领域,手机微信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低头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微信的出现使得浏览、传播信息更加便捷快速,一条微信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几何级数的传播。那些带有民粹主义倾向的言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且能够激发民众某种情绪,与受众产生共鸣的微信自然会借助微信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其影响也是深刻而巨大的。

第二,摇摆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民粹主义的论证是符合逻辑、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民粹主义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有助于制衡某些强势群体,使其不敢肆意妄为而有所畏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网络对“表哥”“房叔”“天价烟局长”“微笑局长”的曝光以及人肉搜索使得有些人很注意外在表现,畏惧网络舆论,但民粹主义的结论却存在激发人的非理性情绪的趋势。对于民粹主义,有时候我们很难用对与错来评判或者指责,因为它总是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的混合,有时候合理因素占得更多一些,而不合理的因素只占一点点,而有时候不合理因素占主导,而合理因素较少。具体到某个论坛或者某条评论、文章或者微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这是民粹主义,是不合理的,而应该具体分析其民粹主义因素有多大。不仅如此,民粹主义本身也是飘忽不定,缺乏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有学者指出,民粹主义就是一个变形金刚,“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似在左,倏忽在右,今天要平等,明天就要特权,一会儿是民主主义者手里的讲稿,一会儿是独裁者……”[6]。

第三,易于博得受众的认同和理解。民粹主义以凸显民众地位、批判解构精英权威等强势群体的地位为主要宗旨,所以他们容易得到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民粹主义行为之所以能够激发出一种非理性的理论,根源于具有相同心理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能够产生“法不责众”的效应,明明知道砸别人的车是违法行为,但在“爱国主义”“抵制日货”等具有道德优先性的口号激励下,一些人竟然置法律于不顾,做出非理性行为。而且,即便这些砸车的人受到了惩罚,他们的行为仍然会得到一些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人的支持和赞赏,这是一种集体违法行为。这是民粹主义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的表现。但因为民粹主义以人民大众为理念后盾,所以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认同和理解,即便人们知道这种民粹主义行为是不合理的,但也在心理上支持这种行为。

第四,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对转型社会的认识。民粹主义具有一定的不自觉性,对权威的解构或者谩骂经常是近乎随口说出来,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所以这样的行为或者言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民粹主义的言论容易造成社会的分裂,强化权威与民众、富人与穷人、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边界,使得人们在心理上把自己归结为弱势方而对另一方产生敌视、不满甚至仇恨的心理。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确实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滑坡、官员腐败、收入差距过大等等,这些问题容易造成社会的失序;另一方面,民粹主义人为地从心理上把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夸大了,有可能误导人们,尤其是误导社会大众对我国社会转型的感知,而这种误导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最为明显的不利后果就是阻隔社会共识的形成。现阶段的我国,社会共识在减少,这是客观现实,而民粹主义通过敏感议题话语,逢富必骂、逢官必唾、逢家必讽,加剧社会矛盾、阻断社会共识、强化社会对立。[7]民粹主义的盛行从思想意识上把群体之间的边界划分得十分清晰,激发社会对立心理,诱发社会的撕裂,使得达成共识的难度更大。

第五,各种民粹主义观点会因“沉默的螺旋”效应而扩大。充斥着民粹主义因素的段子、文章、视频、搞笑图片等等本身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评,而且他们往往以道德制高点自居,这种情况更加强化了“沉默的螺旋”效应。所谓“沉默的螺旋”主要是心理压力使然的效应,在一个网络公共空间中,大家都持某种观点,少数不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就会有一种心理压力,以至于不敢表达而保持沉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下,当民粹主义观点在新媒体公共领域盛行时,理性的声音被埋没和压制,这使得民粹主义的非理性因素就像滚雪球一样快速膨胀,任何引导和阻止这一趋势的企图都如螳臂当车一般无力。

三、引导民粹主义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民粹主义在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盛行给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所以引导民粹主义向积极向上的健康方向发展势在必行,但这一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来自民粹主义本身。民粹主义以反权威著称,以道德制高点、“人民”代言人自居,对于主流媒体的引导力量,他们嬉笑怒骂,通过扣帽子、压制不同意见、渲染情绪、甚至谩骂和恐吓等惯用方式予以嘲讽,我们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被他们当作某种权威来解构,所以,积极的引导很难发挥作用,而且,我们的努力本身也会被当作不同意见而遭到压制。第二,来自新媒体公共领域。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参与者是平等的主体,它不像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受众都是被动接受,受众没有机会反驳或者评论媒体的声音,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参与者是平等的主体,即便我们想引导这一思潮,我们的声音也只是众多平等的声音中的一种,如果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话语权掌握在持有民粹主义的参与主体手中的话,我们的理性声音还只是一支微弱的力量,随时都可以被边缘化,或者被冷落、置若罔顾。

引领新媒体公共领域确实困难重重,但困难不应该是不作为的理由,面对这些消解力量,我们应该创新宣传方式,积极探索更加适合新媒体的引领方式。笔者认为,应对新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民粹主义,我们应该向如下几个方向努力。

