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梅花伉俪”:一出带着淡淡乡愁的折子戏

时间:2024-05-13

俞佳铖

她是穆桂英,他就是杨宗保;她是小青蛇,他就是呆许仙。楼胜和杨霞云因戏结缘,因戏生情,屡登中央电视台春晚,又双双获得“梅花奖”,成就婺剧圈的一段佳话。

一生一旦,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坚定,夫妻俩一路携手,一路相伴。2023 年2 月18 日至2 月21 日,三天四夜,他们回到浙江金华武义县的老家,给父老乡亲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

因戏结缘

今年36 岁的楼胜是金华武义县新宅镇人,在新宅初中读完初一后,出于对婺剧的热爱,他选择了武义县兰香艺术学校。刚进校园,楼胜就听说有一个叫杨霞云的师姐,成绩优秀,已毕业进入浙江婺剧团。

楼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杨霞云的那天,当时杨霞云回母校表演,看着师姐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扮相,他打心底里喜欢和敬佩。“要是能和师姐搭档表演就好了。”他情不自禁地想,怀揣着这个梦想刻苦训练。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基本功训练的艰苦程度,还是超出了楼胜的想象,练功没有垫子,每一下都扎扎实实地摔在水泥地上。有一次他摔坏了3 颗门牙,哭着打电话求助父亲:“ 不练了, 你来接我回家。”曾在村剧团当过业余演员的父亲却说:“ 自己选的路, 自己走到底!”

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楼胜终于坚持到了毕业。2003 年,他也考入了浙江婺剧团,得知杨霞云比自己大4 岁,老家在武义县俞源乡,更加倍感亲切。《穆桂英》是杨霞云的代表作之一,她身披铠甲,手执旌旗,从两米高台空翻落地,连续十多个串翻身,一系列高难度打斗,迷倒了一批又一批观众。

台下人看的是戏,台上人唱的是情,在杨霞云心里,《穆桂英》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因为那是她和楼胜的定情之作。

一次机缘巧合,时年19 岁的楼胜获得了演杨宗保的机会。舞台上,他的青涩和杨霞云的老练形成鲜明对比。“这个穆桂英演得太好了,可杨宗保怎么这么差呢?”听到观众“扎心”的评论,楼胜很自卑,但杨霞云对他“不嫌弃、不抛弃”,还把自己的演出经验分享给这个师弟。楼胜感觉到,曾经眼里“高不可攀”的师姐,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和师姐搭档的梦想,居然就这样实现了。

因为老乡的这层关系,再加上对婺剧的共同追求,楼胜和杨霞云渐渐走到了一起。剧团领导十分看好这对金童玉女,他们结婚时,婚礼和婚车都是剧团出面操办的。

婺剧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登上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舞台,是全国唯一全面参与国家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曲院团。在剧团的鼎力支持下,楼胜和杨霞云在婺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年来,夫妻俩演出的足迹不仅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还走向了海外,连续十多年赴海外参加“欢乐春节”演出,踏遍五大洲近50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300 余场。

最初到海外演出,楼胜和杨霞云心里并没有底,陌生的文化、陌生的语言,观众能看懂婺剧是在演什么吗?会有人来看吗?但每一次演出后观众热烈的回应,逐渐打消了他们的担心。

“我们在海外演出,观众并不是以华人居多,而是以当地人为主。《白蛇传》《穆桂英》这些经典剧目无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几乎场场轰动。现在,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登上任何一个舞台,我们都会很自信地向观众介绍:这是来自中国的婺剧!”

“家庭煮夫”与“生活小白”婺剧的武戏非常出彩,跪步、吊毛、抢背、扑虎等一系列经典招数背后,是演员们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作为年轻的“老演员”,楼胜和杨霞云身上新伤、旧伤不断,可他们从不把这些伤痛挂在嘴上,只是回家后彼此帮着抹一抹红花油、涂一涂活络膏,还少不了互相“埋怨”几句:“叫你别翻别翻,你今天还翻。”“你又何必呢?为什么要做那个超难的动作?”

埋怨归埋怨,演出时,两人总是会用余光带到彼此,一个有武戏,另一个就会在侧幕边盯着,直到全部动作顺利完成,才松一口气。“他在,心里安全感就多一些。”杨霞云说这话时,连笑容都是甜的。生活中,楼胜除了演戏,最爱的就是做饭,确切地说是“给最爱的人做饭”。“我烧什么她吃什么,她不挑,主要是因为她不爱做,就觉得什么都好吃。”一番“嫌弃”的话,从楼胜嘴里说出来,竟也是甜丝丝的。

在他眼里,杨霞云是一个可爱的“生活小白”,从不知道家里要买菜、买水果,有时排练到很晚,她突然带着一帮朋友回家吃饭,楼胜措手不及:“天都黑了,你让我去哪里买菜?好像我会变戏法一样。”

最让楼胜啼笑皆非的是,2018 年,两人准备要孩子,期间,杨霞云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居然跟着剧团里的男孩子一起在踏板上腾空翻。楼胜知道后,一个电话打过去,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杨霞云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坚持着最后的倔强:“没事的。”“没事?你怎么知道没事?”

