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周军
“过午不食”的说法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很多人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减肥、养生。但是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29岁的小伙子5年过午不食,结果胃黏膜广泛充血糜烂,长了两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还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那么,过午不食究竟是养生妙法,还是毁身“利器”?它是否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呢?
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正午(下午1点后)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它最早来源于佛教。佛陀规定过午不食有完整的理论训练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修行、清欲、养生等。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中解释了僧人过午不食的原因:一是为了不增加供养者的负担,二是有利于僧人修行。
后来,过午不食曾被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提及,特指血证兼痰证饮食最需要注意饮食禁忌的道理,过午不食更应该理解为“非时不食”,即按时进食,也就是说在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不要吃。
过午不食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远比古时的僧侣多,因此必须保证每天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能量。而且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本身就存在客观的个体差异,经常坐办公室的跟经常做体力劳动的人需要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过午不食作为一种养生方式,应该因人而异,不可盲目照搬。人体内具有生物钟,到了吃饭的固定时间,胃就会开始加速蠕动,同时胆汁分泌旺盛。午后不再进食,让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没有食物可消化,胆汁、胃酸就会出现空运转。时间一长,胆汁、胃酸就会出现逆流,腐蚀胃黏膜,形成消化性溃疡及胆汁反流等。而且身体内部有着自己的调控识别,长时间挨饿,会让身体对这种行为作出调控反应,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不进食和少进食是两个概念,千万别混为一谈。尤其是不吃晚餐存在一定的危害。不吃晚饭容易诱发低血糖,尤其对糖尿病患者,会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够,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但晚餐吃太多对身体也极为不利。因为晚上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加之运动量减少,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形成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如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
每天的17-19时是最佳的晚餐进食时间。吃得太早,睡前容易饿,不仅影响睡眠,也会影响胃部健康。但也不能吃得太晚,最迟也要与睡觉相隔4个小时。这样不仅可以给肠胃消化吸收营养留有充足时间,而且还可以做一比較舒缓的运动,让摄入的热量进行代谢。
医德书法双翼齐飞
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如今尚有1.7米腰板挺着,岁月的磨砺亦抹不了棱角有致的脸庞,略显的老年斑印刻了岁月的年轮。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笑咪咪地给村民看病。据了解,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忙把把脉,开付药方。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医者仁心,在廖旭光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他自幼酷爱书法。他的草书简捷凝练、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廖旭光的绘画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