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芳芳
我们的身体里藏着一个“间谍”,它的名字叫濕气,它静悄悄地埋伏着,等待合适的时机向我们发起进攻。
六个习惯加重体内湿气
“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也会让湿气乘虚而入,危害健康。建议大家一定要杜绝以下坏习惯。
总想睡觉。从中医角度来说,总想睡觉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口味太重。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爱吃生冷。中医认为,生冷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宜过量食用,烹调蔬菜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其寒凉性质。
喝酒过量。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要尽量少碰。
运动不足。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久坐不动。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见招拆招,应对“间谍”的三种乔装
以下三种情况是湿邪和其他邪气互结所导致的常见症状及相应的治疗办法。大家首先要辨别清楚疾病的“症”,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治疗。
风湿 风湿侵犯肌表经络,可表现为头痛而重、关节疼痛、湿疹、水疱、泄泻清稀如水等。
治疗上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平时宜经常按揉风府穴(位于项后枕部正中凹陷处)和风池穴(项后两根大筋外侧的凹陷处),每天早晚各按揉100次,以出现酸胀微热感为宜,长期坚持。
寒湿 寒湿为患,常表现为全身关节痛,行动不便,遇热则缓,遇冷则剧,并伴随无汗、便溏、四肢浮肿等症状。若寒湿之邪在头部,以头痛、鼻塞为主;寒湿积于小腹,女性多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有血块等;寒湿留滞于腰背部,会出现腰酸背痛、腰膝酸软等症。这类患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忌生冷。
这里介绍一个有助祛除寒湿的中药泡脚方。选取老姜、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等具有散寒除湿功效的中药材各适量,加水煎煮20分钟即成。待药液晾至40摄氏度左右时,倒入木桶,泡脚半个小时,深度以淹没脚踝为佳。泡脚的同时揉搓脚掌心的涌泉穴和腕背横纹中点处的阳池穴,祛寒湿效果更好。
湿热 湿热多表现为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触摸疼痛加剧,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溏、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渴自汗等症。
拔火罐是祛除湿热的好方法,安全又简便。平行脊柱左右旁开两横指的经络是膀胱经,其上有一系列穴位,叫作背腧穴,分别对应我们的五脏六腑。在背腧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吸出去,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作用,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
祛湿、养脾常按三大养生穴位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腧等三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腧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日常还有一个祛湿的小方法,也可一试:每天按摩曲池穴(屈肘,肘横纹末端向外两横指处)1~2次,每次1~3分钟,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体内有湿热的人,日常宜食黄芽菜、丝瓜、冬瓜等食物,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