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陈亚亚,丁劲,葸英博,宋煜,周海玲
延续性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陈亚亚1,丁劲2,葸英博2,宋煜1,周海玲1
1.甘肃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甘肃兰州 73003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且呈现患病率高、发病年轻化的特点,其中以痛风较为常见。该病受饮食、遗传、寒冷刺激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临床治疗及护理以消除诱因、控制饮食、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痛风患者的疾病管理不能仅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的护理也尤为重要。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将患者的护理由医院延伸到出院后的护理模式,将延续性护理应用于痛风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益于身体健康。本文通过综述延续性护理的概念、痛风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及延续性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总结国内痛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医院开展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借鉴和依据。
痛风;高尿酸血症;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有关,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1]。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目前我国的痛风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痛风发作时常表现为受累关节突发剧痛,严重时引起尿酸盐肾病甚至肾衰竭[3],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作为一种慢性病,痛风的治疗依赖于患者出院后的有效管理,而延续性护理可使痛风患者的护理由医院延伸到社区或家庭。由于国内对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促进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发展迫在眉睫[4]。
1947年,延续性护理这一理念在美国联合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随着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国外学者对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尝试描述,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5]。目前,比较公认的是2003年由美国老年学会对延续性护理给出的解释: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6]。
不同病程、年龄、疾病类型及住院周期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需求有所差异,延续性护理的方式主要包括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网络平台、宣传手册、护士门诊和患者俱乐部等[7]。晁晶晶[7]对100例社区痛风患者进行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发现,25%的患者选择发放的健康知识手册,15%的患者希望社区医护人员当面指导,12%的患者愿意从互联网获取痛风相关知识,而仅有2%的患者希望通过电话方式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此结果与郭琼等[8]的调查结果相似。张遂连[9]对46例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通过微信方式进行延续性护理的研究发现,未使用微信方式进行延续性护理的患者疾病复发率(17.39%)约为使用微信患者复发率(4.35%)的4倍。可见痛风患者在出院后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可能与其方便、廉价、易读等特点有关;患者更易接受由医护人员进行当面指导,此方式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微信、QQ、移动终端、APP等)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成为主流,而电话随访被逐渐取代。提示在今后的随访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经济状况及疾病情况选择恰当的随访方式,必要时可多种方式联合使用。
晁晶晶[7]以10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根据患者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对照组患者提供一般社区护理服务,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饮食、运动、心理、疾病预防和用药护理方面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吴晓萍等[10]对100例痛风患者进行疾病知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药需求达100%,饮食需求达90%以上,对复诊、运动疗法、关节护理、并发症的了解、心理辅导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钟永煜[11]对痛风患者进行的疾病知识需求调查发现,患者对个体教育的需求尤为强烈,达到100%,提示我们迫切需要对痛风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综上所述,不同疾病特征的痛风患者对延续性护理内容的需求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痛风患者对用药知识需求最高,这与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如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良反应较多且用药周期长有关。饮食护理对痛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其需求居于第二位。此外,痛风患者的心理、康复、运动、并发症、疼痛等方面的需求亦不容忽视。
医生和护士是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主力军。崔红艳等[12]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对痛风患者进行管理,成员包括护士长(组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责任护士、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晁晶晶[7]关于社区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中,随访成员由内科护士长、社区卫生服务站院长及护士长、社区护理专家、痛风康复专家和社区护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组成。苗华丽等[13]组建了一支由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构成的微信团队。周凤等[14]提出一体化管理团队成员应包括全科医师、康复科医师、中医医师、药师和预防保健医师。虽然大多数随访小组由医护人员组成,若由患者住院期间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担任随访任务,则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国外的延续性护理工作主要由高级实践护士承担[15],而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成员构成标准;可进一步探索是否需要除医生、护士之外的人员,如营养师、康复师、药剂师、心理专家、社区人员等参与随访。
对出院后的痛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提高痛风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杨洪喜等[16]将126例痛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等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给予包括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电话随访、督促复查、家庭干预等内容的延续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降低痛风复发率,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苗华丽等[13]探索微信教育模式在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发现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疾病知晓率。该结论与李晓蒙[17]的研究结论一致。刘妮[18]将“互联网+”背景下医院-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痛风患者,发现该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尿酸水平,提高痛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出院后痛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规范、标准的实施流程来指导延续性护理的实践[19]。因此,应多关注国内有关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效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实施流程,建立一套完善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和保障制度以促进延续性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出台相关法律,使护患之间权责分明,医护人员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患者的隐私不被泄露。
