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步快速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4-05-13

徐建武 周逸航 程江浙 邱 波

兰溪市中医院骨伤科,浙江兰溪 321100

肩关节脱位为最常见的大关节脱位,约占全部关节脱位的50%,其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及下方脱位,其中前脱位最常见,约占肩关节脱位的95%以上,为医院急诊及门诊常见疾病。尽早将患者肩关节闭合复位为重要治疗原则,以确保患者肱骨头返回关节盂、缓解患者疼痛及减少组织损伤为治疗主要目的,并且临床上多以手法复位进行治疗,故在确诊后应第一时间进行手法复位。目前临床治疗上采用的手法复位方式较多,包含椅背斜靠法、手牵足蹬法、悬吊复位法及牵引回旋复位法等。传统治疗方法如手牵足蹬法,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复位治疗,操作简单,但其在复位时过于暴力,患者疼痛明显,从而造成患者依从性较差,进而导致复位易失败。因此,可减轻患者痛苦且一次性复位率高的手法复位方式为临床所需要。五步快速复位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效果良好,较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故本文对五步快速复位法在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12 月兰溪市中医院收治的前肩关节脱位患者54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②年龄>18 岁;③均为单侧肩关节前脱位;④经CT 检测及病史询问,确诊为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⑤治疗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脱位时间>48h 者;②患有精神类疾病或无法正常沟通者;③随访未完成者;④伴有肱骨大结节骨折者;⑤陈旧性及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⑥患有肩周炎等疾病而导致肩关节活动障碍者。其中男34 例,女20 例;年龄19~51 岁,平均(33.39±7.27)岁;左侧肩关节脱位26 例,右侧肩关节脱位28 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5h,平均(3.14±0.42)h;交通事故18例,坠伤36 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肩关节X 线片、CT 及MRI 检测,并均行五步快速复位法治疗。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准同意(伦理审批号:K202011)。

1.2 诊断标准

经X 线片观察患者肩关节正位片,从而确认患者肱骨脱位方向及合并骨折情况,根据脱位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及下方脱位。CT 检测可发现包含Hill-Sachs 损伤及关节盂骨折等X 线片上无法确诊的损伤,其中Hill-Sachs 损伤即肩关节盂唇撞击所导致的肱骨头压缩性骨折。MRI 检测可用于进一步确认患者是否合并肩袖损伤。

1.3 方法

对所有纳入对象均采用五步快速复位法治疗。第一步为托,患者取仰卧位,治疗者根据患者患侧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后文以右侧脱位举例),随后以左手托住患者右上肢,从而减轻患者疼痛,并在此期间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促使患者达到放松状态;第二步为摸,即治疗者以右手在患者腋窝下触摸到肱骨头;第三步为牵,即取患者肩关节外展90°,随后前屈30°牵引患肢,若治疗者自身力量不够,则需助手协同牵引;第四步为推,即治疗者以手指在患者腋下向上后顶推肱骨头,当感觉患肩有松动感时便可复位;第五步为收,即复位成功后内收患者右肩关节。随后进行搭肩试验,阴性则提示复位成功。将患者患肢于屈肘90°胸前悬挂制动保护,并即刻采用X 线片观察患者右关节,再次确认肩关节已复位。治疗后随访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评分1~10 分,得分越高,患者疼痛感越严重。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1 个月、2个月及3 个月时,其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总分35 分,得分越高,患者肩关节恢复越好。另外,记录患者复位时间、医疗费用及一次性复位成功率。此外,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腋神经损伤及骨折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疼痛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患者治疗中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后疼痛感较治疗前下降,且整体上疼痛感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患者治疗后2 个月及治疗后3 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较治疗后1 个月有所提高,且整体恢复情况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患者疼痛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2.2 患者复位时间、医疗费用及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分析

患者复位时间(2.56±0.68)min,医疗费用(236.61±20.41)元,其中48 例在无麻醉下复位,6例采用在麻醉下复位,一次复位成功率88.89%。采用五步快速复位法治疗,复位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且一次性复位成功率高。随访3 个月内,患者均未发生腋神经损伤及骨折等并发症。

2.3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治疗后VAS 与复位时间均与治疗3 个月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治疗3 个月后UCLA 相关性分析

2.4 单因素分析

根据患者是否为一次复位进行分组,未一次复位6 例,一次复位48 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就医时间为影响是否一次复位的因素,见表3。

表3 单因素分析

2.5 多因素分析

将是否一次复位作为因变量,年龄及就医时间作为协变量,结果显示年龄为影响是否一次复位的主要因素,见表4。

表4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肩关节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因其结构具有特殊性,故较不稳定、易脱位。肩关节脱位中,以肩关节前脱位最为常见。针对肩关节前脱位治疗,应尽快恢复对位,以减少患者痛苦。此外,应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以减轻肌肉痉挛及并发症发生。临床上手法复位方式较多,主要分为杠杆法及牵引法,但目前未能证实哪种方式更具有优势。故一次性复位率高、并发症少且患者痛苦少的手法复位方式为临床所需求。

传统手法复位方式中常用的为手牵足蹬法,因其操作简单而深受骨科医生青睐。但其在复位过程中较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复位失败,如对于青壮年肌肉发达患者,复位过程中因其肌肉紧张情况,则较难进行复位,且会增加患者疼痛感,治疗者需以较大力量方可操作;此外对于老年患者,因其身体功能下滑,骨密度下降,而复位过程过于暴力,易造成骨折等并发症。采用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摸索出的五步快速复位法,通过“托、摸、牵、推、收”5 个步骤,操作快捷。首先,可避免患者因长时间疼痛及等待产生的较大紧张感,并且该方法简单易学,方便医生掌握,可由一位医生独立完成;其次,该方法相较于手牵足蹬法,较为轻柔,可避免增加患者疼痛感并降低患者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最后,该方法依据肩关节结构特性及患者实际脱位情况进行复位,一次性复位率较高,故较少复位失败后麻醉使用,从而可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中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后疼痛感较治疗前下降,且整体上疼痛感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分析原因可能为治疗时触碰患者脱位处,使患者疼痛感增加,而治疗后及整体趋势、患者疼痛感均呈下降趋势,说明采用五步快速复位法可较快改善患者病症,从而减轻患者疼痛,具备较好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2 个月及治疗后3 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较治疗后1 个月有所提高,且整体恢复情况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采用该方法,复位较为稳定,有利于患者肩功能恢复。另外,采用五步快速复位法治疗,复位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且一次性复位成功率达到88.89%,随访3个月内患者均未发生腋神经损伤及骨折等并发症,说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利于医生掌握及操作,操作结果较好,复位成功率高,可避免患者进行麻醉后的二次复位,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而且复位手法较轻柔,可避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具备较好预后效果。同时,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治疗后VAS 评分与复位时间均与治疗3 个月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可根据患者治疗后疼痛状况及复位时间对患者肩功能恢复状况进行一定预测,从而可针对性做出预防措施。此外,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影响是否一次复位的主要因素,与高涛等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年龄越高,患者肩关节周遭肌肉收缩力越低,导致脱位时程度较大,且老年人群骨密度较低,复位时易发生骨折等症状,对操作造成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采用五步快速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临床效果较好,一次性复位率高,医疗费用少。但本研究尚存有不足之处,所选案例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故对患者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下次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