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陈拙
这本书的创作团队,是9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以真诚的笔触记录了职业生涯中遇到的15位患者的真实遭遇,呈现了最真实的医院日常,带读者了解寻常人无法接触的生死场。躲在身体里的“妈妈”、不能动的“女王”、变身为少年的“少女”、背负“家族诅咒”的老奶奶,明知会死也要做整形手术的艾滋病人……全书从一线医护人员的视角,记录了患者是如何应对重病与生死难题;在进退维谷之中,医生如何做出对患者更有利的医疗决策;在这个死神随时光顾的生死场中,医生和患者家属每天又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2017年10月,我轮转到了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早上交班的医生跟我说后半夜转来一个新病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患了重症肺炎。病人的病情恶化得很快,不到一天,已经从呼吸急促发展到上呼吸机了。我顺便问了下病人的名字,没想到会是圆圆。圆圆是我在儿童血液肿瘤科做住院总医师时认识的孩子。
我们见面的第一天,是圆圆第一次做骨髓穿刺。我告诉圆圆的妈妈骨髓穿刺是怎么回事——选好穿刺点,局部麻醉后把骨穿针从同一个针眼扎进骨头里,回抽像血一样的骨髓。圆圆第一次抽骨髓,需要的标本多,如果因为病情出现干抽,甚至可能扎上一小时却什么都抽不到。
圆圆的妈妈听完很难过,但她没多问,爽快地签了同意书。然后,她突然对我说:“医生,麻烦你等我两分钟,我要跟她解释一下。”
妈妈把圆圆抱上操作床,一改在我面前难过的样子,微笑着对圆圆说:“你看,你不是最喜欢长腿嘛,这个长腿的漂亮阿姨给你做检查哦。你要配合阿姨,脚痛才好得快呢。”
采骨髓的操作室是个小房间,窗前的桌上放着一个利器盒,里面装了废弃针头。桌上摆着一些针筒、玻璃片,都是小孩害怕的一些东西。圆圆听了妈妈的解释,似乎并没有感到害怕,她礼貌地向我问好,羞涩地笑了:“阿姨,我最喜欢你这样个子高高的人了。”接着就捂着嘴巴不说话了。
在发达国家,儿童骨髓穿刺都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的,但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医院的麻醉医师也不够用。可病还是要看的,圆圆才4岁,我试着用她能懂的语言跟她解释,期望她能配合。
我让圆圆侧躺着睡下,用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把身子像小虾米一样弯起来。成人能够自己抱住腿,但孩子通常需要束缚起来,他们力气太小,甚至抱不住自己。我边摸她屁股上方的骨头,边夸张地说:“你现在脚痛,是因为有小虫子在咬你呢!阿姨在这里打个针,把小虫虫抓出来,你就不疼了。”她妈妈也在一边怜爱地说:“就跟你抽血一样,有一点点疼,我们要勇敢哦。”我有些意外地看向圆圆的妈妈,她的表现很镇定,这对孩子很重要。在儿童医院,最不缺的就是孩子的哭声和尖叫声。
一些情景下,我是赞成孩子哭的,因为哭,可以发泄他们不安的情绪。可有些孩子不听话、不讲理、不配合,很多时候是因为情绪被父母感染了。父母表现得太焦虑,孩子就没有安全感,他们怕痛、怕死,然后就失去了理智。
妈妈离开操作室之前,还捏了捏圆圆的手,说自己就在外面等她。“你现在有6条虫虫,阿姨今天要把它们全部抓完,等下你帮我一起数。”解释完一切,我让助手扶好圆圆,开始跟她互动。“阿姨要给你消毒了,凉凉的。”“嗯,凉凉的,我不怕呢。”我对每一个动作都做出讲解,希望减少孩子心里的不安。“要打麻药了哦,有点痛的,你忍一下啊!”我迅速用眼神和手势示意助手按住她的手和腿。
这时的圆圆不再回答我的话,蜷成了一只小虾米,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把牙齿咬出了声。麻药打完,我给她按摩了一下,从打麻药的针眼里垂直穿进刺针。运气不错,我们抽得还算顺利。医生们一起大声给圆圆数着进度:“一条虫虫。”“第二条头出来喽,欸,把它身子拽出来,啊噢,尾巴出来了。”我学着少儿频道中卡通人物说话的声音。
圆圆痛哭了,哭得很惨,但她确实全程没有动。6管标本顺利抽完,圆圆的妈妈进来了。见到妈妈,圆圆硬是把眼泪咽了下去,高兴地说:“妈妈,阿姨帮我抓了6条虫虫呢,我没动,也没哭,阿姨是不是啊?”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笑着点头,给她竖了个大拇指。
在整个过程中,圆圆一直背对着我们躺着。她看不见我们在做什么,只能感受到骨头的疼痛,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抓牢她,速战速决。要减少患病孩子的心理阴影,病治好后他们的路还很长。
可没想到10个月以后,我会在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见到她。我看了圆圆的呼吸机护理记录、血气和胸片。只见胸片上的两肺基本都白了,药物也用到了顶级。这可能是卡氏肺孢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病菌平时就寄生在肺泡里,普通人不受影响,但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被感染。它发病急,非常凶险。差不多在一个月前,我们医院有个5岁多的患白血病的小男孩,就是因为这个病呼吸衰竭了。
孩子从上呼吸机到去世,一天的时间都不到。被抢救时,小男孩的身边没有父母,只有小姨,因为就在那天,小男孩的妈妈生下的二胎还不满一周。孩子得了白血病,家长们的选择也不一样。有的会延迟要二胎的计划,把主要精力放在患病的孩子身上。还有一些,会再生一个。其实跟成人比起来,儿童患白血病的治疗成功率更高。孩子的生命力比大人强,只要闯过治疗的关,之后会恢复得非常好。但很多时候,家长放弃得过早了。
(摘自:《白色记事簿》。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记录了天才医生保罗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他,忽然被诊断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醫生,他说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这部作品文笔优美,诚挚感人,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人为之动容。
一位来自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医生。他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与医务主任对抗,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这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是如何成长的?这本书既是这位入行五十余年顶级心外科医生一生的自传,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记录。
编辑|龙轲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