国内尚未研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延续性护理质量评价量表[20],研究者多采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自我护理能力评估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健康调查量表36等国际上常用的慢性病患者普适性量表,亦有小部分为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量表[21],较少说明量表的信效度,且样本量较少,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因此,我们要遵循量表发展的原则和程序,尽快研制出针对性强的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评价量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延续性护理服务。
国外的延续性护理团队是由高级实践护士主导,多学科共同协作的团队[15]。而国内延续性护理服务多由医院护士承担,成员单一,尚未形成专业的延续性护理团队。因此,有必要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药剂师、营养师、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延续性护理团队,使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目前国内的延续性护理工作主要由医院护士承担,多数医院对延续性护理服务未收取费用[22],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大,对延续性护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相关部门可参考国外延续性护理的收费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收费政策,必要时将其纳入医保。此举不仅可调动延续性护理团队人员的积极性,还能减轻痛风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长期发展。
国内学者对痛风患者院内护理模式的研究较多,而对出院后的护理模式研究数量少、形式单一,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理论未成体系。应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参考成功的延续性护理模式,例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授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糖尿病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和“基于移动医疗APP”的延续性护理模式[22],将其应用于痛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中,研讨出适合痛风患者的、规范的延续性护理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痛风患者。
延续性护理工作主要由医院承担,导致医院工作压力增大[19]。因此,将医疗资源下沉,建立痛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让社区成为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主要承担者。面对社区医疗资源缺乏、技术薄弱、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对痛风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应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引进优秀护理人才,加大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邀请大型医院的延续性护理专职人员到社区讲座,以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对痛风方面知识的了解及技能的掌握。
医院可设立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设置延续性护理岗位,制定任职标准,入职前经过系统培训,通过考核后任职。此外,开设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门诊,加大各专科护理人员培养力度。
痛风作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慢性病[23],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痛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尿酸水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有效改善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流程不统一、制度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关注度,出台相关政策及规范,制定统一的实施流程,完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注重痛风专科护士的培养,进一步推动痛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发展。
[1]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1–01–20)[J]. 世界中医药, 2021, 16(2): 183–189.
[2] 张雪梅, 王轶萍, 戎凤玲, 等. 痛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相关性分析[J]. 宁夏医学杂志, 2021, 43(9): 860–862.
[3] 顾柳华, 顾玉宇, 朱黄玲, 等. 中西医结合延续性护理在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17): 115–119.
[4] 周露丹, 裘秀月. 延续性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 28(1): 12–15.
[5] 吴丹群. 延续性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24): 10–11.
[6] 吴欣娟.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规范工作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89–194.
[7] 晁晶晶. 社区痛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及干预效果研究[D]. 济南: 泰山医学院, 2018.
[8] 郭琼, 张智灵. 高尿酸血症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药学服务模式调查[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9): 3177–3179.
[9] 张遂连. 微信在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 5(10): 64–66.
[10] 吴晓萍, 刘玲. 痛风病人疾病知识需求调查及护理干预[J].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6(17): 1524–1525.
[11] 钟永煜. 痛风患者疾病知识认知程度、需求及解决策略分析[J]. 慢性病学杂志, 2020, 21(6): 853–854.
[12] 崔红艳, 郑国华. 基于慢病管理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痛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0, 27(1): 23–25.
[13] 苗华丽, 张莉芸, 张晓辉, 等. 微信教育模式在出院痛风病人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7, 31(23): 2901–2903.
[14] 周凤, 刘川, 王兴强, 等. 高尿酸血症/痛风的社区管理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S1): 292–295.
[15] 贾晓琴, 黄朝梅, 谭瑞贞, 等. 专科护理为主导的早产儿出院后延续护理实践[J]. 全科护理, 2021, 19(26): 3687–3690.
[16] 杨洪喜, 赵瑞丽, 张俊会, 等. 延续性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安徽医药, 2018, 22(7): 1416–1418.
[17] 李晓蒙. 微信公众平台下延续性护理对痛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 27(5): 117–119.
[18] 刘妮. “互联网+”背景下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教育模式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D]. 山西医科大学, 2019.
[19] 马嘉谊. 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的构建[D]. 广州: 暨南大学, 2020.
[20] 马健芸. 有效性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 25(6): 1067–1070.
[21] 姚新宇, 刘婷, 李莹, 等. 痛风患者自我管理评估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2): 261–265.
[22] 林娟, 邓翠珍, 宁鑫, 等. 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17(5): 109–116.
[23] 韩世范, 曹妍, 刘梦玥, 等. 高尿酸血症病人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0, 18(1): 27–30.
R473
A
10.3969/j.issn.1673-9701.2023.07.028
丁劲,电子信箱:747945667@qq.com
(2022–08–31)
(2023–02–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