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刘玉洁 王 晓
(聊城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 聊城,252000)
脊柱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的疾病,约占全部骨折类型的6.4%,脊柱骨折主要是指颈椎、胸椎、胸腰段以及腰椎部位的骨折,大多是由外力等因素所导致的,少量患者是由于骨肿瘤、骨质疏松等引发。脊柱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骨折损伤患者术后往往会存在部分运动功能损害甚至发生畸形,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和预期寿命减少,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也可能是其他脊柱骨折或继发性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治疗后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残疾等,并造成极高的医疗、社会和经济成本。除了简单的骨质随年龄变薄外,股骨颈的一些结构特征在确定髋部骨折的风险方面可能是重要的。有证据表明,骨科是一个“受到威胁的专科”,因为骨科专科医院病房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普通外科病房。此外,脊柱骨折手术后往往还需要3~4个月的治疗,合并有脊髓损伤患者需要治疗的时间更长,患者在围手术期、术后康复的过程中受骨折后疼痛、康复知识和能力缺乏、康复信心不足、经济条件受限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术后整体康复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进而导致患者长期存在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缺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开展了综合康复护理预防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所产生的下肢疼痛、深静脉血栓的研究,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6例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6例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8.37±11.28)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85±1.02)年。观察组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7.58±10.93)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41±2.19)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聊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实用骨科学(第4版)》中的脊柱骨折诊断标准;②均实施同种手术治疗;③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者;②患有精神疾病者;③本身患有肢体功能障碍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通过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术后注重患者的饮食方面护理以及日常的输液护理等常规操作,同时对患者的运动进行规划,加强患者的自身素质。按照患者的病情遵医嘱对患者用药。术后及时对患者展开病情监测以及病房护理等。待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后,积极引导患者,使其身体机能尽早恢复正常。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方法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具体的综合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会因为骨折带来的疼痛而产生焦虑、担心、恐惧等的一系列负性情绪,临床的护理人员要及时注意到患者心态变化,对患者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平复患者心情,鼓励患者积极正面对待疾病和疼痛。要向患者灌输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抗病思想,使患者正确看待病情,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引导患者快速康复,使患者建立充足的自信心。②运动指导。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术后第1天,帮助患者按摩肢体,训练患者做一些基础的动作,例如交替抬高下肢、收缩肱二头肌等简单动作;之后逐渐提升运动强度和难度,但不要超过患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和患者及时沟通。③体位护理。长时间卧床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患者保持平卧位时应当定时翻身,1次/h,翻身方法采用标准的轴线翻身法,防止患者创伤部位的感染和再次出血。患者的下肢抬高30 cm,屈髋角度小于90°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加速血液流动。④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关注病房里的温度,根据室外的温度来调节,使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感觉到舒适,帮助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⑤手术后的心理辅导。在手术后,护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要注意自己对患者的态度,要用真挚的情感去和患者沟通,对患者的心情感同身受,减少患者由于手术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对于患者的问题进行及时耐心的回复,尊重患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给予患者各方面支持,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工作,鼓励患者乐观面对疾病。⑥出院指导。对患者出院后的饮食要有具体的规划表,指导患者每天按照食谱进食;患者在出院时,医护人员要给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让患者在出院后严格执行,有问题可以随时询问。
①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并发症包括下肢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差。并发生发生率 =(下肢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总例数×100%。
②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及住院时间。其中下肢肿胀程度采用软尺测量,并记录患者下肢相同部位护理前后的直径,通过直径的记录评估患者肿胀程度。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对于脊柱骨折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在治疗之后会伴随一系列的后遗症,由于骨折造成的创伤,导致脊柱周围的肌肉萎缩,脊柱的稳定性不足,容易复发,造成再次损伤,同时脊柱周围的肌群耐受力下降,极易引起过度劳累造成的损伤。如果骨折复位不全,就会导致重力线发生改变引起生理性平衡失调,从而导致新的损伤,在骨折愈合之后会伴随长期的腰痛,并且后椎体表面常被反推入椎管,对于骨折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陷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此外,有大量证据证实护理的有效性,在建设未来的卫生人力队伍的背景下,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即重新定义的人力队伍必须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卫生工作者提供“第1次和每次护理”。近年来,随着医学理念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存在的脊柱骨折术后已经发展出很多护理手段,其中综合康复护理是重要护理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医疗体制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工作也变得多样化,对于患者的护理也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注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以及对患者自尊的维护。医护人员越来越认识到给予手术后的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护理对于术后恢复有很大帮助,可以预防患者出现下肢疼痛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脊柱骨折因为它的难以治愈导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使得患者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心理负担之中,很容易使患者精神紧张,难以配合护理人员开展治疗工作,这也愈加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而康复护理主要体现在护理进行的过程中将伤残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技术,实现全面的康复治疗;同时康复治疗可以将替代护理过渡到自身的主动性护理,激发患者独立完成护理活动,使患者康复的信心得到增强。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所想,设身处地去感受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变化,真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主动地配合治疗工作,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改善。到目前为止,在澳大利亚有8类认可的骨科护士执业人员被授权在各种骨科环境中执业,包括急诊护理、社区护理、门诊环境、康复、私人执业和农村环境。目前澳大利亚骨科护士从业人员的实践范围包括创伤、关节成形术、脆性骨折、老年骨科护理、外科护理、脊柱或神经病学和儿科护理。骨科护士从业人员在当代骨科或肌肉骨骼患者疾病模型中工作,这些临床护理模式阐明了患有肌肉骨骼疾病的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疼痛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肿胀程度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后的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来预防患者产生下肢疼痛和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对手术后的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情况,使得患者更好地克服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水平,同时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能有效预防患者下肢疼痛,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