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冯小敏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化新要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总结抗疫斗争实践及其新鲜经验,坚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关切,重心下移夯实治理基层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治理合力,依法治理和协商治理相结合,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必将有助于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关键词]党建;社会治理;抗疫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6-0010-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突出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此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化新要求,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统领地位,强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提高各个层级治理能力和成效,“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国制度优越性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得以彰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探索实践也经受了检验。结合抗疫斗争实践及其新鲜经验,按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要求,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再思考,必将有助于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必须坚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的领导核心,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坚持“两个维护”,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机制。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2]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突发的抗疫斗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中国举国动员,令行禁止,一呼百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戰争、总体战、阻击战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优势。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压实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是实现党的领导、打赢抗疫斗争的根本组织保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对健全完善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推进社会治理上下左右协调联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党和政府各项要求真正落到社会“神经末梢”并取得预想成效。
打赢抗疫斗争,思想引领不可或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基层社会不断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小家顾大家等社会正能量。
抗疫斗争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骨干力量保证。党员用行动践行诠释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在基层抗疫斗争中当好“守门员、跑腿员、宣传员、疏导员”,传递党组织温情,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共克时艰。人民群众在抗疫斗争基层一线真切感受到党就在自己身边。
抗疫斗争实践证明,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我们特有的优势,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卓有成效的根本保证。在继续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中,必须夯实责任,把党的领导切实“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落到基层神经末梢,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基层党组织必须全面加强,全面过硬,提升整体水平,绝不能只重盆景不重苗圃,绝不允许有空白点盲区或薄弱点。要做到组织坚强,书记配强,党员带头,骨干得力,切实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党的领导不够落实、层层递减问题;进一步做实有效举措,完善运行机制,做到日常有作用,关键时拉得出、用得上、有实效。例如探索多年的驻区单位、党员社区“双报到”,特别是联系机制、组织体系、运作机制等有必要深化细化,以有力提高响应效率和实际效用。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关切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成功之处,最核心的在于坚持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聚焦回应群众关切,首先是民生关切。这与西方社会学关注点显著不同。这次抗疫斗争,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世卫组织专家感慨中国老百姓对政府要求接受度很高。抗疫斗争中,***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和政府不惜按下经济暂停键,不计病患救治成本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保证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生产供应,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和职工复工复产。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广泛动员、组织、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落细落小关心到社会各类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为人民,人民对党和政府高度信任,识大体、顾大局,对各项防控要求高度配合。
坚持人民中心是中国社会治理特色,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起了不断夯实根基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组织冬防服务队,开展失业救济、治保调解、社会福利、爱国卫生、识字扫盲,还是维护妇女权益、帮教矫正、知青就业、企业职工再就业,城市基层工作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更加重视建立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包括普遍走访、畅通诉求表达的联系机制,聚焦群众难点及时研究、集智务实解决的回应机制,上级考核、群众评议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需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编织了基层社会网一个个纽结,推动群众需求侧和资源供给侧有效对接。例如:面向居民群众的物业党建、便民“邻里中心”以及解决“老、小、旧、远”问题;商务楼青年的“白领驿家”“金领驿家”,进城务工人员的“建设者之家”,科创群体的“人才驿站”等,提升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获得感,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
