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杭州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分析调查

时间:2024-05-13

盛祝梅 黄坚 马林 邓妙 刘元伟 张治芬

[摘要]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40~70岁女性围绝经期綜合征的发病情况,从而为建立适合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治疗及健康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7年1~10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就诊的585例围绝经期患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 结果 (1)杭州地区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4±3.9)岁;(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48.72%,平均Kupperman评分为(17±9)分,C组的Kupperman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3)发生率最高的前五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80.9%),性生活困难(70.8%),失眠(65.1%),疲乏(60.3%)及骨关节肌肉痛(57.4%);(4)各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均以血管舒缩症状为主,发生率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5)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症状出现较早,而骨、关节疼痛症状的发生时间则较晚。 结论 本样本中杭州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8.72%,以潮热出汗、性生活困难和失眠为主要症状,在51~55岁年龄段最为明显。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防治将是我们妇女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 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改良Kupperman评分(KMI);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36-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in women of 40~70 years old,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 health care strategy for perimenopausal women in Hangzhou. Methods A unifi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585 perimenopausal patients in Hangzhou Womens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7. Results (1)The average age of natural menopause in women in Hangzhou was(49.4±3.9) years old;(2)The incidence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was 48.72%, and the average KMI is(17±9);The KMI of the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ge groups(P<0.05);(3)The top five symptoms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were in turn:hot flashes、sweating(80.9%),difficulty in sexual life(70.8%),insomnia(65.1%),atigue(60.3%) and osteoarthromyalgia(57.4%);(4)Vasomotor symptoms were the main symptoms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in all age groups, and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with education; (5)Vasomotor symptoms such as hot flashes and sweating appeared earlier, Bone and joint pain symptoms occurred later. Conclusion In our study,the incidence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is 48.72%. The main symptoms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are hot flashes, sweating, difficulty in sexual life and insomnia, especially in the 51-55 age group.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will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our women's health care.

[Key words] Peri-menopausal;Perimenopausal syndrome;Kupperman menopause index(KMI);Epidemiologic survey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是从性成熟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中华医学会绝经学组将其起点定义为“40岁以上的女性,10个月内》2次邻近月经周期与原有周期比较时间相差7 d以上”,而终点定义为“完全绝经后1年”[1]。围绝经期短则2~3年,长则10余年。在这一特殊阶段中,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量逐渐减少,继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伴有一系列神经、心理等不适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即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2]。目前,我国约有1.67亿围绝经期女性,约占全球总数的1/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68.1%[3]。早期主要表现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紊乱,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心烦、焦虑、抑郁等情绪方面的改变,以及泌尿生殖道的萎缩;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长期的低雌激素状态还会引起一系列老年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生殖道肿瘤等其他各个系统疾病。这些老年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带来致残率及致死率升高,增加国家医疗支出,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子女的护理负担等。

近年来关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国内已很普遍[2,4-5],然而杭州地区的患病率情况仍缺乏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来了解杭州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

为了解杭州地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情况,从而为建立适合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治疗及健康保健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杭州地区40~70岁女性所出现的围绝经期症候群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围绝经期保健中心就诊的患者585例,并根据年龄将58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40~45岁,102例;B组:46~50岁,225例;C组:51~55岁,192例;D组:56岁以上,66例。所有患者均长期居住于杭州市,出现了月经改变或围绝经期症状或已经停经,近期无严重的不良生活事件,无子宫和(或)卵巢切除手术史,无精神心理疾病病史,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病史。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围绝经期保健门诊就诊的585例研究對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同时填写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内容包括:a)一般情况:如年龄,生育情况,月经改变情况,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水平等;b)改良Kupperman评分(Kupperman me-nopause index,KMI):共13项,包括潮热出汗、失眠、易激动、抑郁、感觉异常、眩晕、疲倦乏力、骨关节肌肉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性生活困难及泌尿系症状,每个症状分数为1~4分,程度评分为0~3分,症状评分为症状程度评分乘以症状分数,再将各个症状评分相加为Kupperman评分[6]。

