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腰椎间盘切除后要防感染

时间:2024-05-13

徐栋华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多发于35-50岁青壮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绝大部分病人可以采用卧硬板床休息、牵引、推拿、理疗、配戴腰围、服药、贴膏药、封闭及腰背肌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达到治愈目的。少部分病人效果不佳,症状继续加重,或迁延日久,需要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一般从腰部后方作切口,进入椎管,切除突出椎间盘中央的髓核和四周部分纤维环,解除神经压迫。后路椎间盘镜术是通过套管,在内窥镜光纤摄录系统的监视下,插入精密器械,取出突出髓核组织。还可在在x光透视监护下,向突出椎间盘内注射药物胶原酶,使髓核溶解(分解);或在x光透视监护下,经皮肤向椎间盘插入套管,伸入精密器械,对椎间盘髓核进行环锯、刨削或激光烧灼。这些手术切口有的小得只有一个针眼。但无论如何,总要损伤皮肤,并进入椎间盘内(椎间隙),细菌就可能顺着开放伤口进入。有时候,细菌也会通过血流进入椎间隙。细菌在椎间隙生长繁殖,就造成椎间隙感染。

椎间隙感染多于手术后第2-4天发生(也有手术一两周后发生)。病人的腰腿疼痛症状手术后可能已经缓解,刀口疼痛也明显减轻,此时却又发生反复。疼痛突然加重,程度十分剧烈,不能翻身动弹,有的呈阵发性抽痛。严重病人平卧在床,房间开门、关门或轻轻振动床铺,都可能造成疼痛加剧。腰部有明显压痛,有的病人甚至拒绝检查。但皮肤表面却无异常,伤口也能正常愈合。除个别病人发烧,大部分病人体温正常。血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也往往正常。唯一异常表现是血沉值明显加快,具有帮助确诊的价值。

除了手术后并发的椎间隙感染外,还有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病人多为儿童,感染源是身体其他部位,如皮肤疖肿、扁桃体感染等,细菌通过血液被带到椎间盘引起感染。

治疗椎间隙感染,腰部制动很重要。病情轻的可配戴腰围,卧硬板床休息;重者需作石膏腰围固定或卧石膏床,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其次是应用抗生素。有人认为椎间盘仅在边缘有少许血管,中央没有血液供应,输入抗生素不能到达病变部位,因而不主张应用。其实,手术后的椎间盘结构与手术前大不一样,可能有血管长入椎间隙,周围的血液也能渗入椎间隙。因此,有必要选用有效抗生素,而且应用时间宜长,一般不少于2-3个月。

第三是应用止痛药。一般可选用芬必得、消炎痛、盐酸曲马多等,疼痛严重时,可用杜冷丁等麻醉性止痛药,注意防止成瘾。

病情较重者,可在x光透视监护下,向感染椎间盘内插入导管,将脓液吸出,冲洗干净。最好使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仪,将套管针送至感染椎间隙内,再接通输液器及负压吸引器,反复冲洗,清除坏死和感染组织。一般均能治愈,且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

预防腰椎间盘术后感染,主要是严格手术适应证,能不开刀的就不开刀。必须手术者,术前进行全面详细检查,病人如患有糖尿病等易感染的疾病,待病情控制后手术。加强消毒措施,手术中无菌操作。术后设法将瘀血及时引流出来,并选择合适抗生素。病人应遵照医嘱卧床休息,并加强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