抗疫斗争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道路,就在于党始终不忘初心,在坚持根本宗旨上不转向、不动摇,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坐标,党和政府同人民上下同心,心心相映。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并贯穿到公共政策、评价体系、干部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努力做到群众想什么就干什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点雪中送炭,让基层社会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保障;基层组织要畅通与群众的联系沟通,把服务、汇智、引领、说服、疏导结合起来,帮助群众知情明理。在联系服务上多用情,宣传教育上多用心,组织凝聚上多用力,不做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社会治理各类主体主动性积极性,不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做实做好服务凝聚群众工作,用真情真心聚民心,就能实现党建跟人走、人要跟党走。
三、必须坚持重心下移夯实治理基础
夯实基层是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在不同时期,城市社区作为生产的后方,安居乐业的场所,社会稳定的前哨阵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市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城市更新改造从建设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等等,城市基层承接了消解社会各类矛盾的重要责任。这次抗疫斗争,基层作为联防联控的第一线、群防群治的第一线,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尤其社区作为“第一道防线”“重要阵地”,凸现了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性。抗疫斗争是对基础工作的直接检验,上级组织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基层干部主动担责尽力尽为,织密人员信息排查网、小区封闭管理网、楼宇园区街区防护网,创造了很多符合实际的工作法,筑成了抗疫阻击战铜墙铁壁。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是夯实城市社区基础的重要举措。***总书记指出,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正因为夯实基层在社会治理强基固本上具有紧迫性,基层实际上在资源、队伍、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力度,支付必要成本,坚持管理事权下沉,工作重心下沉,物质支撑下沉,骨干力量下沉。机构体制按基层变化和需要改革创新,人才政策向鼓励优秀人才往基层集聚调整,资源配置朝为基层提供强有力支撑努力,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抗压承重能力。特别是贯彻权责相当原则、给基层创造必要工作条件,重点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和社工队伍,工作重心聚焦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抗疫斗争实践证明,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领域,基层社区是重中之重、决胜之地,加强城市基层是可持续发展“两手硬”的重要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要继续切实加强基层人财物支撑,突出服务基层、做强基层的鲜明导向,“条围绕块转、机关围着基层转”要作为考核机关条线工作重要内涵,在夯实基础上要有更多更实在的举措,防止疫情过后时过境迁、“口惠实不至”;要更加关注社区公共安全,健全各类协同防控体系、相应提升专业能力、加强日常演练和应急测试;畅通落实政府各项法规指令工作机制,细化小区、楼栋组织体系,培育骨干力量,提升“神经末梢”响应度;要切实关心支持基层干部,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在统一号令下,多指导、多服务、多支撑、多减负,少添乱添堵一刀切,给基层留有结合实际的创造空间,真正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四、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治理合力
社会治理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重矛盾复杂应对中如何形成合力、有效运行,这是现代城市治理必须回答的新课题和关键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流变性需要稳定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协调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需要综合性,现代化进程伴随的突发事件需要灵敏性等,因此,创新体制机制成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
抗疫斗爭实践,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迅速响应、多元协同、灵活应变的战“疫”宏伟画卷。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等等,广泛动员所联系群众共同抗疫。近年来正在努力构建的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的格局,虽然还有待于完善,但其特有的体制机制,在抗疫斗争中已显示了独特优势,其蕴含的极大潜力已成为推进社会治理重要的生长点。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探索创新多元参与、协同共建体制机制,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起到了破题作用。***在上海工作时明确提出“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重要思路,推动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和资源整合性工作模式。党组织在多元治理中起领导牵头作用,具有独特优势。共产党没有一己私利,具有代表利益的根本性、协调矛盾的公正性、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高信任度。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联建共建为抓手,构建各方参与的区域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多元参与路径,搭建各方协同平台,在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格局不变前提下,以其柔性灵活多样的强适应性,改变科层制结构的死板僵硬,突破不同隶属关系的壁垒,实现上下联动、区域统筹、各方协同、资源整合、综合施策、基层托底、共建共享,大大提升了城市社会治理的合力。抗疫斗争中,上海一些区通过区域化党建网络架构,实现所在区、空港、铁路、运输公司协同,解决午夜零点后旅客“零聚集”难题。街镇运用这一机制,实现联防联控五级包干,解决楼宇商圈园区复工复产通勤、出入、就餐等诸多难题。
抗疫斗争实践证明,区域化社会治理格局和体制机制,是具有政治权威性、组织高效性、资源综合性、工作协同性、应变灵活性的创新之制,能统筹协调政府部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群众各类主体参与联防联控抗疫斗争,关键时刻起到攻坚克难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做实区、街镇、社区各个层级协同治理的区域化体制机制,做到全域统筹、深度融合,放大治理效能;要进一步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共识,使社会治理根本制度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自觉性;要明晰协同治理大方向,突出问题导向,在破解重大任务、重要项目、跨区域等不同类型社会治理难题上勇于探索,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行政隶属、单位性质、职务级别等制约束缚,用协同治理的实际成效加以检验。
