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教育:情绪、奖励与内在动力

时间:2024-05-13

王淼

医院注射室门口,一位不到5岁小男孩正在哭闹:“不要,不要……”护士和母亲温和且耐心地在劝服。但在我听起来,这些说法强调“针很软不疼,很快就好了”或“男孩子勇敢,不会害怕那小小的针”;或直接威胁“不打针就不能回家”等,效果自然不佳。那么,该如何说服孩子呢?

我认为必须先了解并接纳孩子的害怕,同理他的感受,接着,让他说说他害怕些什么。孩子的害怕有些是真实的,我们得承认这一点,但可以试着激励他内在的勇敢,让他有力量去面对和承受;有些害怕是孩子想象的、夸大的,则可以帮助他一起回归真实。

我们否认孩子的害怕,孩子因为自身体会到的情绪不被接纳,他更不会相信大人說的话。有些大人想用利诱的方式,例如告诉他会有一点刺痛但可以忍耐,且打完针可以得到一个玩具。这方式的效果可能不错,但我觉得更好的方法是在孩子接受打针后,为鼓励他的勇敢与愿意忍受疼痛而送他一个玩具。

“事前利诱”和“做到了事后奖励”,在意义上完全不同。事前提供奖赏而成功,孩子可能归因自己之所以接受打针是因为有礼物,这种外在奖励不易内化;但他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害怕,事后奖励是我们对他勇敢的肯定,以及我们赞赏他勇敢的一份爱,那才能使他更相信自己。

这个小事例,也让我想讨论两个教养上的议题:关于“情绪”与“奖励”。

接纳不同情绪、感受:两个原则让孩子自我发展更健康

大人们常常否认孩子的感觉和情绪,总以“应该”来框架孩子。特别是很多父母依循性别刻板印象:不准男孩子害怕和哭泣,不允许女孩子生气。久而久之,孩子便逐渐和自己的情绪疏离。

然而,情绪之于人类具有保命的功能。当有外在刺激威胁或内在需求出现,人们的情绪机制即自动升起,如小婴儿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大脑快速发出不舒服的情绪讯号,婴孩开始大哭,唤起大人们注意,来喂他或帮他换上干净舒服的尿布。

1.避免否认恐惧情绪:害怕是保命的自然机制

当我们遇到危险时,自然会感到害怕。这一则提醒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小心防范;更重要的是,害怕情绪的生理机制启动,能激发肾上腺素分泌,强化我们的速度与力气,使我们拥有超出平时的力量来应付危机。例如,走在发生过抢劫案的暗巷,我们会仔细听有没有特别的动静或脚步声,并全身警戒。如果真的发现有人跟在后面,动机又不明,我们可能选择快跑到人多、明亮之处。这时跑步的速度绝对比在学校跑百米时还快许多,加大成功躲掉危险的概率。

若一个人不能敏察自己的害怕情绪,或忽略、否认自己内在的害怕情绪,那他将不能保护自己。当然,年幼的孩子有很多害怕是想象或联想投射的,我们应该引导、解说,甚至陪伴他试着体验看看,而非简单地说那些事情不可怕或责怪孩子。

2.请让孩子保有对自己感官的觉察力,才能了解自己

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各种情况的判断较为正确,因此连孩子的感觉都越俎代庖。如“一定要穿上外套,你会冷!”或要求孩子“不行,你还没吃饱,一定要再吃一点。”不管孩子自己真实感觉到的冷热或饱饿。若经常如此,孩子自然忽略自身各个感官和饱饿、疲累等讯息。依照用进废退说,这些感官的觉察力因不常真切去运作,也就渐渐“退化”。

