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温阳化瘀法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4-05-13

王庆军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阳化瘀法治疗阳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 方法 80例阳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受试者,均来自2014年1月~2015年9月间我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乙酰半胱氨酸片0.6 g tid,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服用温阳化瘀方日1剂,两组患者均以治疗一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胸部HRCT、6 min步行试验(6MWT)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评判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评分[(399.22±91.80) vs (369.6±85.91)]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1.08±0.35) vs 1.72±0.46)], 生活质量[(51.52±4.68) vs(43.74±8.92)]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胸部HRCT与对照组比较[(16.99±5.34) vs (17.12±4.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温阳化瘀法可改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不能改善患者胸部CT表现。

[关键词] 温阳化瘀法;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阳虚血瘀型;6 min步行试验;血氧饱和度;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29-04

特发性间质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从属于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1](DPLP),是一组发病原因不明确,以肺实质受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损害为特点的疾病。近年来IPF的发病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2],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3]。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最常见的类型[4],占47%~71%。传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为主[5],也仅在疾病早期或纤维化活动期方可收到一定的疗效,且毒副作用明显。因此,寻求更为理想的药物以延缓或抑制纤维化进程,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病死率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医学课题之一。中药以其毒副作用小、不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等优点,在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课题运用温阳化瘀法治疗阳虚血瘀型IPF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治疗IPF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间泰安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患者80例,符合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阳虚血瘀型。年龄18~65岁,采用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51±6.82)岁;平均病程(1.86±0.46)年;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23±6.91)岁;平均病程(1.69±0.5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西医诊断标准 2011年3月,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和拉丁美洲胸科学会在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杂志联合发表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IPF诊治指南》[6]。根据该指南,本次试验制定诊断标准如下:将高分辨CT(HRCT)影像学所见作为诊断IPF最重要的依据,强调HRCT影像学表现为典型寻常性间质性肺炎。HRCT的诊断标准:①病变主要位于胸膜下和肺基底部;②病变呈网格状;③蜂窝状改变,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④无7种不符合UIP表现的任何1条。HRCT不符合UIP的7种特征:①病变主要分布于上、中肺;②病变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③广泛的磨玻璃样影(范围超过网格影);④大量微结节(双侧,上肺分布为主);⑤散在的囊泡影(多发,双侧,远離蜂窝肺区域);⑥弥漫性马赛克征/气体陷闭(双侧、三叶或多肺叶受累);⑦支气管肺段/肺叶实变。除外其他疾病。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药学院教材《中医内科学》[7]“肺痿”、“咳嗽”、“喘证”等章节,拟定以下标准:气短,动则喘甚,咳嗽,咳吐涎沫,清稀量多,口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暗红或紫暗,舌下脉络丛曲张,苔少或剥脱,脉虚或细涩。

1.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即可纳入试验病例。②排除标准 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及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各种精神类疾病者;严重创伤或大手术者;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不能合作或正在参加其他药物试验者。

1.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未能按规定服药及接受相关治疗,无法判断疗效以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观察中出现自然脱离、失访者;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事件或对药物及相关治疗过敏者,不宜继续接受试验病例,自行退出者,均视为脱落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温阳化瘀方药物组成熟地黄20 g,鹿角胶10 g、麻黄6 g,肉桂4 g,白芥子10 g,炮姜10 g,炙甘草10 g,三七粉2 g,当归10 g,红景天10 g,桃仁10 g,川芎10 g,丝瓜络10 g。上述13味药物加水1000 mL,浸泡1 h,水煎至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1.2.2 给药方法 对照组:乙酰半胱氨酸片(海南赞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26,0.2 g/片)0.6 g tid,如有明显气短及胸部CT表现渗出明显者可酌情口服强的松,如有明显感染者酌用抗生素。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日1剂,水煎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以治疗后一个月为一疗程,共行三个疗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胸部HRCT[8]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胸部HRCT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评分标准按照左肺和右肺上野、中野、下野分别评定[9]:1分:呈网状改变;2分:磨玻璃状;3分:斑片状模糊影;4分:小片状模糊影(<30%);5分:囊状肺、蜂窝肺。

1.3.2 6 min步行试验[10] (6MWT)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选择一段约30 m长的无人干扰的病房走廊作为受试场所,标定起点和折返点,准备必要的测试设备,受试者试验前2 h内避免剧烈运动,测试结束时测量并记录受试者的6 min步行距离、测试前后血氧饱和度值,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测试前血氧饱和度-测试中平均血氧饱和度)/测试前血氧饱和度×100%。

1.3.3 生活质量判断 采用量表SF-36[11]健康调査问卷并运用双盲法,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评测受试者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判断标准:标准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量表SF-36,根据量表的评分标准计算出每个维度的初得分,再根据转换公式计算出各个维度的终得分,其转换公式如下:终得分=(实际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理论最高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部HRCT评分比较

见表1。在胸部影像学方面: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胸部HRCT评分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②治疗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胸部HRCT得分前后比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胸部HRCT得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均具有可比性,不能改善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2.2 6 min步行试验(6MWT)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比较

见表2。在6 min步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方面:①治疗前,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均可以改善6 min步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③治疗后,组间比较,6 min步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在提高患者6 min步行距离、减少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方面优势明显。

