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艾滋病的血液感染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4-05-13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包括性行为、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年初有一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福建小女孩可能因为手术过程输血造成艾滋病感染。这个消息令人痛心,也让人们为血液安全问题感到担忧。还有报道医务人员在为艾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意外感染,甚至有人大放谣言,要公众提防公共座椅上被人恶意安放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既然血站血液库存不足,国家为什么不允许血液商品化,而提倡无偿献血?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风险有多大?针刺伤的感染几率有多少?

提倡无偿献血为什么能预防艾滋

无偿献血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血液安全问题始终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惨痛教训,各国对血液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输血是艾滋病病毒(HIV)传播效率最高的一种途径。输入携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感染HIV风险的可能性估计超过95%,而一次性交感染HIV的风险仅为百分之几。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经血液传播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无偿献血可以保证血液的质量。有偿供血,血液就成了商品,采血、供血、用血都成为买卖关系。由于经营血液利润丰厚,不法之徒为牟取暴利,便会在缺乏必要技术条件和不遵守国家输血法的情况下,不顾供血者和用血病人的生命安危,搞地下采血站非法采血。我国人口多,用血量大。有人买血,就有人卖血。为了挣钱,卖血者不按医学上供血时间间隔规定频繁卖血,而抽血太频繁时,不仅会损害供血者的健康,而且也使血液的质量下降。

无偿献血可以减少献血人员的流动。通常一个地方的血站对每个前来供血的人都有登记,对那些供血间隔时间不符合规定的供血者不准再次供血。而卖血者由于利益驱动,为了多卖几次血,就到处流动卖血;有些人明知自己的血不合格,甚至携带着传染病病毒,但为了挣钱,便千方百计逃避检验,甚至冒名顶替去卖血,从而导致艾滋病病毒经血液传播。

无偿献血是非商品性的,供血者不是为了钱。如果普遍实现了义务献血,就防止了再有人为挣钱而频繁地流动卖血,从根本上杜绝非法采血和以卖血为业的流动供血人群的存在,这对预防艾滋病和多种血液传播疾病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公民的神圣责任。无偿献血是社会进步、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凝聚力增强的一个标志。在当前的情况下,为了预防艾滋病,切断艾滋病病毒经血传播的途径,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公民,人人都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与艾滋病有关的针刺伤的危险性有多大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病毒,它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在干燥的环境中,病毒10分钟死亡;在60℃的环境中30分钟死亡;离体病毒在凝固的血液中不能长期存活。如果真的被染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所扎,属于小量液体污染,与职业性暴露相似,被扎所造成的后果可以根据职业暴露的分级方法来分析。暴露的情况即受害者情况分为四级。第一级是擦破皮,这是最低的,感染概率非常低;第二级是扎破不出血;第三级是扎破皮肤后出血;第四级是扎到动静脉。针刺感染的总概率为千分之三左右。

受伤之后立即清洗可降低感染的危险。如果是被扎,用碘酒、酒精消毒即可。如果是眼结膜有接触,应该立刻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另外利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的措施,在过去的数年中已经逐步得到肯定。化学预防的时机和疗程对感染危险性的影响非常重要,暴露后延迟用药的时间越长、疗程越短,预防的效果越差。如果在两小时之内服用预防药双汰芝,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生几率。

另外,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一分半钟后即会因血液凝固而很快死亡。因此,即便在新抽出的血中含有大量病毒,针刺这种传播方式的感染率也相当低。除非病毒携带者现场抽血后立即大量注射给他人,否则,用扎针的方式很难传播艾滋病病毒。

至于意外针刺伤的感染危险性究竟有多大,目前还没有正式统计数字。自1984年报道了首例职业获得性HIV感染后,全世界目前已有约286例相关报道,对发病率的调查显示,经皮肤或黏膜暴露后HIV的传播率平均不到0.5%。另据伦敦St.Stephen医院统计,该院1982~1987年共有病房和门诊医护人员220人在治疗和诊断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过程中发生过意外针刺或切割皮肤事故,结果除一名护士外,其余医护人员血清抗体均为阴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对1 948名医务人员做抗HIV抗体检测,全为阴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有666人曾发生过针刺事故,血清抗体仍为阴性,没有血清阳转者。这说明艾滋病的医疗事故感染率非常低,只要采取必要的自身防护措施,感染的危险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在控制艾滋病病毒的经血液传播方面

采取了哪些措施

输血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一定的条件下,输血也可能存在经血液传播HIV和其他病毒的危险。据1999年统计,我国年临床用血量为1 300吨左右,并且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全国现有400余个各级规模不等的血站,从事采供血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近10万人。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安全输血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血液管理的法律法规,如《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法》《血站艾滋病感染检测管理规范》等,建立了无偿献血制度、血站设置审批和执业许可制度、血液质量检测制度、临床用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使我国输血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血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对献血人员进行7项检测,其中传染病检测项目有5项,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肝表面抗原、抗-HCV、抗-HIV、梅毒,并要求复检。为了推动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卫生部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全面提高临床输血水平,同时对各级医疗机构提出了成分输血比例的考核指标,使全国成分输血水平从几年前的10%~50%提高到目标的50%~70%。

为有效预防和遏制经血传播疾病,保障人民群众临床用血安全,在采供血机构网络建设方面,2001年中央财政投资9.5亿元,用于中西部地区血站建设。这次投资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0余个采供血机构,重点地区于2002年底完成,其他地区于2005年全部完成。对不具备建立血站的地区,临床用血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这次投入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采供血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机构不健全的被动局面,保证所有临床用血都能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随着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和落实,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是完全能够保证的。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