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徐琳
[摘 要]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任务愈加繁重。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高校正在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之路。近年来高校以党建引领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阻碍高校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纵深的瓶颈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认识以党建引领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重大意义,注重以制度为抓手,精准聚焦治理难题,建立社会治理协同育人机制,以党建责任制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高校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党建引领;高校;城市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6-004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城市化背景下党的建设亟待深入研究和开展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的发展和完善,高校正日益成为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力量,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能,在强化高校党组织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结的能力中,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对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适应性和引导性。
一、党建引领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是高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的重要引领,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将高校党组织的优势和党员师生力量融入到城市社会治理中,是高校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是高校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高校党建全面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过程,既是寻求破解治理壁垒的重要途徑,更是高校主动寻求的自我改革之路。高校党组织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参与经济社会重大项目科研攻关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通过主动服务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通过提高文化传承引领能力,服务文化软实力建设。高校以党建引领,全面、系统、规范地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在解决问题中突破创新,在破解难题中适应改革。
(二)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是高校全面提升党建质量的内在要求。城市基层党建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挑战。高校各级党组织通过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推动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科学化水平,突破传统单位制党建的封闭性模式,有效整合高校智力资源和地区资源,用更开放的理念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党建引领和立德树人相结合,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坚持理想信念和大学精神相结合,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思想引领;坚持严明纪律和服务群众相结合,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组织引领;坚持创新形式和提升内涵相结合,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工作引领。
(三)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平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在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与党建联建单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将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探索攻关国家及地方战略项目,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面向国家战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国家建设提供德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整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发展平台,引导学生把祖国的繁荣发展和自我价值结合起来,把能力素质和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推动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党建引领上海高校参与城市治理遇到的主要问题
上海高校正探索在融入城市基层党建过程中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之路,部分高校党组织以项目化运作,深化干部(教师)双向挂职锻炼机制、健全人才储备机制;积极发挥智库优势,以专业能力、创新理论、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城市治理和发展战略;通过党组织搭建文化品牌项目,送党课、科普知识进基层进社区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有:一是作为区域党建轮值单位,主动承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二是依托党建联盟,全面推动结对共建合作共赢;三是聚焦重点领域,搭建共建平台。[1]尽管近年来上海高校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在某些领域、项目或制度建设等方面推进中开展了不少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也遇到了阻碍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视不够,高校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党组织仍然把参与社会治理视为“自选动作”,没有把党建引领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统筹考虑,文件来了干一阵,联建活动搞一时,单纯追求党组织结对共建覆盖率的百分比。部分高校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深度和质量不够,缺乏长效性,与街道社区或联建单位条块结合不紧密、联动不高效,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往往“小马拉大车”,治理体系难以构建,工作难以整体推进,对于长期化、常态化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瓶颈制约。
(二)高校党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服务群众的本领不强。虽然一些区域基层党组织实施了党员“双报到”制度,但是高校党员存在着“空挂”和“松散”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联建活动缺乏吸引力,高校党员难以“刷出存在感”;另一方面是高校党员在服务基层时缺乏“店小二精神”,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社会矛盾的本领有待加强。“双报到”做到了,“双评价”难以有效落实,党员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有效激发。
(三)部分高校党组织未在社会治理中找到精准发力点。部分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城市战略发展破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参与公共事务化解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略显乏力。存在社会治理的需求清单与高校党组织提供的服务清单未能精准匹配和对接的问题,未能为应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高质量的解决策略和研究成果。高校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往往“锦上添花”有余,“雪中送炭”不足。
(四)党建引领高校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健全、不顺畅。高校现行的组织架构难以打破传统单位制党建的思维定式,尚待建立参与社会治理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亟待解决机制创新问题、动力源问题及统筹运用资源推动改革攻坚问题等。因此,高校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进一步探索长效机制的构建,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建立目标导向的清单制度,健全保障运行机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等。
三、党建引领高校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保障
