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行医随笔: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

时间:2024-05-13

龚 鹏

《闲情偶寄》中有一段话,颇为精彩:“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偏好之一物,如文王之嗜菖蒲菹。曾皙之嗜羊枣……癖之所在,性命与通,剧病得此,皆成良药。”意思是说: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有药的功效。人的一生总有一种偏嗜偏爱的东西,像文王偏爱用菖蒲腌成的酸菜、曾皙偏爱羊枣等。嗜好的东西往往跟他性命相连,如果重病的时候能得到,可以称为良药。

龙老师是笔者的朋友,是某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在自己的领域有相当知名度,但也由此积劳成疾,偶感风寒后一病不起。这下可急坏了家人和单位的领导,纷纷去医院探视,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龙老师是一个彻底的棋迷,最喜欢找人下棋,生活中的棋友不够,就到网上去找,经常厮杀到半夜三更。对此家人颇有怨言,但也奈何不得。这次家人逮着机会颁布“禁令”。不得下棋,不得上网,晚上九点之前必须入睡。除此以外,还有饮食上的禁令,有的东西一点不能碰,而另一些东西则强令下咽。昔日的一家之主,如今沦为“阶下囚”。虽欲抗争。但在众人七嘴八舌“呵护”下。总归屈服。但心里的难受却是一点没有减缓,所以病情也一直不见起色。最后他思来想去,想到了我这个朋友,偷偷打电话来求救。

笔者带去了他最想要的几样东西,包括棋具、四川产的顶辣的凤爪,还有一包中华香烟。初见他时,病恹恹惨兮兮的。看见我的到来,如见救星。尤其是看到笔者提的围棋,眼放光彩。笔者先给他做了一个检查,确认没什么大碍。因为笔者的医生身份以及和他家人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经过努力劝说和郑重承诺,“关心过度”的亲人终于“网开一面”,让我们在床前摆开了战场。当然我也和龙老师约法三章。只战一盘。多的恕不奉陪,抽香烟最多是平时的1/3。龙老师欣然应允。精神一好。再一开胃。第二天就正常上班了。家人啧啧称奇。

实际上,笔者只是顺势而为罢了,人的心情对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不能完全按所谓的“标准食谱”来规定病人的生活,从其欲,怡其情,是不错的良方!

《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患病,十分严重。时当五月,正是吃杨梅的时候。他对杨梅尤其喜欢,一次吃杨梅可以超过一斗。妻儿请教医生,医生说杨梅性热,跟病症冲突,不要说吃多。就是吃一两颗也会丧命。家人怕李渔强要杨梅吃,就骗他说现在杨梅还没有下来,过几天才有。不料想因为临街。常有人走街串户叫卖,被李渔听见。责问家人为何蒙骗,家人把医生的话转诉了一遍。李渔说:“平庸的医生。哪能知道这个道理。快为我买来。”买到之后,牙齿刚咬下去,满胸的郁结都舒展了。咽到肚子里,五脏都调和了,身体舒畅得不知道病为何物。家人看见李渔的样子,就任他去了,李渔的病也因此而痊愈。李渔为此大发感慨。说:“由此观之,无病不可自医,无物不可以当药。”这和最近有些人提出的“求医不如求己”颇有共通之处。

“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道出了养身的一个原则,中医学有“胃以喜为补”的理论,其中心思想也与此类似。人体自身有一个精密的调控机制。缺什么,需要什么,人体自身最清楚。人与人的体质有差别。有人喜冷,有人喜凉,有人喜甜,有人喜酸。都是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改变经年累月形成的行为习惯。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李渔在最后告诫人们(原文省略):只是需要逐渐尝试。由少而多。确定可以使用后再使用。不要拿身体做唯一的赌注。也有人因为嗜好某种东西。吃得太多而生病的,又另当别论。不能抓住以酒解酒的论调,就趁机多喝。因为吃多了而生病的人,一见到那种东西,就像避仇人一样避开他。如果不避忌而能喜欢。那种东西就是对症的药了。

这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最好的注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