1.3诊断标准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是指由于女性绝经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量逐渐减少,继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伴有一系列神经、心理等不适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症状包括:潮热出汗、失眠、易激动、抑郁、感觉异常、眩晕、疲倦乏力、骨关节肌肉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性生活困难及泌尿系症状。具有上述症状的围绝经期女性,经全身和妇科检查,排除心血管、精神神经及内分泌腺等器质性病变,即可拟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血、尿的雌激素减少、FSH及LH增高为诊断依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585例患者完成有效调查问卷,585例妇女平均年龄为(49.89±5.18)岁,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49.4±3.9)岁。在585例研究对象中,未绝经者共300例(51.3%),已绝经者共285例(48.7%),其中自然绝经者247例(42.3%),子宫切除者38例(6.4%)。

2.2 总体Kupperman评分情况

585例患者的改良 Kupperman 平均分为(18.5±4.4)分。Kupperman评分各症状中发生率较高的前五项症状依次分别为:潮热、出汗(473例,80.9%),性生活困难(414例,70.8%),失眠(381例,65.1%),疲倦乏力(353例,60.3%)及骨关节肌肉痛(336例,57.4%)。见表1。

2.3 不同年龄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情况

各组年龄、Kupperman评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9,P=0.000;F=5.321,P=0.001)。C组Kupperman评分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0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也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见表2。

2.4各年龄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

不同年龄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差异性。从表3可以看出,各组神经精神症状等的发生率类似(P>0.05),而血管舒缩症状及骨关节症状的发生率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且C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各组中血管舒缩症状的发生均显著高于神经精神症状及骨关节症状等症候群(P<0.05),表明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各年龄阶段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主要以血管舒缩症状为主,而血管舒缩症状及骨关节疼痛症状又以51~55岁年龄阶段女性较为多见。

2.5 不同文化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率比较

各文化程度组间血管舒缩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和骨关节症状等症候群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且无论文化程度的高低,均以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症状为主,其发生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05),而神经精神症状、骨关节痛症候群的发生率则无此趋势。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生育年龄过渡至无生育能力年龄的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包括从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至完全绝经后1年,一般发生于40~55岁。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8.85岁,其中城市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约为49.5岁,而农村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则为47.5岁[2]。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女性所面对的生活及生存压力越来越高,我们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年龄有提前倾向,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在35岁以后即开始出现围绝经期的一系列症状,如月经失调、潮热出汗、情绪改变、失眠及骨关节肌肉痛等[2,7]。

3.1自然绝经年龄

世界各地关于其地区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的报道均不尽相同。美国的报道为51.3岁,澳大利亚的报道为51岁,土耳其的报道为47.8岁,东南亚七个国家与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51.09岁[8-11]。2008年郁琦等[12]报道称北京地区妇女的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4±3.4)岁,2015年卢春冬等[13]报道重庆市妇女的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7.24±3.13)岁,2017年朱玲龑等[14]报道贵阳地区妇女的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17±3.12)岁,本研究显示杭州地区妇女的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4±3.9)岁,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影响自然绝经年龄的因素主要有遗传、营养、生育、职业性质、文化程度、肥胖以及生活方式等[16]。而本研究未能表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之间自然绝经年龄的差异性,考虑可能与调查样本量过少及调查问卷不够完善有关。

3.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有关

本研究中585例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症状主要以潮热出汗、性生活困难、失眠、疲倦乏力以及骨关节肌肉痛为主,发生率依次为80.9%、70.8%、65.1%、60.3%和57.4%。刘宇霞等[2]发现山西太原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症状以疲倦乏力、失眠、易激动为主;田丰莲等[4]发现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女性主要以失眠、骨关节肌肉痛、烦躁等症状为主;邓小虹等[5]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症状以疲倦乏力、失眠、骨关节肌肉痛等为主;重庆地区以记忆力减退、失眠、易激动等为主[13]。而西方女性则以潮热出汗及泌尿系症状为主要症状。以上提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种族甚至文化程度等差异的影响,调查时间或抽样方法等不同也有可能会导致围绝经期症状分布的差异性。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Kupperman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于51~55岁年龄段达到高峰,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朱玲龑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各年龄组中血管舒缩症状的发生均显著高于神经精神症状和骨关节症状的发生,而骨关节症状在C组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较早出现的症状以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为主,而骨、关节病变症候群的出现时间则较晚。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文化程度有关

