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丛非从:做自己的内在父母,成就彼此滋养的婚姻

时间:2024-05-13

贾方方

我们想从婚姻里得到什么

很多时候,婚姻的冲突来自期待,即一方对另一方有很多期待,当对方不能满足时,矛盾就出现了。有人选择继续用争吵和愤怒来要求对方实现这个期待,而有人则直接放弃,或者干脆换一个伴侣。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我会对另一半有这样的期待。如果没想明白这个问题,即便换了人,冲突依然存在。所以,是时候想想,我们究竟为什么会对伴侣有这样那样的期待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婚姻的功能。人最基础的心理需求有两个:生存,我得活下来,即所谓的安全感;生活,如果我感觉世界是安全的,就会想去做我喜欢的事。婚姻的功能也是如此,一种是为了生存,希望伴侣成为我的父母,可以满足我的某些心理需求,比如关注、认可等;我做不到的部分能替我做到,比如供养我、保护我等。一种是为了生活,两个成年人平等地走到一起,不是互助,而是共享,借助彼此变得更深刻、更宽阔、更快乐。前一种叫作匮乏式婚姻,是雪中送炭,后一种则叫作成长式婚姻,是锦上添花。

事实上,不少人是在婚姻里求生存的,虽然当事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但行为不会说谎。

先看女性。女人经常指责男人的两个点是不上进和不负责任。妻子既要做家务又要上班,而丈夫不是打游戏就是葛优躺。妻子很生气,我这么上进,你为什么那么不思进取?丈夫很不解,我为什么要那么拼命上进?其实,妻子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担忧:万一家里没钱了/遭了灾/被人看不起,怎么办?说白了,就是担心将来活不下去。

再说责任,很多妻子抱怨带孩子很辛苦,而丈夫却当甩手掌柜。带孩子辛苦吗?这个还真不好说,以前的人可以带五六个孩子,现在带一个孩子都难。我并不是指责女性,而是要探讨女性是怎么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的。其实是因为巨大的责任心,只要责任心足够大,养一只狗都能把自己累死。可是,孩子真的需要那么大的责任心吗?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孩子很喜欢跟不负责任的爸爸玩,而不喜欢妈妈。为什么?因为妈妈太负责任了,孩子体验到的不是爱,而是控制、压迫和侵犯。所以,过度负责任未必是好事。但是,妈妈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如果我不负责任,孩子就学习不好,不能上好大学,找不着好工作,将来就完了。事实上,妈妈不是在担心孩子,而是担心孩子不好,自己就不是好妈妈。可就算不是个好妈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不能接受?因为我不是好妈妈直接激活了内心深处我不够优秀,就可能被社会淘汰的恐惧。

退一万步讲,就算丈夫不上进、不负责任,离开就好了,为什么离不开呢?因为妻子会联想到,离开他,一个人会过得很辛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于要另一半干这干那的原因,是想让对方帮自己分担,因为自己一个人不可以。

再看男性。男人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逃避。你跟他吵架,他不作声,不理你,睡着了,陶醉在游戏里,加班不回家……总之,就是不去面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非常渴望妻子的认可,也想成为妻子眼中的好丈夫,这样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好的,是不会被抛弃的。可是,他达不到妻子的要求,就只能逃了。这是他维护婚姻的一种方式,否则,就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了。

很多人都怕孤独,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害怕。其实,对孤独的恐惧是对未知困难的恐惧。我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困难,我希望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人可以拉我一把,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安全感。

其实,不止于上面提到的这些,我们对伴侣的很多期待,包括关注、重视、尊重、认可、理解、欣赏、支持等,背后最深层的需求都是安全感。只有理解了我,知道我有多苦多难,对方才有帮助我的可能性。只有时刻看着我,对方才能知道我何时有困难,才能随时帮助我。如果安全感十足,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有困难时一定会来,就不会想被时刻关注,而是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缺乏安全感

不难发现,很多人想从婚姻和伴侣身上获得安全感。可是,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缺乏安全感呢?我們不妨先来看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第一,我可以有需求,我的需求是重要的;第二,我是自由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三,我是有能力的。基于这3个条件,人就有了能动性,也就能给自己安全感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来回答前面那个问题了。

首先,我是否可以有需求?我的需求是否是被保护的?在0到18个月,婴儿会发展出需求,饿了会哭,难受了会抓妈妈一下,妈妈如何应对很重要。理想的状态是无条件满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需求是被允许和被满足的。但事实却是,妈妈可能压根儿就不理,也可能满脸厌恶,孩子会感觉到有需求是一件可耻的事。长大后,孩子想要一个玩具,爸爸不想买。如果他说太贵了,我不舍得买,孩子也就算了。但他说的却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里有多少玩具了?父母不断攻击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会一步一步地意识到,我有需求是不对的。渐渐地,他就会压抑自己,不敢光明正大地表达需求,时间长了,也就没有需求了。

比如丈夫不是不想负责任,而是希望做到某一点的时候,妻子能给自己些鼓励和认可。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怎么来验证他有这个需求呢?通过及时认可他,你会发现,他是有变化的。否则,认不认可,他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再比如老公说好8点回家,结果10点才回来,妻子很生气。为什么生气?无非是想让对方早点儿回家陪陪自己。要是直接说你早点儿回来吧,我需要你陪伴,老公回来的概率更大一点儿。但她偏偏要说,你怎么这么言而无信,一点儿都不诚实,越说越难听。无非是想用道德来绑架对方,让他回来陪自己。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耻于表达需求,需求就变成了指责。