这里所说的退化,无关其感官本身的功能良好与否,而是指人们不再相信自己实际所见、所听、所感,并以此做出选择和判断,反而以自幼“内摄”进心中的信念,或以他人或社会的要求为主要依据来选择。例如,一个认定“一定要做到最好”或“今日事定今日毕”而努力工作废寝忘食的人,会感觉不到身体的疲累和肚子饥饿的感觉。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时常会经历“虽然自己对外在能有清楚的感官感觉、内在有鲜明的情绪感受,但身边的重要他人却总是批评其感受是错的,而告知自己应该有什么感觉和情绪”。对此他将感到非常矛盾与混乱。

情绪与需求是一体的两面。若不理会自己的感觉,又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些什么。这种人将难以真正接触和了解自己,失去某种程度的存在感,以致不容易整合自我,以及为自己负起责任。

赞美、奖赏如何运用才不会有反效果?3重点与迷思

教育理念的改变,让为人父母者开始学习使用正向的鼓励和奖赏,以取代体罚来管教小孩。这当然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但我在这里也想要提醒爸妈们,运用鼓励、赞美和奖赏,还要注意运作的时机和方式,不然会有反效果。

1.本来就喜欢的事:避免因奖励降低内在动机

首先,孩子们本来就喜欢做或想要去做的事,不宜提供额外的奖赏。当孩子做了原本喜欢的事而提供外在奖赏,容易让他们慢慢地怀疑自己进行这项活动的目的,年幼的孩子更会误以为自己是“因为”得到奖赏才做的,反而降低了原本的内在动机。

当然,若孩子不喜欢或没有习惯去做的事情,给予奖励或许能够造成正向的制约效果,让孩子变得比较喜欢去做。但若要让此事内化到内在,光靠外在奖励是不够的。要让孩子在奖励下做了,并享受到成就感或体验到兴趣,才能真正拥有做这些事的内在动力。

2.不舒服、痛苦的事:除了外在奖励,学习自己克服困难更重要

如文章开头打针的例子,若用外在奖赏诱导孩子,诱使他去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痛苦但必须做的事情,可能有效果;但从教育的长远性来看,有点不足。

人生中有许多挑战并非自己想要或喜欢面对的,也有不少会造成痛苦但却是必须要去做的。孩子若在经验中学习到如何由自身的能量去克服困难,那就是超越由外在奖赏所达成的教育成效。

3.奖励程度与行为应相符,过度赞美反而难建自信

奖赏或赞美的内容和程度,必须符合孩子的行为能力。我曾在地铁上遇到一对父子。父亲教四五岁的儿子记住要下车的站名后,高兴地夸赞孩子:“你真是个天才!一学就会……”这样的夸奖就有点过头。当时,孩子听了也许很兴奋、开心。但慢慢地再大一点,上学后和同侪一起学习,相较之下,那些自己是“天才”的赞美就成了过高的溢美,让孩子觉得心虚,或隐隐感觉那些话很不真实。

然而,哪个孩子不希望那些赞美是真的?谁不想要自己是个天才或超级英雄呢?于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就容易产生矛盾和挣扎,有些人易成为眼高手低、无法认真踏实努力的人。他们心中通常很是害怕,担心自己全力以赴后仍然失败,那不就“证明”自己并非如父母所说的那么聪明和优秀?

即便这孩子真是高智商,但要维持父亲心中天才的形象,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过高的压力,并由此引发各种问题。通常小孩对赞美的反应是“放弃并停止学习”。因为如果旧的方法总是得到掌声,为什么还要用新的方法去尝试呢?赞美并不一定能增加自信心,因为内在核心的自信和胜任感,是需要孩子透过不断累积——用心投入和努力于各种事情上,然后获得成功,并体会到完成一件事的“满足感”——这样的经验而来。因此,在过多夸赞和保护下成长的小孩,缺乏自己认真且勇于从事各种活动去探索、思考和操作的经验,很难真正建立起自信心。

善用教养心法,陪孩子活出健康、积极的人生

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并教导孩子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学习找到适当的方式纾解情绪;此外,巧妙和得宜的运用奖赏和鼓励的方式,增加孩子内在扎实的自信心和胜任感,让孩子健康积极地活出自我实现的人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