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近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在京举办“适老相关标准”新闻发布会,《老年照护师规范》《老年友善服务规范》《适老营养配方食品通则》《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设施设置基本要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规范》等5项适老标准正式发布。
今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将陆续开展适老技术系列标准的制定和修订。2020年4月,将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老年医学学会将发布新的适老相关标准,同时还会展示依据适老相关标准转化的最新技术成果。
少年强则国家强,老年安则社会安。专业照护、友善服务、食品营养,这些看起来相互独立的标准内容,在老年人群中使用时又都相互交叉。这也说明,关心关爱老年群体,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学习多项新技能,可以让老年人大脑短期内大幅“减龄”。这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
42名老年志愿者3个月内同时上3~5门课程,每周学习大约15小时,并在研究的不同时期分别接受认知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年过八旬的志愿者的认知能力在研究期内提升到相当于一些年过半百者的水平。相比之下,没有参加任何课程的对照组成员的认知能力没有变化。
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学习多项新技能有助增加大脑灰质。可见预防记忆衰退的一大法宝是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如同人们儿时那般。
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临终前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让患者从容、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这种有别于常规医疗模式的“安宁疗护”日前在甘肃省正式启动。今后两年时间内,甘肃省将重点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临终关怀科,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基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探索建立“安宁疗护”病床或居家“安宁疗护”病床,积极推动、争取机构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费用逐步纳入医保范围,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安宁疗护是医养结合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服务过程涵盖老人疾病终末期全过程,延伸至子女、家庭及照护人员,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和心理师等人员共同组成。
现在的保健食品虽然会在标签上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但企业往往故意弱化它,方便“忽悠”、欺骗消费者。
《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近日正式发布,对企业标签上的标识内容进行了规范指导,特别是对标注警示用语提出明确意见。一是设置警示区,提高关注度。要求警示区必须设置在最小包装物的主要展示版面上。二是标注警示语,提高认知度。要求在标签上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将保健食品与药物进行明确区分,提示消费者慎重选用。三是规定面积大小,提高辨识度。要求警示区面积不少于其所在版面的20%。四是规定印刷字体,提高清晰度。要求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看得更加清楚。
對乳腺癌诊断来说,活体组织检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通过活检形成的医学图像包含着大量复杂的数据,医生在理解这些数据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偏差。有研究表明,在美国,每6个导管原位癌(一种非浸润性乳腺癌)病例中,就会出现一次诊断错误,而对乳腺异型性的诊断出错率则更高。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读取活检组织数据,更好地诊断乳腺癌。该系统在区分癌症和非癌症病例方面的表现略逊于人类医生,但在区分乳腺异型性与原位导管癌方面的表现则要优于人类医生。在相关类型病变的诊断上,AI系统的灵敏度介于0.88~0.89之间,而人类医生的平均灵敏度仅有0.70。敏感性得分越高,表明诊断和分类正确的可能性越大。
医生看不清?让人工智能来帮忙吧!
摄入苹果和茶等富含类黄酮的饮食,可预防癌症和心脏病,这对吸烟者和酗酒者尤为有用。
丹麦科学家评估了53048名丹麦人23年的饮食,发现习惯性摄入富含类黄酮饮食的人,死于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较低。而且在因吸烟导致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和每天饮酒超过两倍标准量的人群中,预防效果似乎最显著。
每天摄入多少类黄酮比较合适呢?大约500毫克最好。这很容易通过饮食实现:一杯茶、一个苹果、一个橙子、100克蓝莓和100克西兰花,就可以提供总量超过500毫克的不同类型的类黄酮。
“我也不想拖拖拉拉,可是基因不允许啊!”这句话不是开玩笑。
德国科学家找到了影响大脑多巴胺释放的基因,该基因负责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H),它的表达量决定了大脑中包括多巴胺在内的各种儿茶酚胺递质的数量。
不过,TH基因似乎只对女性拖延产生了影响。科学家发现,位于TH基因中某一位点上碱基的差异会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分泌略多的女性做事更容易拖延。
含羞草在受到外力触碰时,叶子会自动闭合。这种反应看似简单,其实是植物经过亿万年进化才具备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受此启发,我国研究人员研发了多种会“害羞”的智能仿生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治疗失明、心血管疾病等。
人眼就像一台照相机,瞳孔发挥光圈的作用,晶状体则是变焦镜头,负责把图像聚焦投射到视网膜上,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导到大脑,就能看见物体。当视网膜和神经组织的联系“断”了,就会导致失明。仿生智能材料可设计成能替代病变视网膜和神经组织“恢复联系”的薄膜器件,如何让它和视网膜曲面更好地贴合,就需要用到来自含羞草的灵感:在器件后附着一层特殊的水凝胶,使其在特定温度或光线照射下可以自动变形。通过微创手术,将薄膜器件植入到眼球内,通过近红外光刺激,器件会自动贴合视网膜曲面并发挥类似视网膜的功能。
利用类似的“含羞草”原理,团队还研发了一种可自动降解的仿生人工血管,有望帮助患者长出新的血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