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尹忠元
阳阳已有6个月了,仍有吐奶现象;与出生时相比,体重不增反而下降。爷爷奶奶着急了,催着爸爸妈妈带他去检查。结果诊断宝宝患有先天性幽门管肥厚。询问妈妈获悉:她一直认为宝宝是常见的溢奶现象,大了自然没事,所以一直未予重视。
其实溢奶与吐奶是有区别的。溢奶是指给婴儿喂奶之后从口边溢出奶液,溢出的奶液距离嘴巴很近或只在嘴边,是婴儿出生后头几个月常见的现象。婴儿胃的位置是横躺着的,呈水平状态,胃容量很小,胃的肌肉薄弱,胃神经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贲门(紧接食管处)括约肌较松弛,关闭功能不健全;而胃幽门(紧接小肠处)括约肌较紧张,进入胃的食物不易通过。当婴儿吃奶过多、过饱;或哭闹较久,空吸奶头或吸手指,以及乳头过大、凹陷,在吮吸时咽入空气;喂养姿势、方法不当;喂奶后过早翻动,如抱着逗乐、摇动摇篮、换尿布;等,在胃蠕动时就容易发生奶液从口角边往外溢,即溢奶。婴儿溢奶一般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随着月龄增长,胃的位置逐渐变垂直,贲门括约肌肌力增强,溢奶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大约于出生后6~8个月时停止。
呕吐奶是指奶液强而有力由嘴巴喷出,奶水距离嘴边较远,有时可见黄绿色胆汁,甚至吐出咖啡色液,通常表明存在病患。若有下列情况者,更要予以警惕:孩子生下来就呕奶,且无胎便排出,并伴有腹胀;出生后2~3周开始,呈进行性、持续性呕吐奶;呕吐奶频繁、量多,呈喷射状呕吐,同时表情痛苦,哭声尖叫,或精神萎靡不振;等。这些情况多由消化道的先天畸形、幽门痉挛、肥大性幽门狭窄、脑膜炎、颅内血肿、败血症或其他感染而引起,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否则会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小华的扁桃体该切除吗
李迈群
6岁的小华突然发热,诉说喉咙痛。妈妈早已胸中有数,一进耳鼻喉科诊室就对医生说:“大夫,这孩子可能又闹扁桃体炎了。”医生当即为小华体检,见咽部充血,两个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些脓膜,体温为39℃,听诊心肺无异常,便点了点头说:“是扁桃体发炎。”由于这已经是第5次发病了,所以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小儿,尤其是婴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有时会很特别。如小华的第一次发病来势凶猛,突然高烧、呕吐,吃到肚里的牛奶几乎全都吐出来了,并出现抽搐、昏睡。那时他还刚刚呀呀学语,不会说喉咙痛,弄得全家人都摸不着头脑。到医院看小儿科,才知道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小华长到两三岁时,由于发作的次数多了,妈妈也就有了经验,只要诉说喉咙痛,便带他上医院。虽然这种病不会危及生命,但每次都要打针服药,孩子备受痛苦,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医药费用。
小华的妈妈想请耳鼻喉科大夫给孩子切除扁桃体,却遭到她丈夫反对。丈夫说,扁桃体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是防御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一道关卡,不可随意切除。小华的妈妈则说,每次发作孩子都很痛苦,虽然青霉素能将急性炎症压下去,但总断不了根;再说孩子快上学了,日后再发,住院掉下课来不好办。夫妻俩争论了很久,意见未统一,于是带着孩子去请教耳鼻喉科医生。
耳鼻喉科张大夫用压舌板检查小华的咽部,发现孩子有口臭,扁桃体表面凹凸不平,隐窝口处有少许黄白色小脓点。用压舌板挤压扁桃体时,像挤牙膏似的有脓性分泌物混杂着豆渣样物,从扁桃体的上隐窝口溢出来。张大夫说每只扁桃体有8~20个隐窝,它们都开口于扁桃体的表面。由口鼻进入隐窝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通常并不致病;但它们十分狡猾,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兴风作浪,大肆繁殖,造成危害。这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调来大量白细胞、吞噬细胞对它们进行围歼,于是就会发生“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又称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小华现在是处在“慢性扁桃体炎”阶段.虽然不太疼痛,只发低烧,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无精打采,吃饭不香,危害却不小。有人统计,患急、慢性扁桃体炎的孩子,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炎、肾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为0.3%~3%。多见于5~15岁的孩子,多发生在患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发作的1~4周内。此外,还可患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而且此时孩子的的扁桃体免疫功能已遭到严重损害,因此,扁桃体应当切除。
听了张大夫的解释,小华的爸爸妈妈点了点头,送小华住院做了扁桃体切除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