破解高校以党建引领参与社会治理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机制,把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推进有效参与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所在,确保高校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决策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党建工作的优势转化成治理的动能和效能,不断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参与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和长效性,推进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党建协作化机制:以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党建联动共抓社会治理。党建联席会议是高校党组织与联建单位保持紧密联结的协调议事机构,由牵头单位定期召集召开,是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保持沟通、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的重要纽带,会议内容紧紧围绕共议社会治理年度重点工作、发展规划及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等议题。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高校党委可通过研究用好年会制、轮值制、专业委员会制等机制主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高校通常由组织部门或党委办公室负责牵头对接联络会议相关工作,组织协调学校各级党组织专题召开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落实党建联席会议的工作精神和要求,研究统筹相关合作项目的计划安排,对各二级单位党组织进行指导、协调、资源整合等,以增进党建工作的合力为目标,保障党建联建双方交流、协调、共建的社会治理宗旨得到落实。
(二)党建协调机制:以专业委员会制度带动科研服务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城市越发展,对专业化治理要求越高。联席会议通常下设专业委员会,从现行运行模式看,高校在各区专业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角色。高校党组织通过党建联建项目带动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鼓励专家学者、科研骨干、青年博士、研究生等加入专业委员会,通过党建牵头,以科技创新项目联合攻关为纽带,推动“协同科研”模块化运行,不断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高校各级党组织应进一步盘活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对接需求,担任技术难题和专业问题的“解题人”,为社会治理中相关行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三)党建项目化机制:以清单制度聚焦社会治理难题。健全社会治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制度。高校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建联建重点工作,聚焦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影响城市区域发展的痛点问题,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注重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需求入手建好清单,使清单制度成为推动高校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能力强的优势,落实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细化服务项目和流程,可以进一步精确建立年度项目清单、季度项目清单以及月份项目清单等,与各联建单位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发展联建、问题联治、服务联手、人才联育、党建联动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构建“上下延伸、左右联动”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党建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和人员保障。高校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有效举措,需要通过一批管长远、治根本的有效制度固化下来,通过从组织、人员及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高校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常态化制度化。一是明确组织保障。高校党委在参与社会治理中要起到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区域发展中心工作,把参与社会治理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建总体规划,在党委常委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分析,确保工作落地见效。组织部门具体抓协调落实,建设好清单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注重调查研究,强化具体指导,推动落实学校各级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全覆盖。相关职能部门要实现自身资源与联建单位资源的精准对接,找准工作抓手,查找问题短板,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部门和行业系统齐抓共管、同向发力、持续推进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二是人员保障。高校党委可设立推进社会治理任务的领导工作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联络员负责联络对接,确保责任到人,协调联建项目运行,跟踪项目落实并定期向领导工作小组汇报工作推进情况等。二级党组织落实相应联络人员,明确合作项目负责的同志。要选配政治坚定、党性和群众观念强以及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员干部推进落实相关工作,培养一批素质好、肯奉献,既懂党建,又懂专业的优秀党务工作者队伍发挥作用。在工作中还需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社会治理方面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保证高校党务工作者在从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切实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党管人才机制:以党建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大党建”视野引领“大思政”格局,探索通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强调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道德引领,将组织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的资源,鼓励各级党员干部和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长,积極投身到社会治理更广阔的空间,在服务社会治理中激活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通过推进双向挂职锻炼机制、健全人才储备机制,选派党员领导干部、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到联建单位进行挂职学习和锻炼,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平台和深化人才交流工作的载体。通过完善高水平科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用好其他组织的平台和专业力量来合力培养各类科研人才;通过推进党员干部“双向报到、双向考核”制度,建立“双培养”责任区,以城市基层治理平台提升高校党员服务基层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建立师生党员志愿者数据库,选送学生到机关街道社会实践、见习,让师生走出象牙塔,早锻炼、多实践,实现以组织优势推动多角度合力育人。
(六)党建考核机制:以党建责任制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高校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党建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常态化,把抓社会治理重大任务落实作为检验党组织的试金石和磨刀石,把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制度保障等的落实情况作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党建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层层压实责任,避免工作逐级递减。进一步探索量化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包括阵地建设、工作队伍建设、服务项目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经费保障情况等,以“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为目标,落实党建联建、教育联培、资源联动、项目联创等。建立科学发现问题、确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后的验收评价机制,通过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进一步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自下而上的评价体系建立,不断提高党员知晓度、参与度,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需要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垂直式党建模式,不断探索完善促进高校党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拓宽单位党建内部系统的活动半径,实现高校党组织活动方式的“社会化”,形成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调研课题组.关于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调研[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2).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研究”(DJYJ-2019-C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周奕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