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叶翛然 蔡剑飞 刘鸿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加拔罐,对照组只用针刺疗法,不加叩刺拔罐。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参照H-B量表评价的面神经功能分级。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的H-B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治疗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的功能。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叩刺法;拔罐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26-0126-04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apping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YE Xiaoran CAI Jianfei LIU Ho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CM Hospital of Lishui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apping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n=40) and control group(n=40).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lum-blossom needle tapping and cupping.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treated with acupuncture,without tapping and cupping.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served and analyzed,and the facial nerve function grade was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reference to the H-B scal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5.0%),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H-B scale classification before treatme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H-B scale classification(P<0.05).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apping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alone,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facial nerve function.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Tapping; Cupping
周圍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多于女,秋冬或冬春季节多见,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1-2]。周围性面瘫是WHO推荐的适宜采用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其中一种[3]。中医针灸治疗该病具有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病程的作用。近年来采用针刺联合叩刺拔罐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中,选择8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发病期在1~4 d内,按随机数字法将符合要求的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针刺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加拔罐,对照组只用针刺疗法,不加叩刺拔罐。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平均发病天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endprint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的《神经病学》[1]制定如下:①病前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③面瘫见于一侧: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眉蹙额,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大,不能闭拢眼睑或眼睑闭拢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哨时漏气,食物滞留在病侧齿龈之间。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等。
(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4]制定:主要症状为口眼斜。突然起病,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呆滞,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大,眼睛不能闭拢,或伴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侧不能完成鼓腮吹哨、露齿、皱眉、皱额、闭眼等动作;初发病时大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后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同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及听觉过敏等。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5~70岁,并且愿意接受针刺、拔罐等治疗方法。②诊断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③发病在1~4 d内。排除标准: ①检查排除中枢性面瘫;②除外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手术损伤、外伤、小脑、脑干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耳源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病变、各种传染病或中毒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③不属于纳入标准范畴,依从性差,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的;④患者有感染性皮肤疾病或过敏,或有出血倾向,不能行针刺者。
1.4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取穴:取局部穴位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四白、下关、牵正、合谷;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变浅配迎香,口歪斜、流涎配承浆、人中,听力下降配阳陵泉、听宫,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太冲。(以上面部穴位取患侧,远端肢体穴位取双侧)。操作:(1)患者仰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单手快速进针,面部诸穴用1寸亳针浅刺,进针约5 分,余穴用1.5寸亳针深刺,针刺以得气为度。急性期(发病1~7 d内),面部穴位针刺均行平补平泻法,手法不宜过重,取浅刺、轻刺,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留针15 min,每日1次[5];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2)配合梅花针叩刺加拔罐法:取穴:患侧翳风、完骨、牵正。针刺完毕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以梅花针轻轻叩刺以上穴位皮肤,频率每分钟70次,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皮肤潮红、微微出血、患者稍觉疼痛为度,然后用小号罐吸拔,留罐5 min,起罐后用消毒棉签擦干净渗血。
