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欧阳军
今年11月8日,立冬,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之说。古人认为冬季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便源于此。诚然,补是一方面,养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有慢性病的人,养中防病,防中重养,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令进补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进补。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同时,如果进补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因为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脾胃虚弱的人群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脾胃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他还有滋膏、浓汤、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至于药补,常用的补益中药属补气类的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之人。常用养阴补血类中药有生地、阿胶、当归、枸杞、桑椹、桂圆等,适用于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血红蛋白偏低、妇女月经过少等症状之人。常用温肾助阳类中药有鹿茸、鹿胶、海狗肾、锁阳、肉苁蓉等,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等症候群服用。
此外,补药也不是随便用的,当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分别选用针对性的补益药。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气虚患者见身体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乏、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够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使体力恢复。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啥虚补啥,各人都应根据白己的体质情况选用。不清楚自已体质的人也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那一类虚证,在医生指导下,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需要提醒的是,体质虚弱的人,在感冒或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待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疾病迁延难愈。在服用滋补品的同时,还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很好地被机体利用,真正达到补而受益的目的。
冬季进补应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切忌大补和盲目药补。中医将人体分为9种不同的体质,如果违背体质情况盲目进补,会适得其反。冬季的自然界阴盛阳衰,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和健康成长的儿童体内已有潜能达到阴阳平衡,进补反而会破坏平衡。因此,这些人只要多吃高蛋白质食物以满足自然需求即可。其他人在感冒发烧、拉肚子、胃痛、胆囊炎、肝炎、急性肝炎等疾病发作期间,也不宜进补。对孕妇而言,药补副作用大,不利于胎儿健康,多吃高蛋白质食物即可。
一些身体虚弱(如阳虚、气虚)或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50岁以上的年长者,冬天可适当吃补药。冬天人体消化能力强,吃补药不易上火,此时人体毛孔处于闭合状态,进补不易流失,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大,也可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人到了五六十岁,生理功能逐渐衰退,50岁以上的年长者冬季进补,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所以,冬季里,女士一般以补气养血为主,可服用阿胶、参类、畜禽类,加中药调理,但是月经期间最好不要吃药或进补;男士和老年人以补肾为主。
根据中医“不虚不补,虚则补之”原则,如果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如有些人吃羊肉后就会出现肠胃不适、咽喉炎等症状。
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調理好脾胃,为立冬进补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脾胃功能。调理脾胃要按体质来,对一些湿热体质、肝火旺体质、痰湿体质的人,进补前应在中医指导下,先服汤方去掉湿热、痰湿。此外,在进行药补前可先食补,以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进补过程。调理脾胃时注意多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淮山药、云茯苓、芡实、沙参、麦冬、百合及时令蔬菜,如果湿热重,可以多吃一些红萝卜、白萝卜、西洋菜等。
为了避免在进补时产生不适症状,每个人在进补前最好请医生分辨个人体质后再开具药方,服用一周后身体无大碍,才是适合自己的最佳药方。
有人对中药缺乏了解,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药膳中放人中药越多越好。这和“中药不能用于救急”的说法一样,都是对中药的误读。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并非人们所说的毒药毒品之类,而是指药物的偏性。治病的原理,就是以药性之偏纠病性之偏。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药膳亦然,不是哪种药膳都可以随便吃,更不是药量越多越好。
配制药膳必须根据药物的属性来定。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药性,不可随意“拉郎配”,否则会降低药效或适得其反。如黄芪老鸡汤,因黄芪性温补气,老母鸡也是温补之品,对气虚体弱者有补益作用;但如果风热感冒者食之,会“火上浇油”,加重感冒和引起流鼻血等。
目前市场上,燕窝、人参、鹿茸、冬虫草、桂圆等温和补品是最受欢迎的进补药材。中国人习惯了“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总是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市场上昂贵补品假货多;其次,在常用的近5000种中草药药材中,根据卫生部确定的药食两用原料只有80多种,人们熟悉的人参、当归、冬虫草、川芎等均不在此列。
还需提醒大家,补品进补时间也有讲究。为了顺应大自然上午阳气上升的情况,补阳类的应选择在上午吃,比如高丽参、鹿茸,晚上吃会引起失眠,容易诱发高血脂;养阴类的则要选择在下午或晚上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