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狙击”乳腺癌

时间:2024-05-13

欧阳学农

近半个世纪以来,乳腺癌的治疗由传统的外科治疗为主,逐渐转变到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多方法的综合治疗,许多新的理念不断导入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其中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就是重要的进展之一。

新辅助化疗趋向个体化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早期化疗或诱导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将化疗时间提早到手术之前,使更多患者在获得同等疗效的同时保留了乳房,免除了残酷性手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打击。同时,对防止远处转移、改善生存期和预测预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多采用先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或内分泌疗法等经典的治疗模式,将局部治疗始终放在较重要的位置。术后辅助化疗多从经验方案中选用,很难准确地判定其有效性,只有在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后才能发现其无效。新辅助化疗以未切除的肿瘤为药物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早期即可以通过肿瘤的缩小程度,判定使用的化疗方案是否敏感有效,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用药给患者带来的损失。同时,有效地早期控制全身微小转移灶,实现了从以局部治疗为主到注重全身治疗这一观念的转变。

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时,宜选择含蒽环类、紫杉类等术后辅助化疗有效的联合方案,至少需要4个周期。周期不足难以对较大的肿瘤产生缩小与降期的效果;而更多周期的治疗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加,使化疗后手术的危险性增大。也有研究显示,在不导致严重化疗毒性反应的前提下,对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患者,延长化疗至6~8个周期,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当然,新辅助化疗还存在众多的分歧和争议,主要是完全缓解率低、无术前疗效评价的确切方法、缺少疗效和生存预测和监测手段;一些早期患者如果新辅助化疗不敏感而疗程过长,有延误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的化疗强度,较多的化疗周期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使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危险性增高。如何更合理的选用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组合,确立相对的周期治疗强度,进一步制定反映临床缓解程度的客观指标,等,是新辅助化疗今后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分子驰向治疗瞄准特定患者

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特异性地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高效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有着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不良反应,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目前,已有20余个分子靶向药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被批准用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按药物分子的大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大、小分子化合物两大类。研究显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靶向治疗与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乳腺癌的疗效,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在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中,有一个叫作HER2的致癌基因起了主要的作用,近1/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着HER2基因的过度表达。这些患者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并产生远处转移,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也比较差。对此,人类研制出了第一个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能阻断肿瘤细胞的信息传播通道,达到抑制恶性肿瘤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神奇的疗效,但其应用有严格条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可以使用。以曲妥珠单抗为例,在使用前首先要确定乳腺癌患者体内有没有可以进攻的目标,即HER2基因表达的蛋白受体。一旦明确目标的存在,使用曲妥珠单抗就能取得明显的打击效果;如果目标不明确,也就是说对HER2基因呈阴性反应的患者,盲目使用只会事倍功半。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突破,但也存在疗效预测、耐药性、药物价格昂贵等问题,有待今后解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