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秦哲明 于涛
摘 要:目的 探讨CT肝脏体积测量在乙肝患者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4月~2021年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均实施CT检查以测量肝脏体积,并采用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肝硬化程度,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其肝功能状态,分析CT肝脏体积测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90例患者经Child-Pugh分级后,A级40例,占比44.44%;B级40例,占比44.44%;C级10例,占比11.11%,不同分级者肝脏体积对比差异显著(P<0.05)。90例患者经MELD评分后,<10分70例,占比77.78%;10~20分15例,占比16.67%;20~30分5例,占比5.56%,不同MELD评分的肝脏体积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CT肝脏体积(981.18±287.69)cm3低于对照组CT肝脏体积(1 225.18±131.59)cm3。Pearson程序中输入90例患者的CT肝脏体积、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显示:CT肝脏体积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r=-0.141、P=0.005,r=-0.251、P=0.002。该结果说明CT肝脏体积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呈负相关。结论 CT肝脏体积测量结果可作为乙肝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的量化及评估指标,值得借鉴。
关键词:CT肝脏体积测量;乙肝;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Child-Pugh分级
中圖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7-0155-04
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在黄疸前期可出现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上述症状可持续不到7 d;在黄疸期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等症状,且肝大伴压痛症状,黄疸期维持2~6周;在进入恢复期后上述症状出现消退、减轻,恢复期一般为4周~4个月,若急性肝炎未有效控制,随着病情延长可诱发慢性肝炎,发病后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体内肝炎病毒检测阳性,并存在半年以上病程或者发病日期不明确,临床检查后存在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但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肝功能无异常。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组织纤维化的终末阶段,且硬化程度轻重及肝功能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有直接影响,鉴于此临床需及早进行评估、分析[1]。肝活检术为判断肝硬化程度的金标准,而肝功能状态评估临床将其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亦可应用Child-Pugh分级标准等,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需结合医疗技术发展寻求更有效的评估方案[2]。随着医疗及影像学技术发展,近年多层螺旋CT被广泛应用在各疾病诊断中,通过检查可精准测量活体肝脏组织体积,但尚未明确其与肝功能状态及肝硬化程度相关性,故本研究选取90例乙肝患者、9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4月~2021年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0例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中,男72例,女18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8.02±8.82)岁,身高152~175 cm,平均身高(165.98±6.72)cm,体质量45~75 kg,平均体质量(59.25±11.32)kg;对照组中,男70例,女20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8.12±8.62)岁,身高152~178 cm,平均身高(165.95±6.42)cm,体质量45~75 kg,平均体质量(59.61±11.2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威海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所有患者与体检者均自愿进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乙肝病史者[3];②血清学检查显示HBV-DNA(+)者;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者;④临床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酒精性肝病者;③肝占位性病变者;④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⑤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⑥认知障碍者[4]。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采用256层螺旋CT扫描仪(生产企业:美国GE)对肝胆胰脾进行增强扫描,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螺距(0.891)、床速(47.5 mm/s)、旋转时间(0.5 s)、层厚(7.5 mm)等参数后,指导患者保持空腹6 h,平卧后注射对比剂进行动脉期(16~25 s)、门静脉期(35~55 s)、延迟期(70~180 s)扫描,扫描范围上达膈顶,下至肝脏和脾脏的下缘。
注意事项:医务人员首先为患者讲解实施本次研究的注意事项、重要性,使其明确目前国内病毒性肝炎诊断步骤,在开展CT检查前可为患者讲解CT检查流程、操作时间、方法等,并评估患者依从性及情绪状态。若其存在明显负面情绪,医务人员需加强与其沟通交流,使患者明白负面情绪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从而积极配合检查;若患者负面情绪较为严重,为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医务人员可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其在检查前观看视频、PPT等,了解检查流程,亦可指导其通过深呼吸、心理暗示等方法缓解负面情绪。在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可通过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焦虑、恐惧感,从而积极配合检查,减少其他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此外在实施检查前需指导其注意生活、饮食及行为,减少其他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确保本次研究质量,从而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1.4 观察指标
在扫描完成后将肝脏CT数据导入相关软件,根据肝脏实质、肝内脉管结构灰度差异设定不同阈值范围,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得出三维立体模型后计算肝脏体积。计算方法:理论肝脏体积=613×体表面积+162.8,CT肝脏体积=理论肝脏体积(cm3)/体表面积(m2)。
根据Child-Pugh分级评价肝组织纤维化:0级无明确纤维化,1级极少纤维化,2级轻度纤维化,3级中度纤维化,4级重度纤维化。
采用MELD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得分越高预后效果越差。MELD评分=9.6×1 n(肌酐)+3.8×1 n(胆红素)+11.2×1 n(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6.4×病因值(1)[5]。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不同肝硬化分级的肝脏体积
经Child-Pugh分级后,观察组乙肝患者中A级40例,占比44.44%;B级40例,占比44.44%;C级10例,占比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不同MELD评分的肝脏体积
90例患者经MELD评分评估后后,<10分70例,占比77.78%;10~20分15例,占比16.67%;20~30分5例,占比5.56%,不同MELD评分的肝脏体积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受试者CT肝脏体积比较
观察组CT肝脏体积高于对照组CT肝脏体积,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4 观察组CT肝脏体积与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相关性
分析90例患者的CT肝脏体积、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三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T肝脏体积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r=-0.141、P=0.005;r=-0.251、P=0.002。该结果说明CT肝脏体积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呈负相关。见表4。