五、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和协商治理相结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体系,要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理是搞好社会治理的前提。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特有形式和优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重要内涵、新时代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其实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运用和体现。“民主协商”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涵。依法治理、协商治理,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抗疫斗争体现了依法治理、协商治理的特点。依法才能行有规矩,有序止争,辨明是非;协商才能凝聚共识,汇聚民智,及时调整完善应对之策。抗疫斗争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领导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疾苦和痛点难点,为党委政府决策献计献策促进复工复产。在认真遵循政府部门出台防疫法规基础上,一些社区民主协商“自治规约”,細化法规制度落地措施。协商治理契合基层社会多样化特点,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使抗疫要求在基层落地更有温度。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推进依法治理、尤其是协商治理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协商具有民主、参与、合作、讨论、妥协、求同等丰富元素,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血脉,又有新中国人民民主探索积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坚持依法治理基础上,推动不同隶属关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协商求共识、促联动、实现共建共享。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探索创新用“自治议题”“共治议题”拓宽各类主体参与协商治理的路径,从议题设置到转化为实际项目,参与民主协商的不仅有居民群众、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相关政府机构,还创造性地运用到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层级的党组织之中,不仅扩大了“同心圆”,有的还形成了制度化协商机制。
抗疫斗争实践证明,在坚持依法治理的同时重视协商治理,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意愿、提出建议意见渠道,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健全协商参与机制,增强社会治理各项举措的民意基础和共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各项法规制度执行的自觉性,而且能使之更切合实际、更有效地落地。要坚持依法治理和协商治理相结合,用党建引领强化依法治理理念,保障法规制度的强制性约束力,使社会治理更加规范。用“自治共治规约”细化依法管理,促进政府、社会、居民良性互动;要把民主协商作为构建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涵,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创新社区协商议事机制,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要强化“共同体”意识和“主体”,增强认同度、归属感,凝聚“最大公约数”,加快构建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断增强自治共治活力,提升治理能级和水平。
六、必须坚持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城市治理需要科学化、精准化,像绣花一样,基层社会治理也要推进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科技支撑”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新要求。
抗疫斗争波澜壮阔,影响覆盖了各个方面,中国社会保持了高度稳定,城乡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各类防控举措精准高效,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用最鲜活的实践,论证了“科技支撑”在社会治理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前瞻方向性。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相向而行、相辅相成。区域化党建格局、联建共建方式、资源整合性工作模式,必然要求提升党建工作与民生需求、资源供给的契合度,其广泛性、多元化、多点位的特点,需要加强工作统筹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互动、对接的精准性和便捷性。依托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成了必然趋势。
在城市社会治理探索创新实践中,上海创设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个“一网”,涵盖500多项公共服务和100多项个人事务,实现全市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向上下左右协同,向更高效、便捷、精准发力。这次在抗疫斗争,“科技支撑”在人机交互、数据分析、主动发现、网格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在疫情分析管控、领导组织协同、市场有效供给、经济持续运行、社区一线托底、信息及时发布、畅通诉求表达、拓宽建议聚智渠道等方面,各类网络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抗疫斗争实践证明,强调科技支撑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高瞻远瞩,党建引领加科技支撑,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水平,包括切实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长远的意义。要深刻认识现代科技对于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提升强化这一新领域、新战场工作力度的紧迫感;要扩大“数字治疫”成果,改善数字化运用不平衡状况,特别是解决基层组织共享大数据的实际路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推进社会治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总结各地已有的宝贵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和实际效能,不赶时髦做表面文章,切实提高有效性。
结合抗疫斗争深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聚焦百姓所需所盼的难点痛点,“补其短板”,持续推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厚实的基层基础。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1(001).
作者系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党建研究会智库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周奕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