第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领作用,自觉抵制民粹主义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等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滥觞甚至泛滥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们自身精神世界不够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是最重要的根源。一段时间来,我们的发展偏重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而相对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人们的腰包鼓了,但精神世界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实;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而道德水准却没有得到较快提升。由此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各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的沉渣泛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入心入脑,成为引领整个社会思潮的主导价值观念,只有自身的免疫能力提高了,人们才会自觉抵制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

第二,深入研究民粹主义的各种表现,让人民群众明白它的危害性。民粹主义之所以影响巨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抢占道德制高点,并以“底层民众的代言人”自居,这很容易获得民众的理解和同情。为了让那些被民粹主义逻辑引向歧途的民众自觉认识民粹主义的弊端,我们的理论界应该深入研究民粹主义,尤其是要讲清楚民粹主义的各种危害,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要让人们面对民粹主义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就要让普通民众明白民粹主义的弊端和危害,让民众对民粹主义产生抵御心理,只要我们研究得透彻,大多数人是会对民粹主义形成冷静、理性的认识。不仅要说明民粹主义的危害,还要讲清楚民粹主义的种种表现。大多数的民粹主义是掺杂在对现实问题的批评中的,很多批判看似很有道理,很能博得大家的同情,而实际上只是打着抽象的“人民”的旗号,来操控、宰制民众情绪的一种社会思潮。只要人们明白了民粹主义的种种表现方式,就能够对之产生清醒认识,逐渐地从被民粹主义情绪操控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当然,改变民众的看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制服民粹主义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第三,推进现代化进程,尽快消除现阶段的种种社会问题。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现阶段民粹主义之所以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问题比较多,收入差距过大、诚信问题、道德问题、食品安全、官员腐败等的存在客观给民粹主义的盛行提供了现实基础。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多社会问题,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9]也就是说,现代化是一个充斥着矛盾的过程,亨廷顿的观点可以在很多国家得到印证,英、美、法等已经经历过现代化过程的发达国家都曾出现过大量的社会矛盾,而我国的社会转型也不可能例外,所以出现社会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尽快完善社会的体制机制,实现现代化,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随着社会逐渐超越了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民粹主义也会逐渐地偃旗息鼓,或者仅仅处于边缘化的态势。

第四,在论坛等新媒体公共领域开展关于民粹主义的讨论,让人们在讨论中理解民粹主义的危害性。规避民粹主义危害性的关键是要让普通民众理解民粹主义的弊端,而新媒体公共领域的讨论则是宣传我们正面主张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媒体人,尤其是各大网站负责人以及其他有能力影响新媒体公共领域的人担负起社会责任,利用他们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意识地设置某些关于民粹主义的讨论,让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在讨论中认识民粹主义,并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自觉调整自己的立场。民粹主义情绪有时候不自觉地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在“沉默的螺旋”效应响应下,很多人虽然心里有一定的疑虑,但还是默认了它的影响,只有我们关于民粹主义的批评占了主导地位,形成对民粹主义逆“沉默的螺旋”效应,人们才会自觉抵制并参与批判民粹主义的错误影响。

第五,充分利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化人育人功能,提高新媒体公共领域参与者的素养。一个有着强烈理性精神的人是不会随意被非理性的冲动所左右的,正因为很多网民素质不太高,才使得很多民粹主义的行为得到广泛的回应和支持。很多网民本身就是所谓的“底层人民”,接受的教育不是太多,而且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理性修养偏低,这是民粹主义盛行的民众基础。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广泛的社会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相关的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理性修养,只要大多数人看穿民粹主义的本质,它就不会再在网上兴风作浪。理性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是理性精神形成的根本,现代化过程中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都是理性精神形成的根源,但我们的现代化不同于原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过程时间较短,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原发现代化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任务,所以理性精神的培育不能只靠社会来自发形成,而要充分发挥教育、文化的化人育人功能,培育理性精神。

[1] 王娟.论网络段子中的民粹主义倾向[J].学习月刊,2014(8)下:16-17.

[2]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3]陈龙.当代传媒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4]邹诗鹏.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3.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08-20].http://www.cnnic.net.cn/.

[6]吴稼祥.民粹主义的三只手[N].南方周末,2008-04-24(14).

[7]孟威.民粹主义的网络喧嚣[J].人民论坛,2016(1)下:38-41.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9]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责任编辑:郑继汤]

On Populism in Public Sphere of New Media

GUO Cai-xia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Politics, Fuji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Fuzhou 350001, Fujian, China)

Populism is a kind of social thought which emphasizes the status of people too much, so that the people and the elite are opposed to each other. It often seizes the moral high ground and advocates itself the spokesman of people at the bottom to arouse public sentiment. Therefore, it is very easy to get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ist influence of new media in the public domain has expanded gradually. Populists in the public new media sphere fight against the elite, deconstruct authority, criticize systems, and exaggerate social antagonism through network scripts, reviews, articles, and Internet Kuso etc., which has caused some confus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So we should seriously study populism, rationally treat it, and guide the populists to the positive and sound direction.

new media; public sphere; populism

2016-09-23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KS088)

郭彩霞(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社与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G206

A

1674-3199(2017)01-0075-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