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对肺叶切除术麻醉患者恢复情况及疼痛的影响

时间:2024-05-13

白 雪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三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肺叶切除术适用于肺内不可逆病变、周围性肺癌等疾病,通过全麻、肋间切口探查并切除病灶,以控制肺内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但无论是微创术式或开放手术,其手术创伤较大,且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呼吸力学改变情况,影响患者心肺功能稳定性,对麻醉效果及麻醉安全性要求较高,需加强麻醉复苏护理,以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发生,保证患者麻醉复苏质量。常规麻醉复苏护理以加强生理安全管理、氧气支持等为主,护理操作以护士临床经验、护理流程等为主,缺少麻醉不良反应防控意识,影响护理干预精准性[2]。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层级划分,并通过循证护理方式设计并执行循证护理方案,可满足不同风险等级患者针对性护理需求,并保证护理科学性、目的性,提升护理质量。有研究发现[3],在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中实施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警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该护理方案在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是否可有效防控麻醉不良反应仍有待研究。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其麻醉恢复情况及疼痛情况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患者,以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8.11±5.34)岁;身体质量指数19~29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3.34±1.59)kg/m2;病变位置: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9例,右肺上叶12例,右肺中叶15例,右肺下叶16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03±6.18)岁;身体质量指数19~31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4.00±2.48)kg/m2;病变位置:左肺上叶9例,左肺下叶11例,右肺上叶14例,右肺中叶14例,右肺下叶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②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③术前未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

排除标准:①肺部良性病变;②多肺叶切除;③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④合并认知、精神性疾病,无法正常沟通。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将其体位摆成去枕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床边升起护栏,束缚带约束上肢;妥善固定管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呼吸机、吸氧辅助肺部通气;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寒战遵医嘱应用曲马多缓解;患者清醒后及时沟通,询问是否存在不适感,必要时予以积极心理疏导,包括介绍手术顺利完成、列举成功案例等,以减少其明显情绪波动。

观察组(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1)循证问题: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既往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结等,分析肺叶切除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存在心肺衰竭、躁动、活动性出血、麻醉不良反应(寒战、低体温等)发生风险疼痛、应激情绪;(2)循证依据:以“肺叶切除术”“麻醉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等文献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献资料可行性、科学性后,确定护理风险分级方案及针对性护理方法;(3)护理方法:①降低心肺负荷:在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基础上,限制液体输入,将静脉输液滴注速度调节为20~40滴/min,避免加重其心肺负荷诱发心肺功能衰竭;②躁动防护:患者脱机后血氧饱和度>98%时,及时取出双腔支气管导管,并加强口鼻内分泌物,避免其在吞咽反射时出现明显不适感诱发躁动;③活动性出血:观察引流液性质,必要时挤压胸管避免血块堵塞引流管,以便及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④麻醉不良反应针对性防护:适当提高麻醉复苏室室温,患者静脉输液提前加温,避免发生低体温、寒战;⑤疼痛护理:应用数字疼痛法(NR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1~3分患者通过播放轻音乐、与患者交流、指导其冥想、指导其全身肌肉放松等方式分散疼痛注意力,≥4分患者在上述护理方案基础上,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干预;⑥应激情绪:患者麻醉苏醒后,与其交流,分析其不良情绪来源,并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包括强调术后情绪状态与其通气质量之间关系、强调医院医疗资源及医护人员专业性等,以保持其术后情绪状态稳定;(4)预警性护理:以早期预警评分量表(MEWS评分表)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分成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并对不同风险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①低风险(<4分):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进行上述护理干预;②中风险(4~7分):缩短患者生命体征监护频率,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详细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监测是否出现呼吸、体温明显波动情况,加强针对性干预后仍无明显改善时,立即通知医生共同评估是否改变护理或治疗方案;③高风险(≥8分):立即通知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病床前1名护士全程陪同,在上述护理方案基础上,详细记录其生命体征变化,医生针对性治疗后,每间隔5 min汇报一次疗效情况;(5)持续性质量改进:统计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可开会讨论问题并共同商讨相应解决方案,并将出现的不良结局,包括苏醒延迟、发生明显躁动反应、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新护理方法制订依据,通过再次查找文献资料、询问胸外科专家等方式获取护理循证依据,并将护理证据应用至护理干预中,实现持续性质量改进,保证护理质量。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苏醒延迟发生率。