其次,我是否可以做自己?在18到36个月,孩子逐渐形成自我的概念,他就会去思考:真实的我是不是被爸爸妈妈接受的?随着年龄增长,父母会给孩子立一些规矩。健康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这个不可以,但妈妈还是爱你的,妈妈不会因为你不去做而不爱你。如此,孩子就能掌握到规则的灵活度,知道什么该/不该做,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做。比如今天很累,不想干活儿,能不做吗?当然可以。

但是,现在父母都很忙,很没有耐心,设立规则就是连哄带骗带恐吓。他们不是说你不能怎么样,而是说如果你怎样,我将如何惩罚你。比如你穿着鞋上床,我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等。孩子就会觉得,如果不去执行某些规则,我就会被抛弃。长大后,这些人会活得很累,不想做家务还得强迫自己干,不想负责任还是强迫自己负责任,只是为了被爱以及活下去。

最后,我是不是好的?3到5岁,孩子会尝试离开父母去探索世界。但是,孩子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他不相信自己能够探索好,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比如孩子搭的积木突然倒了,父母可以说,宝宝,虽然倒了,但我看到你特别有耐心。得到真诚的认可后,孩子就会知道我是可以的,只要再耐心些,就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会继续尝试。

然而,有的父母会给予虚假的认可,说宝宝真棒。孩子会产生一种混乱,我体验了这么大的挫折,还被夸很棒。这样就会建立一种虚假自我,无法真的认可自己,必须借助于别人说我很好,我才真的好,因为自己确认不了。就像有些女性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妻子好妈妈,才觉得自己是好的。

还有的父母则直接给予嘲讽、羞辱,你怎么搭成这样?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就会体验到,我真的很差劲。其实,嘲讽背后还蕴含了另一层意思,如果你再这么糟糕下去,我就不要你了。在一次次的威胁中,孩子不得不做出各种妥协,努力做得更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有个女孩很漂亮,工作也很出色,却找了一个大她20岁的老公。别人都很不理解,她却说他不会嫌我不好,因为她从小是在被嫌弃中长大的。

做自己的内在父母

不难看出,对父母式伴侣的渴望,其实是对成长过程中未得到的安全感的补偿。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连亲爹亲妈都做不到的事,你对面这个人更不可能做得到。与其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向伴侣寻求满足感,把他变成理想中的父母,不如你来做自己的父母,学会自己安抚自己。

第一步,看到事情背后的需求。透过你正在做的事情,看到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比如特别需要伴侣的陪伴,否则就会很难受。这时候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他的陪伴到底在满足我什么?可以增加一个对比项,买个布娃娃陪着我不好吗?他的陪伴和别的陪伴有什么不同?这是我想要的吗?一对比就会发现,你想要的不是陪伴本身,而是陪伴带来的别的东西。所以,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在担心什么?找到那个担心。你会发现,自己太怕一个人待着了。为什么害怕一个人待着?因为害怕孤独,那种感觉很难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受呢?静静地去感受,你会体验到,这种孤独是一种无助,一种没人帮忙、自己不得不独自面对困难的无助。

第二步,看到无助后,和你的无助待在一起。因为一直在应对各种困难,始终没有停下来去感受这份无助。现在和你的无助待在一起,感受下从小到大是怎么无助的,就能联想到很多无助的经验:爸妈很忙,不得不一个人做很多事。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虽然很害怕,但没办法,只能一个人去干。有个来访者就面临同样的问题。家里孩子多,父母照顾不过来,就逼着身为老大的她干很多活。她很小,干不了,但不干会被惩罚,只能硬着头皮去干。那个时候,她根本来不及感受自己有多么无助。这份无助始终没有被关注过,也没有人问过她是不是很害怕。长大后,她疯狂地想去处理这份无助,期望通过丈夫的陪伴来缓解。

第三步,同情一下小时候的你。真的太不容易了,你都没空儿停下来跟你的无助待一会儿,只能不停地干活儿,不停地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一旦开始心疼小时候的你,就會产生一种奇怪的变化。你会知道,现在的你跟那时候不一样了,已经不无助了,因为那些活儿已经不是必须要干的了:没大钱,有小钱啊;没大房子,有小房子啊……放过自己,也就没那么无助了。

第四步,信任自己。我们想去依靠别人,是觉得自己力量不足,无法独自生存。这只是父母给你灌输的恐惧,如果你不怎么样,将来就会如何如何。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只是慢一点而已。虽然慢了,但这才是活着的意义。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你就能找到你爱的是什么,你就能去关注你的快乐是什么,而不是你要做到什么。

当然,人活着,必然会有各种困难,我们不可能全都应付得了,所以,必须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连接伴侣之外的重要他人,建立自己的社会圈、朋友圈。很多人从小被教育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因为这个规则的限制,我们也从不觉得朋友将来会帮自己。但是,我们却很愿意麻烦伴侣。所以,不要太把伴侣当自己人,也不要太把朋友当外人。这些人会给你一种信心,当我有困难时,别人会帮我。

此外,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一些基础需求。修电灯泡未必一定要男人做,专业工人做得更好;家务未必一定要强迫自己或伴侣做,小时工就能轻松搞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减少对伴侣的依赖。

只有当我们不再为生存焦虑的时候,才会开始感受到快乐,才有可能遇见快乐的人并彼此分享,也就从匮乏状态进入到了成长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成长式的状态,在某些时刻会感觉到自己很棒,世界很安全,伴侣也很爱自己。只是,匮乏的状态更多一些而已。经过探索和成长,我们可以让匮乏的状态少一些,成长的状态多一些,让自己更快乐,也让婚姻更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面对更大的困难时就没有问题了,婚姻可能还会退回到匮乏的状态,但那时,我们对困难的耐受力会更高,也会更强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