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本应是气候宜人的光景,然而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大便秘结等诸多不爽。这很可能是着了“秋燥”的道。
祖国传统医学很重视天人相应,强调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疾病的相应关系。秋季五行属金,在气候与燥邪对应,在五脏与肺对应。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
“燥邪”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燥胜则干”,即燥邪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临床根据其寒热性质不同,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除干燥外还可有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红苔燥、脉数等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除干燥外还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脉弦等类似风寒感冒的症状。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是说相对于其他脏器而言,肺更容易受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秋天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而呼吸道由于受其影响也出现水分的缺失,造成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对外来粉尘等异物的清除功能也相应减退,并进一步导致黏膜损伤,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外界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出现秋燥的呼吸道症状。原来就有肺部疾患,老幼弱病、生活不规律者更易被秋燥“侵犯”。
中医提倡“治未病”。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预防秋燥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则应减少户外活动。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为了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水宜多次少量。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各饮水200毫升。若活动量大,出汗多,应增加饮水量。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即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适当喝一些蜜糖水,对改善秋燥确有一定帮助。
秋燥除了多饮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外,温燥可多吃银耳、百合、葡萄、梨、荸荠、萝卜,推荐川贝雪梨猪肺汤、川贝炖秋梨、银耳甘菊羹;凉燥吃黑木耳、金橘、胡萝卜、苹果、莲藕、石榴、红枣,推荐百合莲子红枣粥、木耳山药粥、莲藕枸杞粥。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莲则可能助火生痰,对预防秋燥有负面作用,应尽量避免食用。
如果受秋燥影响而患病,不要慌张,及时到医院诊疗,中医师通过四诊合参进行详细辨证,温燥可选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凉燥则可用杏苏散,通常都有不错的效果。同时还可配合饮食调摄,如温燥选用荸荠粥,凉燥选用白前粥等,一些中成药如治疗温燥的川贝雪梨膏,治疗凉燥的莱阳梨膏,也可选用。
编辑/倪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