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撰文/张瑞芬
1927年10月12日,谢子长和唐澍、李象九、白乐亭等组织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旅,发动了清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全国第三次武装起义,在我国北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以后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积累了经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谢子长,原名世元,号浩如,1897年1月19日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1925年,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有一个革命家庭,父亲谢彪鹏出钱出物支持儿孙们参加革命活动。全家先后有9人被敌人迫害致死(其中有5名共产党员)。
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第十一旅旅长石谦在榆林被军阀井岳秀派人暗杀,石谦部广大官兵极为愤慨。中共陕西省委派唐澍来部队发动起义。10月12日晚,在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领导下,在一片“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4个连的官兵在清涧揭竿而起。次日晨,起义军撤离清涧南下,途经延长县城时,谢子长率领第十二连向驻县城敌军发动进攻,歼敌两个连及一个营部,按计划赶到宜川与其他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谢子长
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的谢子长陵园
毛泽东为谢子长题写的墓碑
谢子长革命的一家
宜川会师后,由于部队被优势之敌围攻,加之指挥不当,部队遭受重大损失。谢子长率部分部队突出重围,转战韩城,在省委领导下,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第一支队,唐澍任总指挥,谢子长任副总指挥。1928年1月,部队向陕甘边发展,在进攻宜川城等几次战斗中失利,清涧起义失败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现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局面。中共陕西省委将刘志丹、阎红彦等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又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该部总指挥。1932年2月13日,谢子长率部消灭了旬邑县职田镇民团。国民党陕西当局急令警卫团一个营和彬县、旬邑、长武3县民团共千余人向职田镇合围。谢子长通过内线得悉敌人的进攻计划后,立即指挥部队向东撤退,占据有利地形,设置伏兵,先将敌先头部队击退,然后令部队从两侧包抄敌主力部队。激战中,打入敌军内部任连长的地下党员李明轩寻机率部反正,内外夹攻,将敌人彻底击溃。此战歼敌500余名。
1934年8月15日,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一、二、五支队由南梁到达安定地区。8月17日起,在景武家塌及绥德张家圪台作战数次,连获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8月下旬,谢子长等决定攻打河口,26日晚战斗打响。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红军连攻数次,直到天明,仍未攻克。这时,谢子长亲自到前线指挥,重新组织力量,予敌以重大杀伤,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该据点逃往清涧县城。在这次战斗中,谢子长不幸中弹,但他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后不顾重伤在身,又率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敌人一个营,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4年9月15日,谢子长仍带伤指挥部队,攻入安定县城,击毙团总李丕成,并收编了李丕成的民团。1934年9月18日,部队转至安定崔窑沟,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神堂沟会议精神,陕北游击队一、八支队共200余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谢子长授军旗。
谢子长在战斗中总是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在身负重伤后,虽经同志们再三劝说,仍坚持不离开战斗岗位,直到身体实在难以支撑,才被转移到杨道峁村休养。敌人时刻侦察谢子长的行迹,图谋杀害。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为避开敌人追踪,把他从杨道峁转移到周家,再转移到磁圪湾,后又转移到安塞县韩河里村。春节前,谢子长的伤情恶化。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无好转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时年39岁。
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元勋,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将谢子长家乡安定县命名为子长县。毛泽东主席先后数次为他题词,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荣”,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