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梁明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将2011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ITP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再根据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将其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同时选择6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婴幼儿的检测及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婴幼儿中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呈阳性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感染组婴幼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婴幼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治疗后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明显多于给予常规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 结论 CMV是ITP婴幼儿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更昔洛韦是ITP婴幼儿治疗的对症药物。
[关键词] 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细胞病毒;感染
[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8-00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Methods 120 cases of ITP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5 were trea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infection of cytomegalovirus or no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infected group and uninfected group. At the same time, 60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serum CMV-DNA, serum CMV-IgM and serum CMV-Ig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platelet count in the infec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ninfected group. After treatment, peripheral blood platelet cou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reated with ganciclovir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Conclusion CMV is one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ITP. Ganciclovir is a symptomatic drug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ITP.
[Key word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急性特發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婴幼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临床特征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块收缩不良等[2],严重时会导致婴幼儿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发育被抑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则可能转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仅会给婴幼儿带来更多的痛苦,还会对婴幼儿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目前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认为该疾病可能与水痘或麻疹等有直接关系[3],但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该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直接联系[4],但临床上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为了提高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就我院收治的120例该疾病婴幼儿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该疾病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证实提供更多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在1个月~3岁之间,再根据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将其分为感染组80例与未感染组40例,同时选择6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1个月~3岁之间;各组婴幼儿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观察组婴幼儿均确诊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排除因其他感染因素致该疾病发生的患儿。
1.3方法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婴幼儿于清晨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并置于抗凝管中,使用PCR法检测血清CMV-DNA[6],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婴幼儿的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情况比较
通过统计对比发现,观察组婴幼儿血清CMV-DNA呈阳性的占比(62.5%)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血清CMV-DNA呈阳性的占比(31.7%);观察组婴幼儿血清CMV-IgM呈阳性的占比(42.5%)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血清CMV-IgM呈阳性的占比(8.3%);观察组婴幼儿血清CMV-IgG呈阳性的占比(71.7%)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血清CMV-IgG呈阳性的占比(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婴幼儿的血小板计数比较
通过统计对比发现,感染组婴幼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24.54±7.05)×109/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婴幼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27.91±8.51)×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CMV-IgM呈阳性的婴幼儿给予更昔洛韦治疗与常规治疗的末梢血血小板计数比较
通过统计对比发现,观察组治疗前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32.73±16.56)×109/L]与给予常规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31.92±16.74)×109/L]差异不明显;治疗后1周后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82.43±20.69)×109/L]明显多于给予常规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53.25±17.97)×109/L];治疗后2周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108.61±22.95)×109/L]明显多于给予常规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86.46±17.33)×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我国的感染率较高[8-9],该疾病对免疫功能正常的群体而言仅表现为轻症状感染或无症状感染,病毒自身可能处于潜伏状态或被完全清除[10-11],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而言,病毒则可能被激活导致严重的疾病发生,因此该疾病对婴幼儿患者的危害相当大。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常等均有着密切联系[12],目前临床已被证實疱疹类病毒、麻疹病毒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10多种病毒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联系[13]。巨细胞病毒感染是近几年提出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有关的感染,该感染自身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重要脏器受损及影响血液系统为主要症状,目前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确定,但也有诸多推测逐步被证实,有学者提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致使机体产生对应的抗体,在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过程中致使血小板受损,也可能是巨细胞病毒直接吸附至血小板膜上导致血小板被破坏,导致数量减少[14];也有学者提出巨细胞病毒感染直接对造血细胞因子造成影响,影响造血微环境及对造血前体细胞造成感染最终引起骨髓抑制,从而减少了血小板数量[15];上述两种机制均是目前公认度最高的发病机制。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婴幼儿中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呈阳性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感染组婴幼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24.54±7.05)×109/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婴幼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充分证实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加剧会加重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巨细胞病毒也会长期潜伏在患儿造血祖细胞内对免疫功能起到抑制作用,导致患儿免疫功能紊乱,致使血小板数量减少。临床常规检查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水平只能说明巨细胞病毒的存在,对病毒的周期不能完全肯定,更昔洛韦是一种无环脱氧鸟嘌呤核苷同功异质体,应用于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如果病毒处于静止期则治疗药物将没有疗效,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后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明显多于给予常规治疗婴幼儿的末梢血血小板数量,一方面证实了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更昔洛韦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性。
综上所述,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致病因素,临床诊治该疾病建议同时进行血液学检测与CMV等病毒学检测,做到早发现并给予更昔洛韦等对症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呼吸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10):781-783.
[2] 张安全,吴庆飞,彭文娟,等. 深圳西北部地区儿童住院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6):644-646.
[3] 冯娜,薛继红.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4):15-17.
[4] 马岩,孙立炜. 长春市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34-1535.
[5] 赵雪莲,王西阁,梁宇,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血液系统损害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60-4161.
[6] 边鹏. 80例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55-56.
[7] 张璋,赵瑞,王江涛.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44-145.
[8] 王淮燕,张琳,王春婷,等. 利用唾液标本筛查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8):485-488.
[9] 张文雍,谢利霞,蒋欢欢,等.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4):502-503.
[10] 陈梅. 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3):85-86.
[11] 徐芳,徐燕. 1例血栓性血小板性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抢救体会[J]. 医学信息,2013,(17):212.
[12] 牛银萍.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J]. 中国实用医药,2015,(7):270-271.
[13] 韩冬梅,李淑蓉.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医药前沿,2012,(26):206.
[14] 樊茂,张倩,周敬静.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6):820.
[15] 李光艳.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探讨[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4):234-2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