2.3 生活质量判断比较

见表3。生活质量方面:①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以及总体健康方面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躯体疼痛方面的得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SF-36各指标比较,试验组在提高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以及总体健康得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躯体疼痛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提高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以及总体健康得分方面优势明显。

3讨论

3.1 中西医治疗IPF现状

现阶段,IPF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无有效治疗药物,预后极差。在2014年5月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种药物问世之前,IPF竟处于无药可治状态。目前这两种药物治疗IPF也仅限于轻中度肺功能受损患者,其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12]。随着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中医中药对肺间质纤维化进行治疗和干预[13-16],无论从控制疾病发展,还是减轻患者症状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中医药疗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医药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时,能够改善肺部炎性反应,减少炎性渗出,抑制血管重塑,调节肺部氧化、抗氧化机制的失衡,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在这种背景下,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3.2 IPF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并无与IPF相对应的病名,且至今对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表现多将其归为“咳嗽”、“ 肺胀”、“ 肺萎”、“ 肺痹”及“痰饮”等范畴,其中以“ 肺萎”、“ 肺痹”最为常见[17]。“虚、痰、瘀”概括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理要点,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可分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主要为痰浊、血瘀,以及“肺络痹阻”。尽管本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阳虚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相兼为病。阳虚、血瘀被认为是导致本病的最主要病因,阳虚为本,血瘀为标是本病的主要机理。

3.3 试验成果及机制分析

IPF病机复杂,决定其治疗时也应该分期论治、辨证施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温阳化瘀方治疗IPF较单独运用西药治疗,可明显增加患者6 min步行距离[(399.22±91.80) vs (369.6±85.91)],明显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1.08±0.35) vs (1.72±0.46)],证明温阳化瘀方在改善患者肺弥散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方较西药有较大优势。本研究还发现,温阳化瘀方治疗IPF还可改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维度,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也较单独运用西药治疗提升明显[(51.52±4.68) vs (43.74±8.92)]。本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中药复方在改善IPF患者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西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18,19]。

中药复方——温阳化瘀方治疗IPF,既秉承中医药治疗IPF的总体思路[20],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本方由熟地黄20 g、鹿角胶10 g、麻黄6 g、肉桂4 g、白芥子10 g、炮姜10 g、炙甘草10 g、三七粉2 g、当归10 g、红景天10 g、桃仁10 g、川芎10 g、丝瓜络10 g组成。其秉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之古训,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方中重用熟地,配合血肉有情之鹿角胶,温阳补血,填精益髓,共为君药;在此基础上加用炮姜、炙甘草健脾温阳,使脾肾之阳充盛,为臣药;佐以麻黄、白芥子、丝瓜络通经活络,以及当归、红景天、桃仁、川芎、三七粉活血化瘀,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炙甘草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温阳补血与活血通络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犹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观察和研究温阳化瘀法的疗效机理,对丰富阳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辨治理论,阐明其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有效方药是十分有益的。

3.4 存在问题及展望

在本研究中,无论是对照组、试验组组内前后比较,还是组间比较,患者胸部CT均无明显变化,表明无论是口服激素——乙酰半胱氨酸,还是加用温阳化瘀方,均不能改善患者胸部CT表现,这也是目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难点,也为西方医学及祖国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随着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新药的问世和推广以及中医药的深度发掘,或许能有望为治疗IPF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中尚存在样本量少、患者病情较轻、疗程及随访周期较短等不足,无法对所用药物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尚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Walker GJ,Gunasekera P.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incontin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view of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 Int Urogynecol J,2012,22(2):127-135.

[2] 陈来福,李军,李学勇. 活血化痰补肺益气对间质性肺炎的治疗效果评价[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 13(4):49-50.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 我国间质性肺疾病临床和基础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12):911.

[4] 刘建,张心远,王玉光.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的变迁和现状[J]. 医学综述,2015,21(2):207-210.

[5] 付松泉,闫亚男,傅松波.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治疗特發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疗效[J]. 临床荟萃,2015,30(1):38-40.

[6] Raghu G,Collard HR,Egan JJ,et al. An official ATS/ERS /JRS/ALAT statement: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3(6):788-824.

[7] 周仲英.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2.

[8] Cottin V,Nunes H,Mouthon L,et al. Combined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mphysema syndrome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J].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2011,63(1):295-304.

[9] 安宏斌.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CT征象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127-130.

[10] 张萍. 6分钟步行试验[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3):236-237.

[11] 李鲁,王红妹,沈毅. SF-36 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12] 高丽,代华平.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5):327-329.

[13] 刘良徛,闻海菊,李少峰. 温肺化纤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6例分析[J].中医药通报,2011,10(6):55-58.

[14] 兰智慧,张元兵,朱伟. 从阳虚论治肺间质纤维化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1940-1942.

[15] 考希良,张伟. 从瘀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J].中医学报,2012,27(10):1250-1251.

[16] 王秀英,焦中军. 冬病夏治“三伏贴”对尘肺病肺纤维化治疗作用考略[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63-164.

[17] 杨淦,张先元,曹栀.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肺痹肺萎关系浅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52-53.

[18] 徐艳玲,赵克明,郑忻,等. 中药复方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1226-1228.

[19] 韩克华,于乐泳,王增祥. 肺痹通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38例[J]. 光明中医,2014,29(8):1673-1674.

[20] 彭玉华.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74-1775.

(收稿日期:2015-12-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