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全新思维——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4-24

◇ 文/ 中共萍乡市委党校 萍乡市社会主义学院 胡 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民族问题治理实践表明,党和政府在民族问题治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族际流动日渐频繁,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开始逐渐浮现出来。***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全新使用,反映了中央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和新要求,也充分展现出我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全新思维:民族工作的重点已从“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转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上来。

一、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总书记提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断,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战略新思想。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根本在于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切实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国家。2013年3月,***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015年,***同志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曾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五十六个民族是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全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14年,***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五十六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实践证明,文化认同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因素。

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始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牢固树立正确的政党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5000多年沧桑岁月,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新的复杂局面,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各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志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切实领会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支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论断,大大促进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指出:“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逐步完善民族政策。”***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在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华梦”的共同奋斗之中。因此,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

(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做更大的贡献。纵观国际国内形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还面临众多的风险与挑战,国内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往往成为敌对势力阻挠、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新时代,我们要正确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刻也不能疏忽,并且要持续不断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去加以巩固。面对民族理论领域出现的众多分歧和争论,要从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意识,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

(三)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主动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三、积极探寻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方案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各民族间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格局。因此,确立什么样的制度和模式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要考虑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解决民族问题提出了3种模式:一是实行民族自决权,建立独立国家;二是建立联邦制国家;三是在统一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前两种形式主要在苏联进行了实践,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而制定的,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

1947 年5 月,中 国 第 一 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民族区域自治区作了明确规定,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实施纲要》。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是成功的,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源头,适合我国国情,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把金钥匙。

(二)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国之安在于民相亲。2010年1 月,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论述。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指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的“实践论”,是启迪人们运用科学世界观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法论”。要大力提倡各民族共事共学共居共乐思想,积极推进嵌入式从业结构、嵌入式教育结构、嵌入式文化交流以及嵌入式社会交往。

(三)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内核,以“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的精神文化体系。继“三个自信”之后,***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础的价值认同构建中和最深厚的历史认同,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抓手。

***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保护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的语言对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力度的同时,有效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工作,大规模地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体现了我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全新思维,凸显了我国民族问题治理的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