1.4.2 对照组 取穴及针刺手法相同,但不加梅花针叩刺和拔罐疗法。
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5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如面部静止时双侧对称与否,面部表情肌肉的运动功能,如抬眉、闭目、鼓颊等动作完成的情况如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际认可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6]制定。运用HouseBrackmann评级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的面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痊愈:面神经功能正常,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Ⅰ级);显效:面神经功能轻度障碍(Ⅱ级):面部的对称性和张力在静止时正常,运动时额有中度以上的良好运动,眼微用力能完全闭拢,口轻微不对称;有效:中度功能障碍(Ⅲ、Ⅳ级):面部的对称性和张力在静止时正常,运动时额无或有轻至中度的运动,眼不能完全闭拢或用力能完全闭拢,口用力时不对称或轻微力弱;无效:重度功能障碍(Ⅴ、Ⅵ级):静态时不对称,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拢,口可轻微的运动,或完全麻痹无任何运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4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痊愈率72.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的痊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5.0%,两组痊愈率比较(χ2=4.266,P=0.039<0.05),总有效率比较(χ2=3.914,P=0.048<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治疗前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的数据经秩和检验,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Z=-0.479,P=0.632>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369,P=0.018<0.05)。见表3。以上研究结果证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更优,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面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最多见的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亦称贝尔面瘫。目前病因未明。面神经起自脑桥小脑角区,经过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穿过内耳道底后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先后有前庭神經、耳蜗神经、膝状神经节、岩神经、镫骨神经和鼓索神经加入,从茎乳孔出颅,分成多支支配,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还有泪腺,舌前2/3味觉,和耳廓区皮肤感觉功能等[1]。现代研究多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头面部受寒或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导致面神经肿胀水肿,因为面神经管内的空间有限,面神经受压缺血缺氧,轻者面神经髓鞘受伤,及早干预治疗,神经功能完全可恢复至原态;重者面神经进一步损伤,轴索变性,由于神经再生能力下降,治疗后也容易留下后遗症[7-9]。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中又称口眼斜、口僻等,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中医病机认为多因患者正气不足,又因疲劳过度进一步耗气伤血,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侵面部经脉,引起经脉气血凝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僻[4]。本病病位在面部,《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足阳明之脉……卒口僻……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落于颧)[10]。故本病与此三条经筋相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口·候》就有记载:“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阳……遇寒则筋急引颊……口僻……而目不能平视。”[12]endprint
面瘫作为针灸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其治疗已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本病初期,病邪始中络脉,邪盛而正气未虚,治疗以祛邪为主,邪去则经气血无所阻滞,气血调和,循行有度,筋脉得以濡养,则纵缓之肌肉自收。治疗上着重取具有疏散外邪、调整经气作用的远端穴,少佐局部穴,使机体气血调畅,祛邪外出[13]。发病7-8天后,风热已减,病变以经络不通为主, 治疗以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经气通畅,气血得以循经上养头面,肌肉得气血之充则活动自如,瘫痪得起。
地仓:别名会维、胃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笑肌和颊肌、咬肌,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通过。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分布于面部,夹口,阳跷脉也夹口,本穴又位于口旁,为手阳明、足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故为治疗面、口疾病之主穴,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流泪、唇缓不收。如《外台秘要》中记载“主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痿蹙不能行”。故现代常用治面神经麻痹等。
颊车:出自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处,左右各一。颊车穴下为咬肌,并有咬肌动静脉、耳大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分布[14]。《针灸甲乙经》曰“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颈强不得回顾”。颊车主要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口眼斜、牙痛颊肿、口噤、流涎、项强,以及下齿神经痛、咬肌痉挛等。斜刺0.5~0.8寸,或透刺地仓。颊车穴具有疏风清热,活络开关之功。
地仓透刺颊车,对面瘫之口眼斜及齿痛、流涎,项强,面肌痉挛有疗效显著,《玉龙歌》就有记载:“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通过透刺对两穴区域的刺激,以疏通面部气血,使阳明经气血流畅通,促进面瘫的康复。现代解剖研究表明[15]该透穴区域肌肉神经数量繁多且复杂,通过透刺刺激该区域神经肌肉产生反射活动,有助于恢复局部协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联系,恢复口角轴正常的三维运动。
