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于荷
何裕民谈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
新药不一定比老药好
●本刊记者:一位友人说他的老板娘前几天不幸乳腺癌过世了,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一年多花了100多万,但仍然没救回她的命。为了治病,到处求医,什么药贵用什么,各种高级的药贵的药吃了好多,一听到有新的药新的方法马上就去尝试,结果还是“走了”。
○何裕民: 你说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以前观察到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为什么肿瘤患者中有钱的、资源多的、地位高的更容易走?因为他们往往更容易被忽悠,被鼓动多用新药。因为不愁资源、不愁钱,总认为新的比老的好。其实错了!新的不见得比老的好。总之,这个方面,适当稳妥更好。
说到这儿,我也想到一个女性乳腺癌患者,她生于高干家庭,应该说病情不算严重……但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我看看她前期的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说花费不菲,肯定高达几百万了,更遗憾的是,她用了几乎所有新上市的药物,有的国内还没有开始用,她已经用了……但现状是越用问题越严重,她的很多主治大夫向她摊摊手说:“该用的都已经用了,要么你回到最老的药物,要么你找中医去……”她原来只是个ⅡB的中期乳腺癌患者,现在既有骨转移,又有肝转移,还有腹水;而且,症状与病灶控制的都不好。中医药治疗一段时间,总体情况还算趋于稳定,我也建议她配合用些老药。
●本刊记者: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包括大量的新药上市,很多人认为凡是新的、贵的就是好的。很多人药越用越贵,而效果往往是令人非常失望的!
○何裕民: 我明确告诉大家,医疗科技和一般的实用科技不一样!苹果的iPhone,人们争相购买最新的款式那是赶时髦,也许新的的确比老的要好一点。然而,医疗是一个既需要科技,又需要经验,还需要漫长“试用”后检验其结果的过程。所有的新药,尽管上市前有过实验,但都有个试用的程序。不讲抗癌药,就讲抗生素,新的抗生素使用寿命越来越短,有的新药上市没多久,就被取消了,为什么?因为,前期的药物试验毕竟样本量不大且时间有限,在人身上试用,很多东西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并被观察到。因此,我临床上一直有个体会:临床用药绝对不是新的一定比老的好,已使用过10年、8年以上的,被认为比较有效的,往往比新药好!
作为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我很主张每个人能接受医学实验,试用新药,以便为医学发展作贡献,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站在病人角度,我又反对如此,因为新药大多带有一定试验性质,很多新药,刚刚公布时大家都一阵喝彩,不久就发现了或毒副作用太大,或效果并不理想,然后丢到了角落里……因此,我强烈主张:肿瘤患者别轻易用新药,新药不一定比老药好!在肿瘤治疗中,用了若干年的,比如,十年以上的,也许更可靠!毕竟,药物及方案合适与否,对你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治疗性的化疗药不能自己“酌减”
●本刊记者:除了用新药、贵药外,很多人还报着“普遍撒网”的心态,每种药都用一点,说不定哪种药就有效果了,这种想法是不是也有问题?
○何裕民: 是的,最近有一个患者来找我,她说她现在没法化疗了。了解后发现她用药就是用了很多种:在用胸腺肽,干扰素,还在用内分泌药物……她先生还说:“我们没有办法用全身化疗药,只是在用‘希罗达(一种口服化疗药),且只用很小剂量的。对了,还有沙利度胺等”,我觉得不可思议,首先她的病比较单纯,内分泌药不一定需要用,且她已经化疗多次,量够多了。她的病是很单纯的!难道一定要药吃到身体完全受不了才肯罢休!她先生似乎发现了我的困惑,一再告诉我,让其夫人吃的希罗达怕有副作用,每天量只是吃一点点(不足标准剂量的20%)。夫人也自我解嘲说:“我每天只吃一点,我为了保险点……”我当时真的无语!
●本刊记者:怕药物有副作用是很多患者担心的问题啊,所以很多人吃药会自己“酌减”!
○何裕民: 担心副作用的心理是可以理解,但是其实所有的西药,特别是治疗性药物抗生素、化疗药等,都有着明确的“全或无定律”。所谓“全或无定律”,这类药物要么有效,要么没效。到剂量了,可能会有效;不到剂量,不可能有效。不能说用了20%的剂量,达到20%的疗效。就像我说的这个例子,其实她是比较单纯乳腺癌,更应该简单处理,治疗肿瘤的药,绝对不是越多越好!把所有药都用了,看上去很聪明,尽管短期内它的副作用似乎也不是很明显,但却把好机会都错过了!一则这些药不一定起到效果,但却会导致慢性积累效应,最终会造成肝肾损伤;二则小剂量常用还会导致出现耐药,万一出了问题,就没药可用了!著名肝癌泰斗汤钊尤教授讲到他临床查房,总是帮助患者减药,减去大量不必要的药物,道理就在于此。
适合的才是好的
○何裕民: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个病例,她是儿科医生,早年患乳腺癌,发现时两肺转移二三年了,化疗多次无效,而后找到我接受治疗已快两年了。前两个月她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说:“发生奇迹了……”原来,她刚刚做了一个全新技术的影像学检查,不仅可清晰地看出肿块大小,且可测量肿块球体的大小绝对数值,11月份的影像学与6月份的做了个比较:原本肺内有70多个大大小小的病灶,现在绝大多数的小病灶消失了,有些稍微大些的基本看不见了,最大的那个病灶表面积从四百八十几缩小到六十几。
她来时有严重的抑郁,甚至不想活了,接受治疗的同时,我给她配合抑郁治疗,最初的四五个月病灶稍有增多增大,快一年时基本稳定;到今年六月时,仍旧很稳定,不再增多增大,她那时已很满足了,想不到又过了五个月,双肺的情况彻底改观了!其实,近二年来她就是只用中药加上些保健品(因为客观上她也没有办法用其他疗法了),她非常兴奋地和我说:从一年前治疗开始起效,趋于稳定时,她就坚信稳妥点是上上策,因此,无论谁劝她,她都坚持不再化疗,现在结果出奇地好。
●本刊记者:我总结一下您今天所讲的就是癌症用药其实不能贪多、贪新,适合、适量的治疗才是最好的。
○何裕民: 是的,我坚持认为治疗性的化疗药物绝对不是多多益善,而要适可而止。能够用中医药控制,尽可能少用化疗治疗西药。而如果要用化疗等药物,则又应该遵循“全或无定律”,基本按照剂量要求来(当然应该按照体重、表面积等换算;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指导下,适当减少点剂量不妨)。不可自作聪明地每天只用一点点,看似治疗,实则误人!
●本刊记者:谢谢何教授,我们下期见!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