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方英 唐晓军 何晓玲 刘江
[摘要] 目的 分析简阳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探索符合本地区院前急救模式和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及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简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14年 1月1日~12月31日简阳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3.58%,男女比例为1.94∶1,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40~4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春、冬两季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夏、秋两季。非死亡病例与死亡病例在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时间非死亡病例比死亡病例明显缩短(P<0.05)。 结论 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以降低院前死亡发生率,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关键词] 院前急救;死亡率;流行病学分析;死亡病例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20-03
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意外伤害不断增多[1],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及重视。但目前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对于县级城市研究较少。简阳市系西部的一个县级市,辖贾家、三岔、云龙、禾丰、养马、三星等55个乡镇,总面积约22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余万,其院前急救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为了解简阳市院前死亡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本文针对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简阳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简阳市120院前急救中心调查数据库为基础资料,从数据库中将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出诊至现场的所有院前死亡病例导出为Excel数据,进行专门统计与分析,共有238例符合本文研究条件。
1.2 调查方法
系统分析院前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季节变化、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及反应半径等参数。
1.3 统计学分析
对每例院前死亡病例经过核对、整理、汇总后,运用Excel软件完成统计分析。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简阳市院前急救中心共救治患者6652例,其中院前死亡238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率为3.58%。在238例信息资料完整的院前死亡病例中,男157例,占65.97%,女81例,占34.03%,男女之比为1.94∶1,见表1。
2.2 院前死亡病例的原因分类
院前死亡病例的原因居前3位的依次为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共196例,占院前死亡病例总数的 82.35%,见表2。
2.3季节变化
根据四川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将12~2月份定为冬季,3~5月份定为春季,6~8月份定为夏季,9~11月份定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及秋季急救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8.2%(67/238)、29.8%(71/238)、23.5%(56/238),18.5%(44/238),其中春冬两季为死亡病例高发季节,见图1。
2.4 院前急救情况
2.4.1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本组病例自拨打120 救助电话至运送到医院时间内死亡238例,院前病死率为3.58%。非死亡病例与死亡病例在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时间非死亡病例比死亡病例明显缩短(P<0.05),见表3。
2.4.2 院前急救反应半径 按行政区将简阳市划分为市区(<5 km)、城郊(5~10 km)、农村(>10 km)三个区域,出诊平均半径(10.27±3.28)km,院前急救出診区域分布依次为市区(28.15%,67/238)、城郊(21.01%,50/238)、农村(50.84%,121/238)。
3 讨论
院前急救专业系一门综合学科,对医务人员要求较高,需要有系统且全面的急救知识和抢救能力。医务人员系统掌握了本地区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做到运筹帷幄,就能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本地区急救质量及管理水平。
研究疾病谱排序及年龄组段死亡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本组研究看猝死类死亡系目前院前急救死因谱中首要原因,高达院前死亡总数的42.44%,与王蓓等[2]报道的成都市院前急救死亡首要原因有差异,充分表明院前死亡患者病情复杂,具有不可预知性,医务人员需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准确诊断,很多医务人员这方面能力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提高。排在第二位的系创伤导致的死亡,占23.95%,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系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工业、建筑业及交通事业等高速发展,由于交通法规意识、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安全规范操作及酗酒斗殴等因素,导致了交通事故、高坠伤,刀伤发生率也随之大规模增加。排在第三位死因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表明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病、早期识别与正确处理常见急危重症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3]。从本组研究年龄组死亡率看,40~49岁、60~69岁、80~89岁这三组死亡病例占院前死亡总数的53.37%,可能与本区域年龄段职业暴露机会多、交通法规意识淡漠以及发生猝死、心脑血管意外等因素有关。