阳白,归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甲乙经》曰:“足少阳、阳维之会”;“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鱼腰属经外奇穴,穴下分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牵正:在耳垂前0.5~1.0寸,其下颌神经的颊神经分布。下关穴: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少阳之会,穴下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四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下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穴位是否有效与该穴位的解剖位置如肌肉、血管、神经的分布有密切关系。针刺以上面部患侧穴位,可直接刺激面神经及其分支,从根本上快速减轻水肿,缓解缺血、缺氧状态,改善面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从而能迅速恢复受损的面神经功能,并促进额肌、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颊肌、口裂周围诸肌、鼻肌及口轮匝肌、颏肌等的恢复[16]。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和现代神经剖理论相结合的优势。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贯颊,经过面部和唇、鼻与足阳明经相联系,足阳明经别系目系,手阳明络脉入耳中,又手阳明经筋结于颊、頄(鼻旁颧部)、颔部(颞颌关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面口合谷收”,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多病证。合谷与上述诸穴合用以加强通经活络、养血活血的作用。
叩刺疗法,是采用特制的浅刺针具叩击皮肤,通过刺激局部肌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疗效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皮部经脉、经络与内脏相互联系的关系来實现的,具有调整局部气血运行,疏通局部经气,调整肌张力,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作用。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目的。
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尤善治面颊、耳部疾等如面瘫。翳风穴下的皮肤有耳大神经分布,并有面神经耳支经过,深部有面神经干通过,刺激此穴可刺激兴奋面神经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炎症病变的吸收,使茎乳孔周围水肿迅速消退,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并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恢复面神经功能[17]。
完骨,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布有枕小神经主干和耳后动、静脉,主治头痛,项强,颊肿,齿痛,口眼斜等[18]。完骨穴叩刺拔罐放血可促进神经的血液循环,缓解消除面神经充血水肿的状态,从而达到减轻面神经管对面神经的压迫,缩短病程,缩短治疗周期,减少面神经后遗症发生的治疗效果,再配合拔罐放血一方面促进瘀血排出,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改善患侧面部神经的缺氧[19]。
通过梅花针叩刺翳风、完骨、牵正,刺激肌肉内的感觉神经,作用于垂体和肾上腺,使之分泌内啡肽等感觉神经递质,从而调节自主神经的节律,解除血管痉挛[20]。再利用火罐吸出叩刺产生的渗血,促使血管内血液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减轻面神经水肿,减少面神经管内压力,利用火罐的热刺激和负压作用,可加速面部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而缓解病变组织的缺血、缺氧的状态,使其恢复正常功能[11]。
本研究认为针刺穴位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体正气,从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而梅花针叩刺拔罐疗法通过局部刺激并排出适量的血液,除了能调整局部气血运行,疏通局部经气外,还能使邪随血出,通经活络,使经脉气血畅通条达,气血调和,则病去人自安。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配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对比单纯的针刺治疗,不紧能通过协调作用以更好地调节局部经络气血流通,濡养面部筋肉,还能改善患侧面部的微循环,加快局部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从而加快改善、恢复其面神经功能[1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endprint
[參考文献]
[1]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9-340.
[2] 赵沁,曾宪容. 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状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4):14-16.
[3] 刘立安,朱在波,戚其华,等.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 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2.
[4] 王启才. 针灸治疗学[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71.
[5] 刘锦. 浅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和治疗时机[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0):3-4.
[6] 蔡志刚,俞光岩.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J].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3,20(4):218-222.
[7] 许莉莎. 面神经炎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0):56-57.
[8] 罗荣,王伯良,李贵泽. Bells面瘫病因研究进展[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0,21(3):230-231.
[9] 曹世强,于金栋,吕丽柯,等.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5):385-387.
[10] 田代华、刘更生. 灵枢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
[11] 刘汉青,张连城. 针刺结合放血拔罐治疗面瘫28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55-256.
[12]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
[13] 王红玉.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76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799-1800.
[14] 刘清国,胡玲. 经络腧穴学[M]. 第3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2.
[15] 郭小川. 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
[16] 周丹凤. 赖新生教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介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748-749.
[17] 陈兴良.试论翳风穴在面瘫治疗中的地位[J]. 中医外治杂志,2009,18(5):58-59.
[18] 张松兴,张立德. 完骨穴临证运用探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75.
[19] 马广昊,乔晋林,吕震,等. 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242-243.
[20] 朱芬,陈尚杰,冯德荣,等. 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诊,2009,18(5):702-703.
(收稿日期:2017-06-17)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