文化程度、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状况等的不同也会导致症状程度的差异,高学历女性认为“月经”是年轻的象征,“绝经”意味着衰老以及丧失女性特征,二较低学历的女性人群则更加重视各种症状的发生,这种观念上的差别影响着围绝经期妇女对绝经状态的心理适应程度,影响其植物神经活动,从而影响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及症状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各文化程度组间血管舒缩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和骨关节症状等症候群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且血管舒缩症状症候群的发生率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也有研究认为中等文化程度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而低等及高等文化程度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17,18],这可能与研究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有一定关系。提示我们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围绝经期女性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措施。

3.4其他因素

有研究[17,19]提示女性孕产次数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呈正相关性,认为妊娠次数和分娩次数越多,则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则越高。此外,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心理因素等均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相关[20-22]。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本样本围绝经期女性主要以潮热出汗、性生活困难和失眠为主要症状,在51~55岁年龄段症状最为明显。围绝经期综合征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种族甚至文化程度等差异的影响,调查时间或抽样方法等不同也有可能會导致围绝经期症状分布的差异性。目前中国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妇女人数约有1.67亿,预计到2030年,50岁以上的女性将达到2.8亿,因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防治将是我们妇女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知识的宣教工作,提高妇女保健意识,注重心理疏导,同时重视激素替代治疗的宣教及临床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中老年女性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绝经相关激素补充治疗的规范诊疗流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2):155-158.

[2] 刘宇霞,杨海澜,武彩霞.4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7-10.

[3] 王习习,李金芝.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3):419-420.

[4] 田丰莲,杨冬梓,张小庄,等.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8):928-932.

[5] 邓小虹,张淞文.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医学,2002,24(4):235-238.

[6] OBrien S,Studd J. Premenstrual syndrome[J].Menopause Int,2012,18(2):39-40.

[7] 孙含.围绝经期女性150例的保健需求分析[J].妇幼保健,2017,11(16):211.

[8] Kato I,Toniolo P,Akhmedkhanov A,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nset of natural meno-pause[J].J Clin Epidemiol,1998,51(12):1271-1276.

[9] Do KA,Treloar SA,Pandeya N.et al.Predictive factors of age at menopause in a large Australian twin study[J].Hum Biol,1998,70(6):l073-1091.

[10] Neslihan Carda S,Bilge SA,Ozturk TN,et al. The menopausal age,related factors and climacteric symptoms in Turkish women[J]. Maturitas,1998,30(1):37-40.

[11] Boulet MJ,Oddens BJ,Lehert P,et al.Climacteric and menopause in seve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J]. Maturitas,1994,19(3):157-176.

[12] Ying Li,Qi Yu,Liangkun Ma,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during menopausal transition and postmenopause in Beijing city[J]. Maturitas,2008,61(3):238-242.

[13] 卢春冬,宋娟,史常旭,等.重庆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28):3978-3982.

[14] 朱玲龑,冉利梅,聂四平.1594名40~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 11(3):206-211.

[15] 陈伟容,叶明华,龙青,等.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1):128-131.

[16]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2-1153.

[17] 徐婷,徐静,周小培,等.镇江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4):588.

[18] 李妤,李芳,郝友瑛.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学,2014,44(7):149.

[19] 程颖莲,莫端豪,練坚贞,等.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110.

[20] 陈建芬.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903.

[21] Bertero C. What do women think about menopause? Aqualitative study of women′s expectations,apprehensions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climacteric period[J]. Int Nurs Rev,2003,50(2):109.

[22] 陈晓芹,周田田,牛娟,等.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影响因素[J].齐鲁医学杂志,2014,29(4):371.

(收稿日期:2018-07-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