②比较两组气管导管拔除30 min内躁动情况:包括0~3级;0级:患者状态安静配合操作;1级:无外界刺激下患者状态安静,外界刺激后出现轻微躁动反应,但在安慰下可缓解;2级:有、无外界刺激患者均存在躁动反应,护理反抗行为明显;3级:躁动反应明显,需床边看护约束;0级为未发生躁动,1~3级均为发生躁动。

③比较两组麻醉恢复时间,包括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气管拔管时间;④比较两组疼痛程度:以NRS表示;术前对患者培训NRS[4]评分方法,患者意识状态清晰后对其进行疼痛程度调查,0~10共计11个数字,分别表示完全无痛至剧痛,患者说出符合自身疼痛程度数值,即完成疼痛程度量化表示。

⑤比较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低体温、寒战、低氧血症。

⑥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形式,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苏醒延迟、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级躁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苏醒延迟、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n(%)]

2.2 两组麻醉恢复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气管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恢复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 )

表2 两组麻醉恢复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 )

组别例数麻醉恢复时间(min)NRS评分(分)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对照组6016.37±3.3310.49±2.4117.59±2.324.45±1.27观察组6014.51±2.89 9.04±1.9815.78±1.813.86±0.84 t 3.268 3.601 4.7653.001 P 0.001<0.001<0.0010.003

2.3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2.4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肺叶切除术为胸外科常见治疗手段,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肺功能损伤较明显,会影响其呼吸循环、心肺循环稳定性,增加麻醉难度,影响麻醉药物代谢能力,术后易发生低体温、循环衰竭等情况,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甚至增加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加强护理。在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中,尽管同样开展肢体安全管理、监测生命体征、积极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麻醉恢复质量[5]。但常规护理中,多以护士临床经验、医院护理流程为主,护理方法较简单,难以满足不同特征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影响护理效果。

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护理,为将护理风险预警护理与循证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旨在循证护理基础上,通过将患者危险分层后进行针对性施护,以满足不同特征患者实际护理需求,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康复安全性[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级躁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NRS评分水平、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在对观察组患者护理中,通过总结既往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经验等确定护理问题,并通过查找循证依据、制订循证护理方案,可保证护理方案科学性、准确性,保证护理质量,本研究中,确定将心肺衰竭、躁动、活动性出血、麻醉不良反应(寒战、低体温等)发生风险、疼痛、应激情绪认定为护理问题,并在护理中,通过限制液体输入避免加重心肺负荷,可降低其心肺衰竭发生风险,通过躁动、低体温针对性防护,观察出血情况,疼痛针对性护理,可相应降低躁动、低体温、寒战等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可进一步控制其躁动发生风险,提升其麻醉恢复质量;在情绪管理中,与患者交流分析不良情绪来源后,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可减少其应激情绪形成,避免出现应激情绪影响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避免加重其心肺负荷,提升其麻醉恢复质量,缩短麻醉恢复时间[8-9]。在此基础上,利用MEWS进行患者护理风险分级评估,对低风险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中风险患者在循证护理干预基础上,详细记录其生命体征变化并加强针对性干预;高风险患者由医生针对性治疗后,1名护士全程陪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以便掌握患者病情进展,满足不同护理风险等级患者的护理需求。

实施持续性质量改进,可在原有循证护理基础上,结合护理问题再次设计循证护理方案,以不断提升循证护理干预质量,提升护理质量[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对肺叶切除术患者麻醉恢复期护理中,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护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考虑原因为,手术并发症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心肺负荷等有关,在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其躁动、低体温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可保持其循环稳定,达到降低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11-12]。

综上所述,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可降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麻醉恢复时间,降低疼痛程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