3 讨论
乙肝后肝硬化为我国常见及多发疾病,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在肝内大量复制,并长期、持续性作用于肝脏,导致其出现弥漫性、慢性进行性肝实质破坏,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共同健康问题,及早对疾病进行诊断不仅可帮助医师进行诊断,亦可为评估治疗及预后效果提供参考[6]。
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组织纤维化的终末阶段,其病情严重程度、肝硬化功能状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效果均有严重影响,目前多通过肝组织活检术对肝硬化程度进行评估,在肝功能状态评估方面,主要通过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等方法进行,通过将其分为失代偿期、代偿期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但上述方案或多或少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因此为针对性治疗疾病,需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案,旨在明确肝组织、功能变化情况。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近年多层螺旋CT检查因可准确测量肝组织体积被应用在肝硬化诊断中,而肝脏体积变化为乙肝后肝硬化的病理表现之一,但尚未明确肝组织体积变化与肝脏功能变化是否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通过就三者之间相关性展开分析,由此证实CT肝脏体积测量结果可应用在乙肝患者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评估中,分析原因是既往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主要在于肝功能的评估,对肝脏体积变化、肝硬化程度、组织学分级等方面诊断重视不足,但Laennee肝组织病理学分级的提出为肝硬化病情的评估提供了依据,但其存在有创性促使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变为无创性评估[7]。CT肝脏体积测量以多层螺旋CT为主,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等优势,且空间及时间分辨率得到提升,获得的图像质量更佳,在通过三维图像重建可明确肝脏与相邻组织关系,亦可满足测量肝脏体积的目的,且研究发现CT肝脏体积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呈负相关,可见随着肝脏体积的减小,患者病情加重[8]。临床对肝硬化分期后多用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等方法对肝脏组织功能进行评估,但上述方案属于功能学评估方法,对反映肝脏组织硬化程度无明显效果,与上述方案相比,影像学检查手段不仅可对肝功能进行评估,还可直观地显示肝脏形态、血流动力学等信息,既可评价肝硬化患者病情,亦可对其潜在并发症进行预测及评估,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9-13]。多层螺旋CT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等优势,在检查过程中可与人体进行接触,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均有较大的提升,因此所获得的图像质量更理想。通过保存CT检查获得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可明确肝叶的轮廓、走向情况,因此可满足准确评估肝组织体积的要求。查阅资料发现CT测得的肝脏体积与水测法的结果相差小于5%,可以将其运用在肝脏体积检测中,而后根据检测结果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既可预测患者病情,亦可缩短诊断及评估所需时间,避免进行多项检查增加患者不适性[14-20]。
综上所述,CT肝脏体积测量结果可应用在乙肝患者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评估中,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颜敏,司徒卫军,蒋博,等.syngo.via VB20A在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自动测量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S2):103-106.
[2]周艳玲,杨正广,王强,等.MSCT所测正常人肝脏体积与性别、年龄及相关因素关系分析[J].河北医药,2020,42(10):1495-1498.
[3]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组, 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國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5.
[4]谭凯,杜锡林,刘周,等.应用CT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相关残余肝体积的常见错误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0,35(4):288-291.
[5]张梓朗.CT肝脏体积测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7.
[6]饶珠峰,叶新平,苏浩.比较排水法与影像容积测算法估算肝体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9,40(8):1751-1752.
[7]陈金良,李康,宋寄春.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CT肝脏体积测量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7):99-102.
[8]华晨辰,尹其华.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在肝脏CT体积测量方面的初步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21-23.
[9]何慧霞, 刘丽, 王蕾.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对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A、Ⅳ-C、PC-Ⅲ水平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刊,2020,47(1):90-93.
[10]葛舰, 王祖君, 任方元,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硒浓度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的相关性[J].广西医学,2020, 42(3):3.
[11]胡会芬, 刘雯, 谭林. 富马酸替诺福韦联合扶正化瘀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免疫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1,27(4):7.
[12]韩霞, 云升. 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炎症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7.
[13]张良杰, 李伟, 陈家盛,等. 乙肝肝硬化肠道菌群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LPS及血氨的相关性[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1, 42(1):6.
[14]朱义玲,甘建和,赵卫峰,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相關性[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0,20(5):5.
[15]唐淬蓉, 胡承光, 周宇辰,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时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一项随访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3):6.
[16]聂红明, 汪蓉, 赵彬彬,等. 大黄(廑)虫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的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医杂志,2020, 61(21):6.
[17]黄晓铨, 倪礼爰, 姜思雨,等. 门静脉血栓影响内镜治疗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9):6.
[18]戚婉蓉, 毛小荣, 李俊峰. 不同干预后的门静脉流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应用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39(10):6.
[19]张露, 范志芳, 刘殿武,等. 1990-2016年中国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20,41(2):173-177.
[20]赵阳, 李烨, 赵臣. 替诺福韦酯挽救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