四季气候变化与死亡病例分布密切相关,春季院前死亡人数最多,4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到冬季又逐渐回升,可能与春冬季节猝死、心脑血管意外及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有关,所以这要求急救人员要针对不同季节及时调整急救力量,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急救时间在院前急救中尤为重要。研究[4]表明对于心跳、呼吸骤停者,尽早开始有效的CPR,成功率相对较高,可达50%,若时间较晚特别是超过10 min才行CPR者,成功率则相对极低,不足10%。本组238例院前死亡病例中现场时间死亡病例比非死亡病例明显延长,且现场在医务人员未到达前都没有实施心肺复苏,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5]。因此,普及本区域民众急救常识,提高本地区民众素质,并在中心城区外建立多方位的分中心和急救站,将大大提高急救效率,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
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6],亦是反应当地政府及单位领导对院前急救的重视程度,日本东京急救队平均5 min即可到达现场[7]。大多数地区急救反应时间较长,符合中国医院管理委员会院前急救中心(站)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小于10 min(特大型城市除外)要求者[8]仅17.23%,89.6%院前死亡属医务人员达到现场已死亡,急救成功率大大降低,这其中原因众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市的院前急救模式属于依附于医院的由急诊科管理的集院前院内于一体的院前急救模式,急救半径远,不符合院前急救中心管理委员会的急救半径辐射规定,导致急救反应时间较长,应改变院内兼院前型的急救医学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由政府主导的院前急救调度指挥模式[9],将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情况有所不同,院前急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将有所不同[10]。根据本研究结果,为了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①加强健康宣教:对于院前死亡的高危人群、易感人群,进行相关宣传和教育,特别是老年人[11],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保健工作,避免酗酒、受寒、疲劳、吸烟、激动等不良行为及刺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做好定期体检,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青壮年人,应加强安全生产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2],从而降低院前死亡发生率。②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普及本区域民众的急救知识,使目击者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即开始心肺复苏措施,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为急救人员进一步实施抢救做好铺垫[13]。③做到有的放矢:根据院前急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合理调度急救人员、设备、班次及车辆,避免浪费时间。④加强急救人员业务学习及知识培训:急救人员系院前急救的主体,其业务技能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急救成功率,因此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及知识培训[14],才能提高急救成功率,可以更好地保障本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安全[15]。
[参考文献]
[1] Ioannidis G,PapaioannouA,HopmanWM,et al. Relation between fractures and mortality: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J]. CMAJ,2009,181(5):265-271.
[2] 王蓓,王野,张春玲,等. 成都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与反应对策[J]. 四川医学,2004,25(8):912-913.
[3] 张在其,赖欣,黄力,等. 广州市5 525例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临床荟萃,2010,25(24):2125-2128.
[4] 景炳文,严鸣,苏晓阳,等. 5535例急诊死亡病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1988,8(6):10-12.
[5] Adabag AS,Grandits GA,Prineas RJ,et al. Relation of hear-trate parameters during exercise test to sudden death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symptomatic men[J]. Am J Cardiol,2008,101(10):1437-1443.
[6] Renata A,Joho A,reinaldo M. Analysis of ambulance decent realization in an urba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using the hypercubequeuein model[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7,34(8):727-741.
[7] 劉江,徐跃芬,毛英,等. 区域性市级医院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分析[J]. 河北医学,2009,15(8):917-921.
[8] 陈辉,李航,张进军,等. 北京市120急救网络呼叫反应时间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11-1114.
[9] 刘江,吴国勇,徐跃芬,等. 院前急救依托型县级市医院急救模式与效率研究[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36(3):274-276.
[10] Straus SM,Bleumink GS,Dieleman JP,et al.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J Clin Epidemiol,2004,57(1):98-102.
[11] 邵慧玲. 2012年郑州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外医疗,2013,9(27):141-142.
[12] 王旭东,彭璐,袁华. 院前急救死亡109例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4):4678 -4680.
[13] 赵艳,胡玉丽,刘艳敏,等. 2013年襄阳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14,15(11):693 -694.
[14] 陈官华. 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0,50(14):91.
[15] Porter KM.Training doctors in prehospital care:The West Midlands(UK) approach[J]. Emerg Med J,2004,21(4):509-510.
(收稿日期:2015-12-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