去医院一查,杨霞云果然怀孕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只能在家待著,丈夫和同事们到处演出,她眼巴巴地羡慕。

2019 年3 月的一天,杨霞云生下女儿。当晚,在外地演出的楼胜匆匆赶来医院陪伴,可是三个小时后,肩负演出任务的他不得不狠心离开。杨霞云并没有埋怨,她理解丈夫,嘱咐他安心演戏,不要牵挂她们母女。

一年365 天,楼胜和杨霞云不是在演出就是在练功房,女儿出生后,常常被他们带在身边。女儿小名叫如意,从小就常听爸爸妈妈在家里讨论演出内容、人物塑造方式等,即使晚上躺在床上,聊着聊着,两人也会一骨碌爬起来比画比画,小如意听不懂爸爸妈妈在说什么,只是觉得很好玩,咿咿呀呀地跟着手舞足蹈。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如今刚满4周岁的小如意颇具戏曲天赋,也有很强的表演欲,会打着兰花指,像模像样地走上几圈台步。让楼胜忍俊不禁的是,女儿每次看到电视里的小生、武生的戏,就会说:“这个应该让爸爸演。”

对于女儿的未来,楼胜和杨霞云并不强求,但他们希望女儿能延续勤奋的好家风,无论演戏还是在别的行业,勤奋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在女儿眼里,爸爸妈妈是最棒的;在观众眼里,楼胜和杨霞云也是婺剧界不可多得的好演员。2015 年,杨霞云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6 年后,楼胜也获得“梅花奖”,此外,楼胜还获得第24 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等荣誉,而杨霞云在2022 年10 月16 日以党的二十大代表的身份,第一次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最好的戏,永远在下一场

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楼胜和杨霞云把送戏下乡当成使命,为了让婺剧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一年到头在农村演出上百場戏已是家常便饭。早在十多年前,农村条件艰苦,楼胜和杨霞云背着铺盖卷,晚上住在农家或学校教室,在地上铺稻草、木板,就能凑合一晚。

虽然辛苦,但他们乐在其中,婺剧的根在农村,很多戏迷常常翻山越岭,走很远的山路赶来看戏,而且往往追的还是已经看了十几遍的同一出戏,依然如痴如醉。

2023 年中央电视台春晚,杨霞云粉墨登场。从春晚下来,她紧锣密鼓地准备另一场“村晚”。2 月18 日至2 月21 日,剧团送戏下乡,前往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村演出。

武义县,是楼胜和杨霞云的家乡,为父老乡亲演一出大戏,他们义不容辞。

“我们一年到头奔波各地演出,除了过年回家几天,平时几乎没机会回来,更别说演出了。”楼胜和杨霞云悄悄商量着,送给乡亲们一个“彩蛋”。

演出《穆桂英》时,饰演穆桂英的杨霞云捉住了公公杨延昭,却不认识,逼着他喊自己姑奶奶,饰演杨宗保的楼胜饰赶来阻拦。杨宗保:“乐则!伐锁酷,阿夹几阿牙嘞。(武义方言:完了,不要犯傻,这是我父亲)。”亲切的武义话,让乡亲们捧腹大笑,直呼:“乌鲁谢痛(武义方言:肚子笑痛)。”

楼胜笑言,也许是近乡情更怯,在乡亲面前表演,反而比其他地方更紧张。看着楼胜长大的阿山大伯,拉着他的手,感慨道:“孩子,终于熬出头了。”大伯的一个“熬”字,让楼胜红了眼眶。成功没有捷径,除了苦练还是苦练,磕断门牙、扭伤胳膊,但只要一上台,他就必须唱上一出好戏。

几场演出下来,楼胜发现有一个小男孩每次都会趴在右侧戏台,听得入神。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会趴在戏台前,锣鼓声、小贩吆喝声、戏迷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让他特别着迷……好几次被妈妈揪着耳朵拽回家吃饭,却还要偷偷溜回来继续过戏瘾。

婺剧的兴盛离不开代代传承,时光荏苒,或许若干年之后,这个小男孩也会成长为楼胜这样优秀的婺剧演员。当然,在人人都会来几句经典唱段的家乡,肯定还会出现很多“楼胜”与“杨霞云”。

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如戏,在很多人眼里,楼胜是一个“戏痴”,曾有人开玩笑问他:“唱戏重要还是老婆重要?”楼胜认真而深情地回答:“有她才有‘戏。”

楼胜其实并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但2010 年1 月22 日两人登记结婚后,每年1 月22 日,他都会带着妻子拍一张照片。而今,照片已从两人照变成了三人照,他们会陪着女儿一起慢慢长大。

2023 年才过了三个月,楼胜和杨霞云的行程已经排到年底,除了国内演出,他们还将前往墨西哥、以色列、安哥拉等地。无论将要走出多远,两人内心还是盼着再有机会回到家乡,唱上一出带着淡淡乡愁的折子戏。

欣逢盛世,这对“梅花伉俪”将继续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用一生来弘扬和继承“梅花”精神。锣鼓已响起,帷幕正拉开,最好的戏,永远在下一场。

编辑/ 宋凌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