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范登生+田侠
[摘 要]党政领导干部要履好职尽好责,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本职工作,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能够解决问题,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履职尽责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0-0033-02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身履职尽责的能力素养。
一、善于发现问题是党政领导干部
履职尽责的重要前提
(一)发现问题必须独具慧眼。对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项工作来说,矛盾和问题无时无处不在。这些问题呈现的状态、表现的形式、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领导者的责任就是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时,练就一双洞幽察微的“火眼金睛”,把这些固有或新生的问题矛盾梳理出来,为下一步分析和解决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强调的是,不但要善于发现那些表层的、明面的问题和矛盾,更要善于发现那些潜在的、隐性的问题和矛盾;不但要善于发现那些长期的、固有的问题和矛盾,更要善于发现那些新生的、易发的问题和矛盾;不但要善于发现那些对大局对发展影响不大的问题和矛盾,更要善于发现那些似小实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等等。
(二)发现问题必须敢于较真。发现问题是水平,更是一种胆量。这是因为没有水平肯定发现不了问题,但仅有水平没有胆量就会“前怕狼后怕虎”,同样发现不了问题,甚至在问题面前退避三舍、绕道而行。比如,有的虽然对存在问题心知肚明,可就是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担心说出来挫伤了士气,得罪了同事,丢掉了选票;有的习惯于晒成绩单,热衷于出名上镜,陶醉于莺歌燕舞,成绩面前用加法,问题面前用减法,总担心讲问题过多折煞了“风景”,触及问题过多冲淡了成绩。倘若面对问题视而不见,遇到问题回避躲闪,矛盾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积越大,以致积重难返,导致发展的更大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仅限于发现问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有敢于向问题较真的胆量,这应当成为每名党政领导干部的可贵品质。
(三)发现问题必须抓住关键。问题和矛盾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有次要问题和次要矛盾;既有立行立改的问题和矛盾,也有久治不愈、时常复发的问题和矛盾;既有因解决不彻底的旧问题和旧矛盾,也有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难题和新矛盾。对此,我们必须胸怀全局、抓住重点,坚持把发现问题和矛盾的着眼点聚焦到事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事关科学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矛盾上来。这样问题才能找得准、找得透、找得实,进而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竖起攻坚克难的标靶、奠定坚实前进的基础。由此看来,善于发现问题不是自我否定和自我抹黑,而是自我警醒和自我鞭策,折射出难能可贵的冷静和理性。
二、学会思考问题是党政领导干部
履职尽责的内在要求
(一)思考问题必须有“不绕不躲”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一旦事业心衰退了,责任感弱化了,担当精神松懈了,立刻就会变得脚下无根轻飘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事业、责任、担当都会被置若罔闻,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放松放纵、无所顾忌,甚至“小九九”打得啪啪乱响,“小圈子”算计得滴水不漏。所以,思考问题离不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善于把发现的问题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正视问题、不绕不躲,肩负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求解决问题的责任。没有这一条做保证,即使把善于思考问题叫得震天响,也是空口白牙,难以落地,到头来只能是空谈误国,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思考问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围绕中心,又服务大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造成问题的客观源头、主观因由、内外序次。比如,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要明确上级机关是怎样布置的,既有条件是怎样的,工作是怎样开展的,存在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与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相悖等等。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求,把问题产生的各方面因素立足实际进行深入探讨,拿出的决策才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反之,那种越俎代庖的胡思乱想,那种无视政策法规的邪念妄想,那种脱离实际的奇思妙想,就会导致思考问题的方向出现偏差,思考问题的路数陷入散乱,思考问题在深度上附着于表面。
(三)思考问题必须立足岗位职责。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具体工作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党政领导干部个人职务升迁、人脉关系的培育以及接待规格的高低等问题。这需要党政领导干部学会给自己的工作品头论足、“挑刺找茬”,学会在工作进程中“望闻问切”、“把脉诊断”,时时思考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强,而不是满足现状、踯躅不前。而立足岗位职责思考问题,就是要在党务政务公开中思考还有哪些不公正的负面因素,在贯彻执行上级决策指示中思考还有哪些脱离实际、走形变样的负面因素,在群众呼声中思考还有哪些群众不满意的负面因素。有了这种正确的思维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把岗位与责任连在一起,而且这种问题思维导向既适合工作开展好的单位,更适合工作开展差的单位。
三、能够解决问题是党政领导干部
履职尽责的实践检验
(一)解决问题必须分清轻重缓急。解决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一蹴而就的想法必然脱离实际,推诿扯皮的做法必然失职渎职,避重就轻的办法必然隔靴挠痒。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轻重缓急逐项进行梳理,找出哪些是重点解决的,哪些是亟需解决的,哪些是影响长远的,哪些是制约当前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这些问题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尽量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进行突破。这样才能避免方向不明、思路不清、主次不分,以避免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解决问题必须选准方式方法。善于从上级决策指示中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遵循,防止那种打着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招牌而另搞一套或我行我素,出现对策措施的“出轨”或“跑偏”;善于从单位工作的生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防止那种事前拍脑袋、事中拍胸脯的想当然决策,出现事后自己拍屁股、上级打板子的现象;善于从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中捕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防止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个别人或少数人决策,出现群众不理解、不买账、不执行的后果;善于从相互比较中精选解决问题的良方妙药,防止那种就事论事、僵化死板的思维定式,出现对策措施的失位与错位。
(三)解决问题必须严格落实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解决得如何关键在于责任落实得如何。责任落实越彻底,问题解决就越彻底。倘若没有严格的责任机制,虽然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有了,由于责任不明不清,就会造成你管我管到头来谁也不管的尴尬局面,问题和矛盾也不会自行解决。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把责任分解清楚、落实到位。明确某一问题由谁主管、由谁分管,每个人的责任是什么,时限要求是什么,检验尺度是什么,奖惩机制是什么等。对需要解决的每个问题都建立起“明白账”,必要时还可以立下“军令状”,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能做到责任明晰、目的明确、进度明了。
作者范登生系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机关党总支书记、副巡视员,田侠系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副处长
■ 责任编辑:刘 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