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胡新波
江西余干人爱吃辣。春节回家,考虑到妻子喜欢吃甜食,母亲炒菜时没放辣椒,可待三荤两素出锅,入舌依然有淡淡的辣味,妻子笑道:“你们余干人的铁锅,被辣椒腌入味了!”
到北门菜市场购置年货,天还没亮,生意人就开始忙活起来,提上鱼肉时蔬,末了老板丢几把小辣椒进来,算作添头。要知道,别的地方添头都是葱姜蒜这“三大护法”。
从集市上回来的主妇,袋子里往往都装着本地青椒,瞧着皱巴巴的,像群搬着板凳晒太阳的小老头儿,但是味道可不同于清淡的螺丝椒。炒菜时,得注意把整个辣椒丢进去。若是不小心把辣椒炒破了,米白色的辣椒籽溜了出来,那不得了,全家人饭后可以干掉一缸水,往夸张了说,得是三人环抱的大缸。
余干人炒菜,本地的小青椒味道重,一般用来调味,若想直接炒熟来吃,得去籽切丝,不然梁山好汉也难以降服。也有例外,强中自有强中手,住我隔壁院子里的老张叔是公认的“辣王”,他可是无辣不欢,而且只吃本地辣椒。平常到了饭点,老张叔便安排家里的小孩子去菜地摘上几个辣椒,在涤纶的裤子上摩擦几下就算洗净消毒,嚼上一口辣椒吞一口米饭,咂吧一下嘴。要是赶上月初,他还能配上半斤散装白酒,简简单单,快意如斯。若是遇上冬天,辣椒还得加倍,这辣味激发的暖意,能穿透整个寒冬。
我小时候和爷爷住在村子里,那时经济条件一般,鱼、肉少,嘴巴里时常没味。我奶奶也不太会做腌菜和酱菜,家里人吃饭往往是对付几口。基于此,奶奶在院子里种上了十几棵辣椒苗,毕竟瓜菜半年粮嘛!辣椒每年可种植两季。印象中,奶奶每年清明前播下种子,经过培苗育苗,过上四十来天,小小的青辣椒便挂满了枝头。一家子也因辣椒吃得多,上火的上火,长痘的长痘,但动起筷子来,嚼起辣椒的动静可不含糊。在辣椒的助攻下,人与米饭的战斗,“米饭部队”兵败如山倒也。
余干菜中最有特色的,还是辣椒炒银鱼丝和辣椒炒鱿鱼丝两道菜。银鱼和鱿鱼,一个属于本地湖鲜,一个属于舶来海味,上餐桌之前,它俩都是脱水的干货兄弟,所以烹饪前得先用温开水泡上半个小时软化。如果家中小孩嗷嗷待哺,为了抢赶工期,主妇就得将干鱼切丝后直接煮上十几分钟。这个用行业话说是焯水,在余干人嘴里,焯水也叫“杀一下”,一个“杀”字,便让一个气势恢宏、持刀而立的厨娘形象跃然而出。
待到鱼丝的前置工序完毕,铁锅便可以热上一勺菜油。鱼丝快速入锅翻炒,将去蒂的辣椒倒入其中,翻腾的辣味与鱼香奔涌而出,挑逗着食客的嗅觉,刺激着食客的味蕾,烟火气蔓延开来能让隔了三条街的街坊打上好几个喷嚏。辣椒多用于小炒,家乡人还会用辣椒炒猪油渣或者萝卜干。记得夏天时候,有些邻居会把吃剩下的西瓜去掉外皮,将白里透红的肉皮切成块,加上一些辣椒丝,又是一道地道的时令风味。
最为经典的一道菜还属余干辣椒炒肉,这是每个余干人在外谋生的必备厨艺。在原材料选择上,辣椒无须多提,得是本地辣椒,肉得是肥瘦兼宜的五花肉。肉入锅后炒至五六分熟,便再将辣椒倒入,要是“服不得”辣,得提前将辣椒籽去掉。如此翻炒,老抽上色,生抽调味,最后加一小勺豆豉,能增加鲜味。说得如此轻巧,余干辣椒炒肉的做法可没有那么容易掌握。用我父亲的话讲,做余干辣椒炒肉有两个秘诀,除了要用本地辣椒之外,还得是土生土长的余干人炒。所以想吃上地道的余干辣椒炒肉,还是得来趟余干。
余干本地辣椒种类繁多,以绿色小青椒为主,普遍偏辣,但是有一款丰收辣椒是辣嘴不辣心的。此处说件趣事:初中时洪家嘴乡的一个同学发明了一种辣椒读书法,早自习前,他先吃上一口辣椒,只见小脸憋得通红,待到书本一打开,嘴巴就像机关枪,一骑绝尘,又快又响亮,整层楼都能听到他的读书声。机关枪同学“突突突”读出一串古诗词和英文,据说还是看他老妈和隔壁大妈吃辣椒吵架得来的灵感。这同学吃的就是丰收辣椒,丰收辣椒最早产于余干县洪家嘴乡枫树村,又名枫树辣,个头小劲头大,皮薄肉嫩。
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辣椒,丰收辣椒对气候要求很高,而洪家嘴乡枫树村所处区域温和湿润,降雨量多,加上偏沙质的土壤通透性好。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传统的种植工艺,造就了辣椒界的传奇“枫树辣椒”,也就是现在的“丰收辣椒”。
据《余干县志》记载:洪家嘴乡枫树村的辣椒种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朱元璋在鄱湖大战陈友谅时,居住在余干县康郎山,曾吃过余干辣椒炒腊肉,个头不大、皮薄肉嫩、鲜辣可口、香甜开胃、味道鲜美,非常好吃,让他念念不忘,經常派士兵到县城采购。士兵吃了,食量猛增,劲头十足,一鼓作气就把陈友谅打败了。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念念不忘余干辣椒炒腊肉。因此地方官员经常将余干辣椒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后被历代宫廷作为御膳用料。
余干人想必吃多了辣椒,性子也辣,这个辣体现在说话的语速和声调上。我在余干三中读书时,那时有早自习,一般都是读语文和英语,李白的诗、苏轼的词,还有李雷和韩梅梅在各个场景的聊天故事。因为当时我读的“尖子班”,大家从早上就开始有序竞争。为了多背些诗词或提升英文口语,同学们的语速就像端午的龙舟一样,此起彼伏,你追我赶。
到了大街上,余干话给人的触动就更明显,两个老表在小南门偶遇,一个在街头,一个在街尾,隔着几百米就开始聊天。可想而知,余干人的嗓门和声音穿透力都是惊人的。
“辣”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余干县城这几年也像坐上马车,奔流而去。返乡途中,我看到了马路更宽,轿车更多,高楼和公园也越来越多,人们在马路上行走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原本在外务工的老同学都选择返乡,我想这是日子更有奔头了,外地的游子才会选择回到风筝启航的地方。记忆中慢悠悠的小镇慢慢变成了快节奏的小都市,原来饭桌上的小辣椒也被销往了天南地北,成为江西特产的一张响亮名片。
辣辣余干,棒棒余干。
编辑|饶春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